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左宗棠是民族英雄,還是種族屠殺的侵略者?(上)

余杰 2019-07-31

現肅州實無一回(回族)屬親,其甘州、涼州各回(回族)死亡殆盡,亦無遺種。—左宗棠

近代以來,在西方最有名的中國人是誰?不是毛澤東、蔣介石、孫文,或者李小龍、姚明、朗朗,而是左宗棠。


左宗棠跟「左宗棠雞」毫無關係

與曾經出訪歐美、見過世面的李鴻章不一樣,左宗棠畢生未曾到過美國。但在美國,卻無人不識左將軍(General Tso)大名(左將軍比到訪過美國、並被美國媒體大肆報導的李鴻章更有名),因為人人都能在中餐館點到香辣有勁、外酥內嫩,又帶著絲絲甜蜜的「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日本最有名的中餐是麻婆豆腐,美國最有名的中餐當之無愧是「左宗棠雞」。


縱使不少美國人認為左宗棠是個大鬍子的蒙古元帥,或是毛主席麾下的將軍,而不知道他是鎮壓太平天國、平陝甘回亂、征服新疆的晚清湘軍將領,也無損於他們對「左宗棠雞」的喜愛。


實際上,左宗棠跟「左宗棠雞」毫無關係,左宗棠生前並未吃過「左宗棠雞」。美國紀錄片導演伊恩.切尼(Ian Cheney)花了三年時間,拍了一部名為《尋味「左宗棠雞」》(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的紀錄片──不是尋找左宗棠,而是尋找「左宗棠雞」。導演考證出,「左宗棠雞」的發明者為湖南人彭長貴。

 

彭氏 13 歲離家出走,在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闓家廚的湖南名廚曹藎臣手下當學徒。二戰結束後,彭氏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國宴廚師長。1949 年,彭氏隨國民政府移居臺灣。


在 1955 年臺灣海峽危機期間,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亞瑟.雷德福(Arthur Radford)訪問臺灣,彭長貴第一次為美國貴客發明了這道菜。受「反攻大陸」口號的啟發,他用湖南老鄉、「常勝將軍」左宗棠的名字為這道菜命名


多年以後,已大大改良、適應美國人口味的「左宗棠雞」,在美國中餐館大行其道。偏偏是「老祖宗」彭長貴赴美國開店卻失敗了──美國人不能接受這道菜「正宗」的味道。《紐約時報》評論,在左宗棠和彭長貴的故鄉湖南找不到的「左宗棠雞」,成為審視華裔美國人如何融入美國、異國烹飪法的有益適應性,以及文化傳承的複雜形成過程其一個典範案例。


或許,左宗棠與左宗棠雞之間唯一的相似性就是:每一個中餐館做出來的左宗棠雞都是不一樣的味道,而每一個人、每一個政權(甚至同一個人、同一個政權在不同時期)對左宗棠的評價都大大不同,甚至可能如同「烙餅翻面」。


在「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當中,曾國藩是早一代人、張之洞是晚一代人,作為同代人的左宗棠和李鴻章最有瑜亮情結,兩人一生政見不同、彼此攻擊。不過,李鴻章為左宗棠所寫的輓聯,倒也情真意切: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以心狠手辣、剛愎自用而論,左宗棠更甚李鴻章。


年長李鴻章 11 歲的左宗棠(1812 年生),比李鴻章早死十六年(1885 年去世),幸運的沒有像李鴻章那樣被推上甲午戰爭必敗的戰場,更沒有看到庚子拳亂中,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慘景。李鴻章只比左宗棠長壽5歲,偏偏應了「壽多則辱」這句話──《馬關條約》和《庚子條約》都由他顫抖的手來簽字。


在「同治中興」那群名臣中,左宗棠是唯一同時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和同治回亂的關鍵人物。清末損失人口最多的戰爭和動亂,並非與西方打的五場戰爭(被錯誤的命名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清英貿易戰爭或商務戰爭」、被錯誤的命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換約戰爭」、清法戰爭、清日甲午戰爭以及八國聯軍遠征義和團),而是太平天國內亂及同治回亂


同治回亂為同治年間發生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北地區,一場以回族(按:「回回民族」的簡稱)為主體的反清暴動,持續時間長達十一年,死亡人數超過兩千五百萬人,僅次於太平天國運動。歷史總是以不同的方式被解讀,對這場戰爭的命名和闡釋就是如此。西方史學家稱之為「東干戰爭」,認為這是伊斯蘭教徒對異教徒的一場「聖戰」;清廷稱之為「回亂」;中華民國稱之為「同治回亂」。


同治回亂(Source: wikipedia, via SY [CC BY-SA 4.0])

毛澤東時代,中共官方奉行階級論,稱這場回漢兩個民族的雙重悲劇,為農民無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反清大起義」或「回民起義」。作為奉朝廷之命的鎮壓者,左宗棠就被定位為「滿清反動朝廷的爪牙」,中共予以嚴厲批判。


近年來,中共弱化馬列原教旨主義,強化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論述。中共以兩千年一以貫之的中華帝國的正統繼承者自居,對左宗棠平定農民及回民起義、開拓疆土的「豐功偉績」給以高度讚揚,譽之為「民族英雄」。


左宗棠在鎮壓陝甘回亂的最後階段出兵西域,追擊回民領袖白彥虎,並順勢剿滅突厥民族創建的洪福汗國(按:原為哲德沙爾汗國),進而將天山南北、整個西域納為清帝國新的省分「新疆」。明帝國末年國土面積為 350 萬平方公里,清帝國擴張到頂點時,國土面積為 1316 萬平方公里,清朝結束時為 1135 萬平方公里。


左宗棠征服「新疆」及周邊地區,使清帝國及其繼承者的統治區域擴大了將近五分之一。凡是中華帝國的擁護者都肯定左宗棠,梁啟超稱讚左宗棠為「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中共派駐新疆的悍將王震也肯定的說:「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則,祖國西北大好河山很難設想。」


那麼,左宗棠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種族屠殺的屠夫及侵略者?


左宗棠在陝西和甘肅對回民的大屠殺

陝甘回亂先由陝西開始。經過元、明、清三朝移民,西北地區的回民日益增多。回民和漢人之間,因為土地、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差異一直都有摩擦,摩擦越來越嚴重就發展成聚眾械鬥。


當地官員大都是漢人,處理衝突時通常偏袒漢人。這種偏袒加劇了回民的不滿情緒,信仰伊斯蘭教又處於弱勢地位的回民,更加團結並敵視清帝國和漢人。處於社會主導地位的漢人,則普遍存在歧視回民的現象。左宗棠在奏摺中承認:「陝回之禍由於漢回構怨已久,起釁之故實由漢民。」


據楊毓秀在《平回志》中記載,同治元年(1862 年)4 月,渭南縣回民與漢民發生械鬥,漢民稱「回回造反」,回民說「漢人滅回」,一場殘酷劇烈的民族衝突迅速蔓延開來。


回亂初期,由於清軍力不能及,回族和漢族民眾陷入無政府狀態下的互相廝殺。關中各縣,有的是回民先起來反抗漢民,有的是漢民團練洗劫回民。回族以伊斯蘭教為精神凝聚,且有習武傳統、精通馬術,故人數雖少,卻能常常占據上風。而清廷忙於鎮壓南方的太平天國,任由事態失控。


1866 年,清廷剿滅太平天國之後,才騰出手來處理西北亂局。清廷派遣在鎮壓太平軍時戰功卓著、自詡為「今亮」(當今諸葛亮)的左宗棠,率大軍進入陝西。經過兩年苦戰,左宗棠平定了陝西全境的戰亂。


這場不分軍民、不分前線與後方的戰爭之殘酷,後世已很難想像。左宗棠在給慈禧太后的奏摺中稱:

 

以陝回人數計之,從前無事時散處各州縣,地方丁口奚啻數十萬,現計除西安城中土著兩三萬外,餘則盡族。而行陝西別無花門遺種。即合金積、河、狄、西寧、涼州等處現剩陝回計之,丁口亦不過數萬,其死於兵戈、疾疫、飢餓者蓋十之九,實回族千百年未有之浩劫

九成以上回民死亡,遠遠超過二戰中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比例。


陝西巡撫劉蓉亦言:

 

「西安同州鳳翔三府,地最饒沃,古稱陸海,今土地之開墾者十不二三,而人民之死亡者十居六七……向日繡壤相錯之地,樹木叢生,丫杈成拱,或行數十百里不見一椽一屋一瓦之覆。炊煙晝絕,豺獾夜嗥,氣象殆非人境。」

此描繪讓人讀來毛骨悚然。

 

根據復旦大學《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的數據分析,浩劫過後,原本總人口 1300 多萬人的陝西,共有 466 萬人死亡,其中回族的死亡人數是 186 萬人,漢族的死亡人數是 280萬人。


此前,關於陝甘漢回人口的比例,《秦隴回務紀略》卷一中有「陝則民七回三,甘則民三回七」的說法。根據復旦大學路偉東的論文《清代陝甘回民峰值人口數分析》,1862 年,陝西回民估計在兩百萬人左右,約占陝西總人口的 14%。


到回亂結束時,省城西安尚有兩萬多位回民,沒有受到戰亂影響的漢中、安康等地,可能還有兩萬位回民,另約有六萬位回民逃到甘肅,之後被左宗棠集中安置在甘肅平涼、會寧等地(「其死於兵戈壁疾疫饑荒者蓋十之九」),加上有一些逃到河南、內蒙古、四川、新疆等地,和隱瞞回民身分留在原籍的回民,估計戰後分散在各地、倖存下來的原陝西回民不足十四萬人。


一百多年後的 1990 年,陝西回民總人數僅有 13 萬 2000 人(第四次中國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由此可見回族人口損失之大。


陝西戰事結束後,左宗棠進軍甘肅。當初,陝西回亂剛爆發,甘肅回民立即群起響應。清代的甘肅包括今天的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等省區的部分範圍。由於駐守甘肅的清軍數量不多,不到四年,除了省城蘭州和少數幾個城市外,差不多整個甘肅都被回民軍隊占領。


甘肅的戰爭較陝西劇烈,驍勇的回族軍隊頑強抵抗清軍,卻不敵左宗棠配備大量洋槍洋炮的新式軍隊。當地回軍首領馬占鰲戰敗投降後,被左宗棠編入清軍,這支軍隊在庚子事變中曾赴北京勤王,並護送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到西安避難。馬占鰲的後代有馬步青、馬步芳、馬鴻逵、馬安國等人,他們在民國時代被稱為「西北五馬」。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回族領袖馬化龍苦心經營的大本營金積堡。清軍對金積堡的主攻從 1869 年 9 月開始,但進展緩慢。1870 年 2 月 14 日,負責進攻金積堡的主帥、左宗棠的愛將劉松山中彈身亡,此消息震動朝廷,讓朝廷一度考慮撤換左宗棠。所幸的是,劉松山的侄子、年輕的劉錦棠比叔叔更善戰,同年9月,劉錦棠率部隊完成對金積堡的合圍。次年 1 月,彈盡糧絕的馬化龍投降,金積堡之戰結束。


隨即,左宗棠下令將馬化龍及親屬、親信 1800 多人全部處死,其餘 3 萬 4000人被遷往苦寒之地安置。左宗棠還下令將被俘的回族青壯男子盡行閹割,使他們斷子絕孫。這種野蠻的殺降、閹割俘虜的行為,與李鴻章攻占蘇州之後,殺害投降的太平軍將士如出一轍。李鴻章受到雇傭軍將領戈登的譴責,左宗棠軍中卻沒有戈登這一號人物,所以左宗棠毫無後顧之憂


對於飽讀儒家經典、篤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左宗棠來說,殺戮和閹割並無半點不妥──在其眼中,作為異族的回族,是隨意處置的「犬羊」,其生命和身體完全不在儒家倫理和朝廷秩序的看顧與保障範疇內。


甘肅戰事結束後,左宗棠如此描述甘肅東部的情形:「平、慶、涇、固(平涼、慶陽、涇川、固原)之間,千里荒蕪,彌望白骨黃茅,炊煙斷絕,被禍之慘,實為天下所無。」《平定關隴紀略》一書中亦記載:「死者既暴骨如莽,生者復轉徙之他。蝗旱繼之,癘疫又繼之,浩劫之餘,孑遺有幾?方是時,千里蕭條,彌望焦土。」


根據《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分析,1861 年,甘肅人口為 1945 萬人。復旦大學路偉東認為,回民約為 30%,即 600 萬人。1880 年,甘肅人口僅剩 495 萬人,減少了 1455 萬人,人口損失高達 75%。英國學者貝爾(colonel Bell)則估計,甘肅亂前的人口約為 1500 萬人,亂後人口銳減至 100 萬人,境內漢人十分之九、回人三分之二均被屠殺。


左宗棠的勝利奠定在種族屠殺的基礎上。遭到左宗棠軍隊屠殺的回民超過 300 萬人,當時的童謠唱道:「殺得十村九村煙,血水成河骨成山。回軍損失幾十萬,見回不留血洗完。」


同治年間陝甘地區的這場浩劫,短短七年間,就有兩千多萬人死於種族大屠殺,相當於納粹屠殺猶太人( 600 萬人)的三倍、柬埔寨紅色高棉大屠殺( 200 萬人)的十倍、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一百萬人)的 20 倍、毛澤東時代大饑荒中「非正常死亡」人口( 4000 萬人左右)的一半。


漢族、回族包括滿族在這場浩劫中,都不是贏家。


漢人的死亡人數高於回民,回民人口損失的比例則高於漢人,因為漢人人口基數大。滿族不是戰鬥的主力(主帥左宗棠是漢人,左宗棠之前的清軍主帥多隆阿則是滿族),但滿族代表著下令征伐的朝廷,回民對滿族充滿種族仇恨。這種仇恨長期潛伏,在辛亥革命之際終於爆發──西安城內的回民屠戮放下武器的滿族守軍及婦孺家眷,使得西安成為辛亥革命期間,全國屠殺滿族的重災區

 

顛倒的民國:臺灣和中國都不提起的近現代史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因為,歷史的書寫者常為權力服務,成王敗寇。敗的一方,就成了亂臣賊子。
文章資訊
作者 余杰
刊登專欄 一九二七的大變局
刊登日期 2019-07-3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