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酸甜滋味到苦澀氣息:百年高雄農工產業發展下的聚落

林韋聿 2024-11-21

作為臺灣的第三大都市,高雄向來是臺灣產業的先驅城市。2024 年,輝達在高雄軟體園區設立「Taipei-1 AI超級電腦先進算力中心」,這是臺灣唯一的世界前 50 大 AI 超級電腦。美國知名晶片製造商超微也在 8 月表示,將在高雄亞灣設立研發中心。兩大產業龍頭的進駐,勢必會引起連鎖反應,吸引上下游產業進入高雄,創造新的 AI 產業聚落。
 
不過,早在 AI 時代之前,高雄就曾經因為各種產業的落腳,造就形形色色的聚落、文化以及獨特的生活經驗。究竟當年的小漁村,如何搖身一變成為 AI 時代的經濟重鎮?而在 AI 產業鏈落腳之前,高雄又有哪些因為產業帶動的聚落呢?

 

橋頭──革命的新式製糖業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把吃糖視作西化、強國的飲食方針,國內對於砂糖的需求也節節高升。取得殖民地臺灣後,日本當局自然想要善用這塊可以產出砂糖的土地,便在臺灣引進新式製糖技術。1900 年,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成立,並選定在橋仔頭(今橋頭)成立第一間新式製糖廠。新式糖廠在 1902 年 1 月開始運作,象徵著臺灣糖業進入了新的紀元,揮別了傳統的獸力榨糖模式,轉變為現代化、機械力的製糖。
日治時期的橋仔頭糖廠。(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因應橋頭糖廠所需要的人力,糖廠附近也形成了日本人的聚落,而隨著工廠規模的擴大以及臺籍員工的增加,橋頭聚落也跟著擴大,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生活機能健全,有學校、郵局、戲院、公共澡堂等。曾經在橋頭糖廠服務的陳水能回憶道,父親陳乞即是因為橋頭糖廠的建設,而從楠梓右昌到橋頭找工作的。因為年紀較小,陳乞一開始是當雜役,卻意外得到董事山本悌二郎的提拔而變成山本的管家,且陳水能還被沒有子嗣的山本悌二郎收為義子。戰爭時期,從東京農大畢業的陳水能曾被派往爪哇管理糖廠。由於陳乞擔任山本的管家,陳家本來收藏了許多糖廠的資料以及山本送的物品,不過因為後來的政治氛圍,他們為了避免惹禍上身,便將這些資料一一銷毀。
 
可惜的是,隨著糖業發展而來的人們,也終將隨糖業的消退而離開。1999 年,橋頭糖廠停止製糖,臺糖則在 7 年後將工廠區、行政區規劃為糖業博物館,糖廠也轉型成為休閒觀光產業。橋頭糖廠已經有超過一世紀的歷史,糖廠內的製糖工場、防空洞、紅磚水塔及宿舍群等建築保存良好,目前被列為高雄市定古蹟。
橋頭糖廠園區內的建築與列車。(Source: Dquai/CC BY-SA 4.0)

鳳山、大樹──鳳梨罐頭的黃金歲月

日治初期,從大阪來到臺灣的商人岡村庄太郎,最早的業務是在臺南的軍營中販賣日用品和飲食品。彼時的他注意到了臺灣獨特的熱帶水果――鳳梨,這種臺灣水果具有特別的酸甜風味,或許有機會獲得市場的好評。然而,鳳梨的保鮮期短,無法長時間保存,如何將這種美味保存並推向市場,成為岡村的一大挑戰。
 
把鳳梨罐頭引進臺灣的岡村庄太郎。(Source: 櫻井芳次郎,〈臺灣のパインアツプル罐詰事業の創業〉,《熱帶園藝別刷》第6卷3號(1936.09),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典藏。)

罐頭食品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軍事後勤需求而發明。日本在 1871 年引進了罐頭技術,並在往後的幾十年間迅速商業化。到了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期,罐頭食品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軍需品,而罐頭的成本也隨著生產技術進步逐漸降低,變得越來越普及。
 
在軍營做生意的岡村庄太郎,對罐頭自然不會太陌生,罐頭技術也就成為了他解決問題的理想選擇。1900 年,岡村開始了鳳梨罐頭的試作,隔年便在臺南州的農產品評會上獲得三等獎,為他的冒險之路注入一劑強心針。由於鳳梨的主要產地集中在南部地區,為了能夠第一時間將新鮮鳳梨的美味鎖入罐頭,他選擇了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鳳山街作為工廠的所在地。
 
1902 年,岡村庄太郎的岡村鳳梨罐詰工場正式開工,在成立初期僅有不到三十人。雖然規模不大,但工廠開業以後,鳳梨罐頭立刻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開始外銷。市場的反應也讓產業持續擴張,進而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吸引更多的人潮。
 
除了鳳山以外,大樹地區也因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適合鳳梨生長,成為鳳梨主要產區。位在鳳山與大樹之間的九曲堂,由於有鐵路縱貫線設站,便有許多鳳梨罐頭工場在附近選址。現在高雄的臺灣鳳梨工場,就是修復後的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
 
九曲堂的殖產局農場,果農採收鳳梨的景象。(Source:《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典藏。)

戰後初期,為了促進產業經濟、賺取外匯,當時政府相當重視鳳梨罐頭,鼓勵農民種植高經濟價值的鳳梨,並扶植企業加入罐頭生產行列。一時之間,市面上有多達上百家的鳳梨罐頭工廠,進而導致臺灣製造的空罐供不應求。為了回應產業需求,政府還特別透過美援管道進口馬口鐵,以解決原料不足的危機。
 
如今的臺灣鳳梨工場內,除了展示大樹在地文史、昔日經營者泰芳商會歷史及臺灣鳳梨罐頭產業發展史外,也提供罐頭封罐的體驗,讓民眾親身經歷鳳梨罐頭的生產過程。
 
如今的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創立於1925年,現為高雄市歷史建築。(Source:地下高雄/CC BY-SA 4.0)

三塊厝──臺灣煉瓦王的誕生

1899 年,日本企業家鮫島盛在打狗的三塊厝成立了鮫島煉瓦工場。它是高雄第一間磚窯,設有三座傳統的目仔窯。會選址在三塊厝,既為了方便收集愛河沿岸的黏土來製磚外,也能就近從柴山砍取燒製磚塊所需的木材。製磚業是勞力密集的產業,所有工序都需要人力:取土、練土、製磚胚、搬運、修飾、燒窯等都是,除了男性以外,女人跟小孩也可以幫忙取土、堆磚等工作。也正因此,磚窯廠的出現造就了許多仰賴工廠吃穿的家庭在附近定居,也帶動了三塊厝的繁榮。
 
1901 年,鮫島盛因病去世,煉瓦工場由後宮信太郎接手經營。1909 年,後宮信太郎再次引入新的技術「八卦窯」。到了 1912 年,鮫島煉瓦工場的年產量已經可以達到約佔全臺灣磚塊的七成,後宮信太郎甚至因此得到了「臺灣煉瓦王」的稱號。
 
打狗工場的「八卦窯」,是臺灣南部最早引進的新式磚窯。(Source: WEI, WAN-CHEN(魏琬臻)/CC BY-SA 4.0)


這年的臺灣,也正邁入大正年間的經濟繁榮期,各地建築蓬勃發展,對於紅磚的需求量也居高不下。1913 年,臺灣總督府成立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整合各地既有的磚窯,而打狗工場向來是其中規模最大的工場,燒製的紅磚為南臺灣許多重要的建築供應建材,例如高雄州廳、高雄市役所、臺南州廳、哈瑪星武德殿、旗山武德殿等。為了方便運送原料及產品,廠區甚至建立了連接三塊厝車站的鐵道,也就是煉瓦會社線。
 
戰後的打狗工場由唐榮鐵工廠接手經營,高雄磚廠(中都唐榮磚窯廠)仍然持續燒製磚塊作為建材。然而,1977 年的賽洛瑪風災重創南臺灣,磚瓦建築毀損極為嚴重,於是鋼筋水泥逐漸取代傳統磚瓦成為主要建材,再加上國家政策的變化,都讓磚瓦廠面臨劇變,目前僅有少數磚瓦廠保存至今。

 

鼓山──淺野水泥來臺設廠

日治初期,臺灣各項工程所需的水泥都是從日本本土進口,後來由於歐戰爆發,日本水泥外銷歐洲,加上臺灣本島人口增加、經濟快速成長,日本生產的水泥已經不足以供應臺灣市場,於是淺野水泥株式會社規劃在臺灣設立工廠。
 
由於水泥製造業原料粗重、生產過程會形成落塵及噪音,考量到原料以及交通區位以外,工廠離市區也不能太近,淺野水泥最後在壽山山腳下設廠。1917 年,占地達到 3500 餘坪的工廠完工,這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的大型水泥工廠。產品除了臺灣自用外,也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供應給華南地區的福州、廈門、汕頭,還有香港,甚至外銷到更遠的南洋地區。
 
淺野水泥打狗工場的出現,也讓工廠需求的勞動力在附近形成聚落。因應節節高升的水泥產量,當時還特別在鄰近淺野工廠的田町設置了田町站,並建設了一條「淺野支線」來運送淺野工廠的原物料及成品。完成的成品會經由運河運往港口,再接駁到大船,由打狗港運送至海外。
 
戰後,臺灣水泥成立,高雄廠被當局接收後,依然延續日治時期水泥產量之冠的輝煌,為臺灣戰後的重建復原打下了厚實的基礎。1954 年時,配合政府的「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水泥轉為民營化。高雄廠長年作為全臺灣最重要且產量最大的水泥廠,在採礦權到期後,高雄廠再度轉型,目前保留了有著百年歷史的水泥窯與紅磚倉庫,也為昔日的水泥時代留下見證。
 
壽山山腳下的淺野水泥打狗工廠,後為臺泥高雄廠。(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加工出口區的誕生

1960 年代,當臺灣從農業社會準備邁向工商業社會時,因為美援的中斷,使得國內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當時政府遂決定發展輕工業以及勞力密集產業,吸引海外資金的投入,並在 1966 年設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
 
高雄加工出口區具有自由貿易區、免稅區與工業區等各種機能,四大目標分別是「拓展對外貿易、吸引工業投資、引進最新技術、增加就業機會」,原料、零件、機器設備進口免關稅,貨物出口也不必辦退稅手續。優惠的制度吸引了很多華僑及外資來臺投資設廠。當初,高雄加工區本來預計可以提供一萬七千多個工作機會,後來實際有三萬四千人,足足多達兩倍。由於高雄加工出口區的蓬勃發展,就業人數激增,吸納了許多農村人口。
加工出口區的廠房。(Source: 〈臺灣新聞報底片民國五十七年(六)〉,《台灣新聞報》,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56-030106-0006-008

由於當時社會普遍有重男輕女的現象,許多家庭只願讓男生繼續讀書升學,很多女性國中畢業以後就開始工作。對許多進入加工出口區工作的女工來說,這是她們改善家庭經濟條件的可能性。曾在出口區工作的阮蘭英提到:「那時候大家都很努力賺錢,沒想到辛不辛苦,只想說能不能多加班、多賺點錢」,她還提到甚至有人一個月加班 200 小時。這群在加工出口區努力工作的勞工,讓加工出口區的產值快速成長,可以說是臺灣經濟奇蹟的推手。
 
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員工騎著腳踏車通勤,是當時人的生活日常。(Source: 〈民國五十七年嚴家淦副總統活動輯(十三)〉,《嚴家淦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6-030203-00082-011

高雄加工出口區的成功,讓政府繼續推動設置加工出口區,1969 年,楠梓加工出口區竣工,同樣為高雄帶來嶄新的機會。

 

重工業的發展

除了加工出口區輕工業的發展以外,重工業也陸續在高雄扎根。
 
日治末期,由於戰爭的需求需要,臺灣總督府陸續在高雄引入了鋁業、化學工業,為戰後高雄成為工業城市立下基礎。原來的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廠由中油公司接收,並改名高雄煉油廠。
 
戰後初期,塑膠的應用已經逐漸變得多元而普及。1953 年,政府推動經建計劃,塑膠原料也是計畫之一。得利於經建計畫,臺塑在高雄動工建廠,並在 1957 年正式生產,這是臺灣第一座生產 PVC 塑膠原料的工廠。可以說是臺灣參與石化業的濫觴。
 
1950 與 1960 年代的經建計劃。除了推動臺灣經濟成長,也讓高雄煉油廠更新設備與擴充廠區。做好萬全準備以後,1968 年,中油第一輕油裂解廠完工,臺灣正式進軍石化業的上游。而後,由於一輕產能無法滿足需求,又陸續興建了二輕、三輕、四輕幾座煉油廠都座落高雄。十大建設中的中國造船廠、中國煉鋼廠及石油化學工業也同樣選址高雄。除此之外,政策也有意扶植相關產業,1970 年規劃仁武綜合工業區、1971 年開發大社石化光業區、1973 年林園石化工業區動工,將石化產業的上中下游整合串聯,構築高雄作為臺灣的石化重鎮。
 
高雄的工業化,不僅聚集了城市人口,也提升了城市的經濟,也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加現代化。1976 年,高雄市的人口突破百萬,1979 年升格為臺灣第二個直轄市。這些發展除了振興區域的繁榮,也奠定了高雄在臺灣的重要地位。

 

結語

從早年作為貿易港口、日治時期的工業初試啼聲,再到後來的加工出口區和重工業發展,以及近年的高科技產業,高雄的每一步成長都都呼應了臺灣歷史的脈動。這片土地上不斷湧現的創新與活力,形成了今日高雄的獨特魅力。
 
現在的高雄不僅是經濟重鎮,還因為廣納南臺灣人口,也是一座文化交融的城市。除了新興的 AI 產業聚落,高雄近年來更是發展出會展經濟,隨著良好展覽空間的落成、交通基礎建設的完善,以及國際級旅宿設點,每年都吸引了許多展覽或是表演活動來到高雄。這些都是高雄在新時代的轉型。
 
這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透過歷史聚落的變遷,或許可以看見前人們的歷史、夢想以及故事。未來高雄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值得臺灣人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 https://strollcity.net/article/1266574236/
  2.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261311583162.PDF
  3. https://www.taisugar.com.tw/chinese/Attractions_detail.aspx?n=10048&s=2&p=0
  4.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7235
  5. https://www.takaobooks.tw/magazine-info.asp?id=1496
  6.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01202000008
  7. https://tlife.thsrc.com.tw/tw/article/1097
  8. 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316
  9.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cf0ffda9-811b-46bc-a44d-62b9aabe8d29&CatId=9&postname=MIT%E5%87%BA%E5%8F%A3%E5%89%8D%E5%93%A8%E7%AB%99%20%E7%B4%B0%E6%95%B8%E5%8A%A0%E5%B7%A5%E5%87%BA%E5%8F%A3%E5%8D%80%E9%A2%A8%E8%8F%AF
  10.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5208
  11. 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emapInquiryAction.do?method=showEmapDetail&indexId=45236
  12.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71910503254.pdf
  13. https://pineapple-museum.kcg.gov.tw/home01.aspx?ID=1
  14.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6437
  15. https://pineapple-museum.kcg.gov.tw/home03.aspx?ID=28
  16. https://cnaphoto.culture.tw/home/zh-tw/CultureStory_63
  17. https://takao.tw/canned-pineapple/
  18.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915bus003
  19. https://takao.kcg.gov.tw/article/983
  20. 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2471
  21.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79958
  22. 陸寶原,《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2。
  23. 莊天賜,《山本悌二郎奠基的糖業新時代》,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2。
  24. 臺灣化工史編輯小組,《臺灣化工史精簡版: 一百五十年來台灣化工產業發展、研發與敎育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台灣化學工程學會,2014。謝明勳,《打狗驛站百年物語》,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
  25.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臺糖記事(橋頭篇)》,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1。

本文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合作
 
1924 年 12 月 25 日高雄設市,從此,由一個港口小鎮,百年內蛻變成稱霸南臺灣的港都工業城,更是一座承載國家經濟使命、社會多元文化包容,與國際接軌的偉大城市。

20 世紀開端鐵道和港埠建設在港邊展開,海陸聯運打造高雄市聯通世界的平臺。1908 年高雄港吞吐量超越台南安平,成為南部第一大港,製糖、製磚、水泥、軍事工業,高雄開啟了百年工業狂飆之旅。

1950 年代塑化工業、1960 年代石油化學工業和著名的加工出口區代工產業、1970 年代的重工業,以及小兵立大功的螺絲王國、香蕉王國等,高雄長期肩負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擔。

1976 年高雄人破百萬、1979 年升格為直轄市,因鐵道、港口、工業構築了高雄成為大城的基礎。

2010 年縣市合併,疆域納港包山成就了現在我們生活的「高雄市」,近十數年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世貿展覽館、旅運中心等構築出亞洲新灣區的面貌,從百年推動高雄的臨港線到今天的輕軌環狀線,一種屬於高雄的新生活方式,讓百年舊港灣成了青春高雄的引領者。

2024 回望百年,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匯聚來自全台各地的人一起打拼、一起生活,成為所謂的「高雄人」,今年8到12月讓我們用繞境遊程、講座等活動更了解這片我們一起打拼的土地吧!
文章資訊
作者 林韋聿
刊登日期 2024-11-21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百年好市:高雄設市百年的人群聚集記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