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一切~ 跟著穌哥上路吧!
從耶穌自故鄉加利利啟程開始,到被釘上十字架的三年間,他的身邊有十二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成為他最親近的門徒(也稱作十二使徒 [1])。儘管十二門徒在後世不斷被稱頌,甚至被天主教封為聖人,但他們在與耶穌同行的傳教過程中也都和你我一樣,擔憂著自己的前途與地位,他們甚至擔心有沒有跟對老大。而這段耶穌與門徒之間的愛恨情仇,要從遠古的巴勒斯坦開始說起……
民族救星彌賽亞的古老預言
西元前 37 年,巴勒斯坦(包含猶太、加利利、比利亞、特拉可尼以及被稱作十邑的貿易城市等地)已經成為了羅馬人的屬地。當時,相當具有政治敏銳度的大希律王得到了羅馬皇帝的信賴,羅馬皇帝賦予了他管理權並且正式受封他為王。可惜,晚年的大希律王因為宮廷的陰謀與嚴重的疾病,幾乎已經陷入瘋狂邊緣。最終,他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妻子的祖父、母親、兩個妹夫、三個兒子。在《馬太福音》第二章十六節中記載到此事時寫道,大希律王為了阻止「猶太人的王出生在伯利恆」的預言成真,殺害全城兩歲以內的所有嬰兒。
大希律王最終於西元前 4 年去世,在遺囑中他將王國一分為三,並且囑咐長子亞基老繼承王位。為了拉攏猶太地區的民心,亞基老大開了宴席並且鼓勵民眾提出建言。猶太人民因此沒有在客氣地提出了許多大膽的要求(包含寬減賦稅、釋放政治犯、將部分大希律王時期逼害猶太人的官員送審、免除親希律派的大祭司等等…)。
但是,亞基老顯然完全沒有打算要回應民意。面對逐漸擴大的反對聲浪,他反到選擇在猶太人聚集的重要節日「逾越節」對民眾血腥鎮壓。根據約瑟夫斯《猶太古史》的記載,這次鎮壓共殺了群眾 3,000 人。
亞基老的兄弟、同樣也是被大希律王分封的安提帕也不服從大希律王的遺囑,他動身前往羅馬,希望羅馬當局可以將王位授予自己。
另一方面,一群猶太使節來到了羅馬,向皇帝奧古斯都建議應該將大希律王的領地直接併入羅馬帝國的敘利亞行省,以停止大希律王的兒子們對猶太人繼續血腥鎮壓。
最後,奧古斯都沒有採納猶太使節的建議,但是面對亞基老造成的動亂與希律諸子的明爭暗鬥,奧古斯都決定,包括亞基老在內,沒有任何人可以繼承大希律王的「國王」稱號。他封亞基老為「籓王」、安提帕則是更低一等的「郡王」。對此結果,沒有任何一組人馬感到開心,就結論而言大家都被羅馬大大呼了一巴掌。
至此,希律王國的國土分裂成三塊,已經是搖搖欲墜的情況了,他們只能依靠著武力鎮壓叛亂和沉重賦稅支撐財務。百姓與祭司再也不相信執政者,他們反而越發期待《希伯來聖經》中預言將會負擔起民族興亡、將他們重新帶回榮耀的彌賽亞(救世主)出現 。[2]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一個來自加利利偏鄉小鎮、拿撒勒名叫耶穌的青年,帶著眾多不可思議的神蹟橫空出世,巴勒斯坦全境的百姓懷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包含耶穌所有門徒)在內心發出了小小的疑問句:彌賽亞…是你嗎?
與神同行的日常
耶穌在開始傳教前,先前往了施洗者約翰所在的約旦河曠野一帶。施洗者約翰是當時最具個人魅力的宗教異議領袖。在新約聖經四福音書與《猶太古史》中皆有提到施洗者約翰透過河水為猶太人施洗,在記載中,施洗者約翰同時表明自己將會成為「主」,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跟隨者跟隨他 [3]。
耶穌與施洗者約翰會面後,取得了約翰的認可,跟隨施洗者約翰接受施洗的眾多群眾也都看見了耶穌的神蹟。因此,十二門徒中的約翰與安德烈就是在此時決定轉為跟隨耶穌。
或許在有些人的想像中,耶穌傳教的畫面是十二門徒與耶穌一起走訪當時的猶太地區,並在各個不同的集會場所分享教義。當然,《聖經》裡面也有這樣的場景描述,但是更貼近實況的畫面反而是,民眾陸續加入耶穌的行列,像是追星族一樣,期望見證神蹟的發生。[4]
在跟隨耶穌走訪各地時,信徒們甚至還可以在行走的空檔重拾本業,十二門徒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由耶穌親自挑選出來的。[5]在這一段行走傳教的日子裡,十二門徒與耶穌同寢共食,並親身見證了許多神蹟。
耶穌的神蹟和教誨吸引了越來越多生活貧困、對生活沒有盼望的百姓,這股從鄉村出發的洶湧民情,隨著耶穌將傳道的地點移動到命定的聖城耶路撒冷時,達到高峰。羅馬當地的統治者因而對耶穌因生警覺;猶太祭司、文士也視耶穌的言論與種種作為是在褻瀆上帝;但是,中下階層的百姓卻視耶穌為猶太人的王、預言中的彌賽亞。
而這時,十二名最親近耶穌的門徒,內心也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與盤算......
爭執的開始與悲劇的背叛
十二門徒跟隨耶穌的過程不盡相同,對於耶穌的身分與想像也有差異,但是他們都相信,跟著人氣一天比一天旺的耶穌,最終都會得到回報。但他們也和凡夫俗子一樣,開始爭論彼此間的地位誰高誰低。
「門徒中間起了議論,誰將為大。」
「耶穌看出他們心中的議論,就領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自己旁邊」、
「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
—《路加福音》9:46-48
雖然耶穌用巧妙的比喻調解了門徒之間對於地位的爭執,但是不難發現,門徒們對於地位的想像與耶穌一直勸勉的謙卑服事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在接下來一段雅各與約翰的請求裡,就能夠更明顯看出其中的矛盾。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什麼,願你給我們做。」
耶穌說:「要我給你們做什麼?」
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
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約翰。
—《馬可福音》10:35-45
在這一段文字中,雅各與約翰所想像的榮耀是指當耶穌成為猶太人的王,將猶太人從羅馬人的統治裡拯救出來,恢復過往榮景的同時,他們可以坐在耶穌的左右掌權;但這卻不是耶穌傳教的目的,因此耶穌說雅各與約翰並不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麼。(耶穌 O.S:你們的意思是想被釘在我的左邊跟右邊嗎?)
此刻要進入到耶路撒冷的耶穌面對的最大危機,不是一直想方設法要陷害耶穌的猶太祭司與文士;也不是正在密切關注耶穌的羅馬管理者;而是懷抱著彌賽亞出世復興猶太民族想像,卻得面對現實落差衝擊的、耶穌身邊最親近的十二門徒,這樣的心態最終導致了門徒猶大的背叛!
關於猶大的背叛,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是猶大為了區區三十兩銀子背叛耶穌。我們可以透過這一段敘述略知當時三十兩銀子的價值:
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約翰福音》12:3-5
可見三十兩銀子在當時確實不是一個小數目(至少可以買到一斤極品香膏),但為了這一筆錢就不惜背叛跟隨多年的主人與其他門徒夥伴仍然有些牽強;而且根據《聖經》所述,在耶穌被捕後,猶大反悔並未收下三十兩銀子。或許將門徒們對於耶穌來到耶路撒冷的想像,與耶穌實際預備要背負的使命(被釘十字架)之間巨大的落差一併納入考慮,會更容易理解猶大背叛後面所隱藏的情緒。
或許猶大希望透過這次的背叛激起耶穌反抗現有勢力,又或許是在看出耶穌並未符合傳統想像中彌賽亞的形象後,想要透過金錢交易為自己換得一些彌補。雖然沒有文獻明言背後的原因,但是在簡單的行動背後藏著的是人心的複雜籌算,單純跟隨耶穌聆聽教誨的時光早已經一去不復返。至今,在猶太教的教義裡面,彌賽亞仍然尚未出世,這個大哉問還是沒有統一的答案。
懷念的小時光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十二門徒(背叛的猶大由另一位門徒馬提亞替代)為了宣揚耶穌的理念四處宣教,但最後除了門徒約翰之外,全都因迫害而死。試想,十二門徒在耶穌死後艱辛的傳教與不斷被迫害的時光中,支撐著他們的除了耶穌交付的大使命 [6]與再來的約定之外,恐怕就是那一段與他們敬愛的老師、先知、心中認定的彌賽亞,一同行走傳道聆聽教導的那段單純小時光吧。
[1] 十二門徒小檔案:彼得(原職業:漁夫)、安德烈(原職業:漁夫)、大雅各(原職業:漁夫)、約翰(原職業:漁夫)、馬太(原職業:稅吏)、腓力(原職業:不詳)、巴多羅買(原職業:可能是漁夫)、多馬(原職業:可能是漁夫)、西門(原職業:奮銳黨人,猶太教中的激進組織)、猶大(原職業:不詳,但負責掌管財務)、小雅各(原職業:不詳)、猶達(原職業:不詳)耶穌從故鄉加利利南下猶太,大半時間都是沿著約旦河而行,當時沿河而居的平民大多從事漁業或是因為沒有農地而轉作漁事,所以十二門徒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都是漁夫出身,也因此在呼召使徒彼得和安德烈兄弟時會有要兩人「得人如得魚」的比喻。
[2] 《希伯來聖經中部份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3] 《路加福音》3:4 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所記的話,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4] 《路加福音》6:17-19
[5] 《路加福音》6:12-13
[6] 《馬太福音》28:18-20
- 《舊約聖經/希伯來聖經》
- 《新約聖經/四福音書》
- 約瑟夫著作《猶太古史》
- 《尋訪真實歷史上的耶穌:重現耶穌的一生與基督教的起源》
- 《一本讀懂世界三大宗教》
- 《簡明聖經史地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