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豐臣秀吉不准吃、李鴻章不想吃、伊藤博文最愛吃──河豚料理,如何為近代東亞鉅變揭開序幕?

2020-12-01

在下關解除豐臣秀吉的河豚禁食令

在下關,普遍將河豚(fugu)念作「fuku」,據說是因為在日文中「fuku」與「福」同音,而「fugu」則與「不遇」同音,因此不受青睞。河豚現在成了庶民不易取得的高級食材,且只要吃了內臟等含毒部位必死無疑。然而,從下關大約兩千五百年前的貝塚當中出土了河豚的魚骨,證明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吃河豚的習慣。


追溯起來,下令禁止吃河豚的人其實是豐臣秀吉。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兩度遠征朝鮮,來自全國各地的武士大多經由下關前往朝鮮半島。根據中原雅夫所著的《河豚百話》可知,當時的武士不知道河豚有毒,因此陸續有人誤食而死,為此震怒的豐臣秀吉遂下達了河豚禁食令。


明治維新之後,食用河豚在庶民之間急速普及,由於不是專人處理,導致許多人中毒而死。為此,明治政府也下令禁吃河豚,而後來解除這項禁令的人正是伊藤博文。


1887 年(明治二十年)末,造訪下關的伊藤博文投宿在名為春帆樓的料亭旅館。春帆樓位於龜山八幡宮以東徒步三、四分鐘的位置,對於伊藤博文而言是從以前就很熟悉的店。


春帆樓(Source: Wikimedia

當時春帆樓的女主人想用著名的海鮮料理招待總理大臣伊藤博文,但由於海上風浪的緣故而買不到魚,幾經苦思,她做好掉腦袋的心理準備,端出了禁忌的河豚料理。沒想到河豚的美味讓伊藤博文為之驚豔,直說沒理由禁止這麼好吃的魚,遂在翌年單獨解除了山口縣的河豚禁食令,從此以後,春帆樓便高掛「河豚料理公許第一號店」的招牌。許多與河豚相關的文獻都會介紹這段軼事。


事實上,春帆樓的介紹手冊裡還為這段故事做了補充。幕末時期,下關表面上實行河豚禁食令,但與高杉晉作等人一起造訪當地的伊藤博文卻曾多次品嘗河豚,早就知道河豚的美味。然而,他還是裝出第一次吃到河豚的表情,解除了河豚的禁令。於是乎,山口縣的河豚禁食令於 1888 年解除,但兵庫縣直到 1918 年(大正七年)、大阪府直到 1941 年(昭和十六年)才終於解禁。


非常喜愛河豚料理的總理大臣伊藤博文(Source: Wikimedia

從當地富商白石正一郎的日記,也可以發現幕末志士曾在下關品嘗河豚。白石正一郎在經濟上援助高杉晉作等人,奇兵隊成立之後也率先加入,是一名傑出的隊士。而他在 1867 年(慶應三年)一月十七日的日記當中寫道「中午過後以小藩的河豚設宴招待」,同年二十六日寫道「安排河豚料理送到船上」,三月三日則寫道「河豚配酒」。順帶一提,江戶時代的河豚料理一般都是指「河豚湯」,也就是現在所熟知的「河豚鍋」,但白石正一郎所謂「送到船上」的料理,應該是河豚的生魚片。

 
河豚生魚片(Source: Wikimedia

春帆樓因為伊藤博文而得到河豚料理公家許可第一號店的榮譽,至今依舊是一間高級割烹旅館。不過,伊藤博文與春帆樓的關聯不僅僅是解禁河豚而已。1895 年(明治二十八年)三月,在決定舉辦日清議和會議之後,伊藤博文便指定春帆樓為談判會場,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一同以日本全權大使的身分出席會議。伊藤博文當時五十三歲,相對於此,清國的全權大使是軍政和外交的掌權者,也就是舉世聞名的李鴻章,當時則已七十二歲。


滯留日本期間自炊的清國使節團

三月十九日,乘載李鴻章和一百多名隨行人員的兩艘汽船抵達關門海峽沿岸,在此下錨。伊藤博文為一行人準備了餐食,但李鴻章予以拒絕,想必是因為日清兩國當時仍在交戰當中,不能吃敵人所準備的飯菜,也可能是慎防誤食河豚的劇毒。根據北濱喜一所著的《河豚博物誌》,中國自古以來也將河豚視為珍饈,而且中國人或許曾利用河豚的毒素進行暗殺。


使節團在抵達之後,從船上卸下了數量驚人的行李。當時《東京朝日新聞》的報導如下:

 

運送行李到引接寺的車輛共二十六台,行李總數一百四十件。除了鍋、釜、火盆、筷子、破茶碗、炭之外,竹籃裡還有切半的豆腐兩塊、經過烹煮的雞肉數塊,以及兩、三塊烤豬肉。

使節團甚至把廚師也帶來,滯留日本期間都自己煮飯。想必是因為李鴻章年事已高,擔心他吃不慣外國的食物而導致身體不適,船上堆滿了食材、飲用水、日用品等大量物資。


日方為使節團在引接寺房間的地板上鋪地毯,掛上畫軸,修整庭園,做好讓他們下榻的準備。此外,作為會議場所的春帆樓也在房間裡掛上兩盞大吊燈,準備了法國製的暖爐、裝在盒子裡的火盆、痰盂等,還有一張大桌子和十六張大小不同的椅子。椅子據說是濱離宮所賜,特地從東京運來。此外還備妥筆墨、印泥、蒔繪裝飾的硯盒等。


現在的春帆樓腹地內設有「日清議和紀念館」,館內中央重現了舉行議和會議的房間,其中的家具和文具等都是百年前實際使用的物品,每一件都非常精美。雖然春帆樓的主體建築物曾在 1945 年的空襲中燒毀,經過重建,但紀念館本身則免於戰火破壞,直到今日。


1985 年重建的春帆樓與右側於戰火中倖存的日清議和紀念館(Source: Wikimedia

李鴻章一行人於三月二十日首度上岸,前往春帆樓,他乘坐八名轎夫所抬的專用轎子,外觀以羅紗和天鵝絨裝飾,非常豪華,其他人則乘坐人力車。為了一睹一行人的樣貌,路上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第一次會談在交換委任狀和由清國提出備忘錄之後告終。最初的兩天李鴻章都住在船上,直到翌日二十一日才進入引接寺。同日舉行了第二次會談,但沒有觸及核心問題。


李鴻章要求在議和會議之前先討論停戰問題,但伊藤博文在第二次會談中提出了非常嚴苛的條件,並表示只要滿足這些條件就答應停戰。背後的考量是如果先停戰再談和,清國就可以拖延談判的進度,趁機要求列強諸國干涉,做出許多不同的策略規劃。伊藤博文為了防止這樣的可能性才提出嚴苛的條件,最終,清國不願接受日方的條件,在未停戰的情況下,直到二十五日的第四次會談才進入議和條約的討論。


與遭到狙擊的李鴻章交涉議和條約

二十四日,第三次會談結束後的下午 4 點 30 分左右,清國使節團在返回引接寺途中發生了出乎意料的插曲──李鴻章遭日本的狂徒開槍狙擊,左臉受重傷。襲擊李鴻章的是自稱小山六之助(本名小山豐太郎)的年輕人,當場遭到壓制。子彈雖然命中李鴻章左眼下約一公分處,但幸好並未傷及眼球,卡在骨頭,沒有生命危險。


李鴻章,攝於 1896 年(Source: Wikimedia

伊藤博文對這起突發事件感到不知所措,畢竟任誰都會聯想到四年前的大津事件。議和會議才剛開始全權大使就遇襲,列強諸國必定會批判日本是一個野蠻的國家。而且李鴻章年事已高,傷勢令人擔心,如果他因此回國,事情將變得更加棘手。


與大津事件當時相同,各大團體與有志之士陸續派遣慰問團前往下關,並捎來了大量的慰問電報。全國三十間報社也聯名寫了一封慰問信,由朝日特派員西村天囚代表前往引接寺,將慰問信和作為慰問品的六十隻雞親手交給使節團。然而,李鴻章僅收下慰問信,禮貌地婉拒了雞。


日本擔心這次的狙擊事件會讓世界各國開始同情清國,認為若要避免這樣的事態發生,只能無條件接受停戰協議。最終在三月三十日,雙方於台灣和澎湖列島以外的地區確立了停戰協議。


順道一提,狙擊李鴻章的小山豐太郎過去是政治家兼講談師伊藤痴遊的書生,據說伊藤痴遊還因此受到牽連,被懷疑是教唆小山的主謀,遭警察拘捕。根據伊藤痴遊的說法,小山豐太郎的犯案動機是為了妨礙議和會議,讓戰爭能夠持續進行,而且被盯上的不僅是李鴻章,他還計劃奪取伊藤博文的性命。


有趣的是小山豐太郎放棄刺殺伊藤博文的理由。他在來到下關之前,曾在大本營所在的廣島等待刺殺伊藤博文的機會。然而,他看到與藝妓走在一起的伊藤博文後,心想在這樣的困境之下他竟然還如此從容,覺得殺了他太可惜,於是放棄了計畫。


不知有人想要取他性命的伊藤博文,於四月一日首度向清國提出議和條約的草案,計劃待李鴻章康復後繼續會談。然而,日本提出的嚴苛要求超出清國的意料,李鴻章只好使出拖延戰術。


伊藤博文進一步施壓,表示不允許對方繼續拖延下去,要是談判破裂,就會立刻出動六十至八十艘運輸船,增派大軍到戰場。實際上,四月十三日確實有增援的大軍從廣島的宇品港出航,陸續前往旅順。李鴻章從引接寺看到運輸船通過關門海峽的景象,發覺事態嚴重,立刻與清國商議,研擬該如何回覆日本。


經歷狙擊事件後,李鴻章一行人在往返引接寺和春帆樓之間時,都會避免走大路而改走山間小路,這條路至今依舊被稱作「李鴻章道」,道路狹窄的程度讓人吃驚。多次往返這條路談判的李鴻章,最後只能讓日本做出些微的讓步,雙方終於簽署議和條約。


日清雙方在春帆樓簽訂《日清議和條約》(Source: Wikimedia

定案的《日清議和條約》(按:即《馬關條約》)主要項目的要旨如下:

 
一、清國承認朝鮮國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二、清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
三、清國支付軍事賠款二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的三億日圓)。
四、以清國與歐洲各國簽訂的條約為基礎,答應與日本締結日清通商航海條約和陸路交通貿易相關規約,給予日本政府和國民最惠國待遇。

此外還包括開放港口、航路、稅金等相關項目,在此不多詳述。這是日本自開國以來第一次在正式的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提出的所有要求幾乎都獲得滿足,在得知獲得大筆賠款和殖民地的消息後更是舉國歡騰。


十七日 11 點 40 分,於春帆樓舉行的日清議和會議結束,李鴻章一行人當天就收拾行李返國。伊藤博文等人則在下午邀請二十多位下關的市會議員,向他們報告結果,接著下午四點起,下關的有志之士邀請了全權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以及隨行人員,在春帆樓舉辦盛大的慰勞宴會。翌日,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為了向天皇上奏和談達成協議,乘船前往廣島。


結果,兩國的代表直到最後都沒有機會一起用餐談笑。簽下屈辱議和條約的李鴻章悵然若失,就算獲邀參加宴會,想必也會加以婉拒。另一方面,在上奏天皇之後,於廣島舉行祝賀和歡迎伊藤博文等人的宴會,據說持續了四、五天。


河豚料理成為在日本的「最後的午餐」

然而,在條約簽署的一週後,也就是四月二十三日,一盆冷水潑向被勝利沖昏頭的日本人。俄羅斯聯合德國和法國,強勢要求日本放棄占領遼東半島。日本當時沒有與三國交戰的餘力,只得於五月五日接受其干涉,之後更以「臥薪嘗膽」為信念,點燃了對俄羅斯的敵意。


至於在日清戰爭中立下功績的伊藤博文,於同年八月獲頒僅次於最高地位的大勳位菊花大紋章,成為侯爵。相反地,李鴻章則被罵作是賣國賊,在日清議和後被迫擔任閒職。1900 年,他又被指派平定義和團事件,勞心勞力之下,於翌年以七十八歲的高齡去世。


另外,伊藤博文之後仍與春帆樓保持密切的關係。根據前述梅崎大夢所著的《雜錄 春帆樓》可知,1899 年(明治三十二年)到 1909 年伊藤博文於滿洲去世為止的十年間,他總共造訪下關十六次,尤其是 1906 年之後,十次中有九次都住在春帆樓──說到 1906 年,即是日俄戰爭的《朴資茅斯條約》發表後隔年。


在日清戰爭中,日本打著大義的旗號作戰,要讓清國承認朝鮮是完全獨立的國家。然而十年後,當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卻公然推動將大韓帝國(1897 至 1910 年,朝鮮末期的國號)列入日本保護國的行動。雖然伊藤博文直到最後都對與俄羅斯交戰保持謹慎的態度,但在達成和談之後,他以遣韓大使的身分前往韓國,對簽訂日韓新協約施壓。1906 年二月,日本於漢城設置統監府,由伊藤博文擔任第一任韓國統監,他從那時開始多次往返日本與朝鮮半島,也因此數度來到下關。


統監府廳舍(Source: Wikimedia

在明治時代,應該沒有比伊藤博文更深度參與朝鮮問題的政治家了。擔任統監的伊藤博文著力推動韓國近代化,但不可否認,他的腦子裡存有「吞併韓國」的構想。1909 年,他遭到朝鮮人暗殺,成了為經營朝鮮而殉職的「英雄」。翌年,夏目漱石在連載於《東京朝日新聞》的小說《門》當中提及伊藤博文之死,借主角宗助之口說出:

 

伊藤先生在遭到殺害後成為歷史的偉人。不是每個人死後都能如此。

1909 年,針對滿洲問題,日本與俄羅斯、美國的關係惡化。六月,伊藤博文將韓國統監一職交給曾禰荒助,對家人留下有如遺言一般的交代後,於十月十四日前往滿洲視察。他當時擔任的是相當於名譽職的樞密院議長,行動還算自由,而他當然不是為了遊歷而前往滿洲,甚至可以說他已做好心理準備──滿洲有可能是自己的「葬身之地」。

 

在伊藤博文擔任總理期間展開的日清戰爭,可說是「弱國」日本為了被視為生命線的朝鮮而戰,阻止列強入侵朝鮮半島,拚死保衛國家的安全。然而,日俄戰爭之後的日本,不僅對朝鮮出手,甚至將這隻手伸向滿洲。


有如預見日本未來將失控一般,伊藤博文對於日本慢慢將勢力伸向滿洲一事感到擔憂,努力地想要踩剎車。日本作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一員,一步步將「擴張」正當化,看來唯獨伊藤博文沒有失去正視現實的能力。


伊藤博文於十五日下午八點過後抵達下關,這天他同樣下榻春帆樓。翌日十六日,春帆樓為預計下午十二點半從下關出發的伊藤博文準備了他最喜歡的河豚鍋,當時沒有人能夠預料,與伊藤博文有著諸多淵源的下關河豚料理,竟然成為他在日本享用的「最後的午餐」。


伊藤博文最喜歡的河豚鍋(てっちり鍋)(Source: Hideya HAMANO / CC BY-NC-ND 2.0

當天,乘載伊藤博文一行人的鐵嶺丸號從玄界灘駛向朝鮮半島。十八日,伊藤抵達大連,向在滿洲的日本人發表演說,要大家警戒將滿洲視為殖民地的風潮,並高聲暢談他對「遠東和平」的期望。二十六日,他在哈爾濱車站遭到朝鮮獨立運動家安重根槍殺身亡,距離最後在春帆樓享用河豚料理不過十天的時間。

 

本文摘自遠足文化出版《舌尖上的外交:從幕末到明治,細數日本近代史上最美味的算計》
吃飯是政治的手段,外交必定伴隨設宴,
想擄獲對手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
檯面上美食佳餚,檯面下勾心鬥角,
近代日本的命運,就在餐桌上決定!
從黑船來航到日俄戰爭,從鹿鳴館到帝國飯店,
從培理、尼古拉皇太子到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
一起起震撼東洋的大事件,一場場令人傷透腦筋的饗宴,
鎖國兩百年的日本,究竟如何打開大門體驗「美食外交」?
文章資訊
書籍作者 黑岩比佐子
譯者 陳心慧
刊登日期 2020-12-0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