熱門搜尋

從「原廠進口」到「戰車國造」──中國上古時代的馬車進化史

2021-09-14
電視劇《大秦帝國》劇照

這幾年,台積電被戲稱為臺灣的「護國神山」,不只在臺灣股價飛起,全球市場上同樣炙手可熱。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台積電的工程師們一步步地將當年從美國學習來的技術加以發展,把這項外來技術變成縱橫全球的武器,影響著包含美國在內的全世界。像台積電這樣技術超車來源國的勵志故事,上古世界也曾經發生過,馬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來自草原的高級舶來品

先秦的馬車雖然每時期略有差異,但是大致上的結構都差不多:車輪為一對木製的大輪,兩輪以「車軸」連接,車軸中間再垂直伸出一支稱為「車輈」的長木,車輈末端再垂直安裝一支橫桿(「衡」),拉車的馬匹就透過「車軛」與這支橫木相連,藉此拉動馬車。車軸與車輈之上,安置一個像籃子一樣的車廂(車輿)。車廂門在馬車後方,車上可能裝有傘蓋、弓架等設備供車上乘客使用。商代甲骨文的「車」字,精準地呈現了這些基本結構:


(合11450)
 
殷墟馬車及青銅飾件位置復原圖(Source: 黃銘崇,〈商王武丁的「藍寶堅尼」〉,《歷史學柑仔店1》p.156)

馬車自西亞發明之後,透過各種路徑逐步東傳,最後來到了中國。中國的馬車最早出現於商代晚期的安陽,採用一車兩馬的搭配。不只是馬車,同時進口的還有馬匹、車馬的保養人、駕車者等等,全套從草原地區經過太行山一帶「原裝進口」進入殷墟。


比商人稍晚一點,周人則從他們的西方鄰居學習了一車四馬的工藝與駕車技術。四匹馬力當然比兩匹馬力更快、續航力更強,從控制兩匹馬變成控制四匹馬,也暗示駕車技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兩匹馬拉車都有可能出車禍了,要讓四匹馬乖乖往同一個方向前進、彼此不要吵架,則更需要改良馬車結構與成熟的駕車技術。從結果來看,顯然周人成功地掌握了駕馭四匹馬的技巧,不僅以此打敗了駕兩馬馬車的商王朝軍隊,還將四馬馬車發展成定制,具有制式化的乘客組合與相應的禮節。


豪華國產車迎頭趕上

春秋戰國時代,列國因應各種需求發展出不同的馬車款式,車駕的功能亦不斷地進展與分化。


又美又暴力:晉侯蘇的裝甲車與曾侯乙的帶矛車軎

在山西的晉侯墓地發現了多個車馬坑,出土了 48 輛車和至少 105 匹馬,它們與晉侯和夫人的墓葬成組出現,可以視為晉侯與夫人的地下車庫。停放在這座巨大車庫中的馬車並非整齊劃一,而是有大小和裝飾上的差異。其中一種馬車在結構上與一般馬車並無太大不同,但所有青銅零件都簡易輕薄,也沒有裝飾,只有在車輿左右兩面與後側覆上了排列整齊的青銅甲片,推測這輛馬車可能是晉侯帶兵打仗時的裝甲車。為了讓乘客有清楚開闊的視野及揮動戈、戟等長兵器的空間,戰車車輿四邊的高度不能太高,這些加裝在車輿上的青銅甲片,是為了在馬車設計的限制之下,盡可能保護乘客所設。

 
晉侯墓地一號車馬坑第11號車車欄的青銅裝甲與蚌珠裝飾(Source: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北趙晉侯墓地一號車馬坑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2期,p.12)

和晉侯裝甲車以防守為主的設計不同,來自湖北的曾侯乙則擁有一件攻擊力滿點的裝備:帶矛的車軎。車軎是裝在車軸兩端的青銅零件,基本功能是將車輪固定在車軸上、防止車輪脫落,一般呈一端封口的短圓柱狀。因為它位處整架馬車的最外側,因此在「車錯轂、短兵接」的時刻,最容易跟敵人馬車碰撞,齊國甚至曾經有貴族們用車轂互撞的「擊轂」尬車風潮,據說讓宰相晏子頗為頭痛。


既然在實際的駕駛上有車軎碰撞的情況,自然就會有人想到因應此需求加以變化改裝。像是曾侯乙就把他的車軎向外拉長、延伸,兩側加刃,讓原本只是固定輪子用的零件殺傷力加好加滿,撞你車軎不夠,還可以砍你車輪,看誰比較派。


而曾侯乙身為戰國洛可可(?)代表,就算是在兩軍對戰中根本不會有人留意的矛身零件,也不放過為它加上繁複的深鑄花紋──連打仗也要讓自己的愛車兇殘華麗,這就是曾侯乙讓現代改車仔都汗顏的暴力美學啊。

 
曾侯乙墓出土帶矛車軎,通長41.4cm(Source: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隱私性超高的「廂型車」:秦始皇陵二號銅車馬

貴族們當然不會天天打仗,當需要出門巡(玩)視(樂)時,就需要一台寬敞舒適、內有酒櫃、卡拉 OK(?)跟轉吧七彩霓虹燈(???)的豪華保母車代步。


除了舉世周知的兵馬俑,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套青銅製的 1/2 車馬模型。兩套模型都包含馬車、四匹拉車的馬與一個駕車的俑人。這兩套馬車出土時呈一前一後的方式擺放,前面是開放式車廂的戰車,車上有傘蓋與放置弩機的架子,車輿內還有箭筒、盾牌等等,可能是帝王出行時開路護衛的前導。


秦始皇帝陵一號銅車馬(通長225公分,高152公分)(Source: 蔡慶良、張志光主編,《秦業流風:秦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200。)

後方的馬車在車輿上加裝頂蓋、四面有遮擋,將開放式的車輿變成一個封閉車廂,車廂兩側各設有一扇窗板鏤空的窗戶,可讓車內乘客享有新鮮空氣,並隱密地欣賞車外景色。果真是一台能防暗器、防偷拍的加長版凱迪拉克,難怪張良的鐵鎚砸人技沒有成功。據說,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車隊經過時,曾經感嘆地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大概劉邦心中也有一個愛車的靈魂吧。

 
秦始皇帝陵二號銅車馬(通長317公分,高106.2公分)(Source: 蔡慶良、張志光主編,《秦業流風:秦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p.201)

反向輸出影響當年產業龍頭

隨著東周各國勢力向中原以外的地區延伸,來自東周國家的馬車也成為東周文化的象徵之一,流傳到遙遠的周邊地區,甚至反過來影響了原本就與馬匹關係密切的草原人群。甘肅馬家塬的戰國西戎貴族墓地出土了 29 輛馬車,是近年來發現保存狀況最好的車馬組。這批馬車雖然在形式與大小上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有西戎貴族們的用心裝飾,例如車輿的木質邊框與側板會塗上黑漆或紅漆,再加上各種彩繪的線條,或是貼附動物或繁複幾何造型的金箔、銀箔或錫製飾件。車門也要包上有花紋的金箔、銀箔。除了車輿,連車輈、車輪都加上各種顏色的珠子,或是花紋繁複的貴金屬片來增加視覺效果,可說是從上到下、從頭到腳,每個角落都花心思裝飾一番。

 
馬家塬M14西戎貴族馬車復原圖,馬車長360cm,左右寬290cm,車廂高152cm(Source: 蔡慶良、張志光主編,《嬴秦溯源:秦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p.143)

馬車上裝飾的大角羊、虎等動物造型,也可在北方草原的各種青銅和金銀飾件中看到。例如馬家塬墓地十六號墓其中一輛馬車車輿上所裝飾的黃金大角羊,與內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出土的青銅鹿型飾件有著類似的設計,二者都精準刻劃了動物飽滿強健的身體與四肢,向下低垂的頭部上伸展出誇張的大角。這些動物的造型裝飾使用不同的材質、空間和工藝技術,是草原地區人們美感與生活的一部份,也是他們共享的經驗與語彙,與中原地區的文化面貌截然不同。

 


大角羊形金車輿飾,戰國晚期,長7.5cm,甘肅省張家川馬家塬M16出土(Source: 蔡慶良、張志光主編,《嬴秦溯源:秦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p.155)

佇立鹿形竿頭飾,戰國晚期,通長7.5公分,內蒙古准格爾旗西溝畔2號墓出土(Source: 《中國青銅器全集15》)

雖然草原區的馬車在裝飾上充滿異國情調,但它的車身結構與中原式的馬車相差無幾,有些馬車甚至還有中原式馬車常見的傘蓋。也就是說,馬家塬這批馬車所運用的核心製作技術,可能是從中原地區或是他們的鄰居秦國取得的,只是最後再加上草原貴族喜歡的塗裝而已。


我們並不清楚這些西戎貴族們是否擁有其他本地產製的馬車,甚至他們是否已經能夠騎馬,但將中原式的馬車作為葬禮的一部份,並放置在墓葬中,表示這些「舶來品」對他們而言有某些特別的意義。可能是因為中原式馬車在當地非常稀少,因此是貴族權力與財富的象徵;也可能是因為這些中原式馬車代表著遠方的東周列國,而馬車則成為主人炫耀所擁有的特殊外交關係的物品。


古今皆同的難題

對照西周王朝草創時,周人用來碾壓商人的馬車技術是從其西鄰處學習而來,在戰國時期周人的後裔竟然成為馬車技術的輸出者,反過來影響了當年的產業技術龍頭,由此可見,這六、七百年間整個歐亞大陸上資訊、物品與人員的流動和傳遞,遠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從新石器時代的小麥、青銅時代的青銅與馬車,再到漢代的絲路與唐代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東亞地區一直都是歐亞大陸這個廣大網絡的一部份,不同地區科技技術與軟硬實力的此消彼長,可謂世事如棋、難以預料。


而身處東周時代激烈的國際競爭,甚至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歐亞大網絡之中,列國貴族如果想要富貴延年,不管是外交場合還是軍事衝突都要盡可能取得優勢,而擁有先進的軍事武力即是關鍵。如果能夠得到最先進的技術,既可贏得實戰,也能威嚇對手以避免戰爭,甚至能讓自己成為其他國家學習合作甚至保護的對象,就像現在的台積電一樣。


雖然我們生活的世界與東周貴族們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面對複雜的國際情勢與競爭,如何保護自己的立足之地,則是古今中外所有國家的共同難題。先秦時代的馬車與二十世紀的台積電在某些層面上的遙相呼應,似乎也是我們重新思考這個時代的契機。

 

參考資料
  1. 黃銘崇,〈商王武丁的「藍寶堅尼」〉,《歷史學柑仔店1》,臺北:左岸文化,2020。
  2. 黃銘崇,〈見證車戰時代〉,歷史學柑仔店網站
  3. 吳曉筠,〈山巔上的雄鹿、猛虎與野山羊:馬家塬馬車草原裝飾的來源與傳播途徑〉,《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2016)
  4. 吳曉筠,〈馬車在早期東西交流中的地位與交流模式:西元前 2000-1200 年〉,《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八卷第四期(2011)
  5. 吳曉筠,〈君子蠻音:鑾鈴在周文化中的意義與轉化〉,《金玉交輝—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 年 11 月。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你不知道的中國古代文明
刊登日期 2021-09-1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