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日式豬排飯的小歷史

胡川安 2014-10-07

每次到日本時,總要吃上一次日式豬排飯,脆皮金黃色的外衣,酥脆的口感,鎖住其中甜美的肉汁,再加上清爽的甘藍菜解膩,配上白米飯和味噌,可以說是人間美味。


臺北雖然也有不少日式豬排飯,但大部分和日本所賣的還是有一點差異,在臺北的日式炸豬排店家中,從東京來的「勝博殿」可能還吃得到一點和風,但是與日本的相比,仍然有所距離。


日式炸豬排不僅我愛吃,一般日本人也相當喜歡,號稱日本的「三大洋食」,雖稱是「洋食」,但是只有日本人才做得出來,從日式豬排飯的歷史可以看出飲食文化的交流和吸收,不是單純的「西化」而已,而這一段歷史,可以從皇居被襲擊開始講起。


Untitled1

襲擊皇居

1872 年,也就是明治五年,2 月 18 日清早,十名身著白衣的「越嶽行者」打算侵入皇居,遭到警衛的射殺,其中四名死亡、一名重傷、五名遭到逮捕。


越嶽行者是日本傳統神道教的嚴格修行者,他們遭到逮捕之後,說明其襲擊皇居的理由:

 

當今夷人來日以後,日本人專心於肉食之故,地位相互汙染,神因此而無居所,希望追討夷人,而且希望封給神佛領地、諸侯領地一如往昔。

越嶽行者所反對的是同年 1 月 24 日天皇所頒布的肉食解禁,日本從七世紀中期天武天皇頒布〈禁止殺生肉食之詔〉之後,日本人的肉質攝取排除了家畜的雞、鴨、牛和豬,肉質主要從魚肉當中攝取。


由當時日本人所留下的紀錄來看,從貴族到平民階層,對於獸肉的接受度並不高,普遍的認為食用獸肉是不潔的飲食行為,不僅會讓身體有奇怪的味道,還會汙染身心,無法侍奉神佛。


明治天皇提倡肉食的理由顯然不是為了美味,而是認為獸肉的食用將可以強國保種,讓日本人的體格強壯起來,跟西方人一樣壯碩,才可以擠入先進國家之林,從這樣的角度而言,「明治維新」對於日本人來說不只是船堅炮利、不只是政治改革,還包含了味覺上的革命、身體上的適應和文化上的改變。


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論為明治維新提供了哲學的基礎,當時的日本人全面地吸收西方的文化,然而,在味覺和飲食文化的改變上到底是如何?具體的過程產生甚麼變化?


《文明論之概略》,作者是主張脫亞入歐的福澤諭吉(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6%87%E6%98%8E%E8%AB%96%E4%B9%8B%E6%A6%82%E7%95%A5)
《文明論之概略》,作者是主張脫亞入歐的福澤諭吉(source: Wikipeida

畢竟,從以往不吃豬和牛,轉變為對於獸肉的攝取,就好像原本不吃狗和貓的我們,以政治的力量要求我們吃這些動物,改變不可謂之不大,從日式豬排飯在昭和初期(二十世紀早期)的誕生,就可以了解日本在味覺和飲食文化的接受、改變與創新,也可以了解不同飲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西洋料理和洋食

「西洋料理」和「洋食」這兩個字,日文的漢字和中文一模一樣,從字面的意義來看,似乎也沒甚麼不同,但是如果能夠回到大正、昭和時期,也就是二十世紀剛開始的時候,就能理解這兩個字的不同之處,也可以說明味覺和飲食文化的「和」、「洋」交流。


簡單的說來,「西洋料理」指的是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飲食。明治時期,在官方迎接外賓的「迎賓館」確認了以法國料理為宴請外國賓客時的料理,至今仍沒有改變。但是,「西洋料理」強調的是正統,最好能從料理的母國原封不動的將料理的味道、服務和用餐方式都搬到日本來。


而「洋食」則不能算是「西洋料理」的另一種說法,它是在「西洋料理」的影響下,在日本產生的轉變,按照民俗學大師柳田國男在《明治大正史.世相篇》指出:「洋食從吃法到做法,卻都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柳田國男(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F%B3%E7%94%B0%E5%9C%8B%E7%94%B7)
柳田國男(source: Wikipedia

這樣說或許還是有點難懂,但只要看看三大洋食(可樂餅、日式豬排飯和咖哩飯)之一的日式豬排飯的誕生過程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差異。


對於日本人來說,由於有一千兩百年不吃獸肉的歷史,即使明治天皇嘗試透過詔令宣揚吃牛、吃豬的好處,但是一開始只有上層階級接受西方食牛與食豬的習慣,日本人無法吃獸肉的原因在於文化和味覺習慣上無法接受。


文化上,由於日本人以往將獸肉與不潔、汙染等觀念結合在一起,明治政府雖然想透過政令宣導吃肉的好處,但是一開始還是無法普及人心,透過福澤諭吉或是知識分子的宣傳,將吃獸肉與文明開化結合在一起,漸次的傳播開來,例如,服部誠一的《東京新繁昌記》中的記載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當時的想法:「牛肉之於人,是開化的藥店,是文明的良藥。可養精神,可健腸胃,可助血行,可肥皮肉。」


明治時期,牛肉和豬肉的傳播仍然無法普及,透過軍隊當中的飲食,讓一般人民也可以嘗到獸肉的味道,這些軍人退伍之後,有些回到家鄉販賣獸肉,讓大家漸漸地不再害怕吃這些肉。


但是,敢吃獸肉是一回事,調味和烹煮上則又是另外一回事,日本人不習慣西洋料理的食肉方式,也不習慣吃肉配麵包,更不習慣刀叉的使用方式,如何在飲食習慣和調味上轉變成日本人的食物,還有一段路要走。


1895 年,「煉瓦亭」(現在仍在銀座二丁目開業著!)嘗試著以天婦羅的方式來炸豬排,和當時所流傳的西洋料理不同,天婦羅的炸法是深油炸(deep fat frying),而不是西洋料理常使用淺油煎(shallow fat frying)。岡田哲在《明治洋食事始》中提到日式豬排與西洋豬肉排的差別在於:


豬肉排是把薄肉片覆上麵衣,煎炒而成的。然後淋上大量的醬汁,用刀叉邊切邊吃。另一方面,「日式炸豬排」則是在較厚的豬肉上灑鹽、胡椒,調出底味,再裹上小麥粉、蛋汁、麵包粉,像天婦羅一般油炸而成。至於配菜則附上切碎的甘藍菜,為了方便用筷子吃,事先切好再裝盤。……澆上日式炸豬排醬汁之後再吃,它們和味噌湯、米飯非常對味。


位於銀座的煉瓦亭(http://ja.wikipedia.org/wiki/%E7%85%89%E7%93%A6%E4%BA%AD)
位於銀座的煉瓦亭(source: Wikipeia

豬排飯成為日式的「洋食」,而脫離「西洋料理」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很明顯了。烹煮的方式不同,並且使用厚切的豬排,不用刀叉,是為了筷子使用上的方便,將甘藍菜和豬排都先切好,並且使用與味噌和米飯對味的醬汁。


日式豬排飯

銀座的「煉瓦亭」發明出日式豬排飯之後,日式豬排飯到戰後的發展更加地精緻,而且豬肉和牛肉的發展過程相互影響。日本人所發展出來的日式霜降牛肉,同樣的養殖方法也應用到豬肉之上,即在豬隻宰殺之前的一段時間,幫豬按摩,將豬的脂肪平均地散佈,使得食用時的口感更佳。


在品種的飼育上,1997 年由東京畜產實驗場花費七年時間所培養出來的新品種「TOKYO X」則稱為夢幻般的品種(幻の豚肉「東京X」),混和了西洋的約克夏豬、杜洛克豬和北京黑豬,據說瘦肉的部分也佈滿霜降油花,入口即化,這樣神乎其技的養豬技巧,可能只有日本職人認真的精神才能完成的。


市面上的店家,經營一百多年的銀座「煉瓦亭」仍在經營著,是想要懷念豬排飯誕生時期味道的時候,才會拜訪的店家。一些大型的連鎖店,像是「和幸」、「まい泉」和「新宿さぼてん」……等,每一家的炸法和味道都有一些不同,但都相當美味,可以說是相當普及的平民美食。


Untitled3

在東京,我造訪過一些老字號的店家,有些僅此一家,別無分店,像是早年上野的御三家「双葉」或是「蓬萊屋」,而個人比較私淑的店家則是「平田牧場」,在東京有一些分店,一些店家也採用它的牧場所養殖的三元豬,像是以低溫豬油慢炸,並且灑上喜馬拉雅岩鹽的「燕樂」。


三元豬的產地位於東北的山形,是以肉質好的三種豬交配而成,平田牧場所養殖的三元豬稱為「平牧三元豬」不僅提供自家豬排飯的使用,而且還在超市當中販賣,供給一般家庭的晚餐。由產地所飼養的豬隻直送,肉質自然不在話下。


透過獨特的味覺和飲食文化,將豬肉轉化為「和製洋食」,成為日本人可以接受的食物,這樣飲食文化的轉變,已經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在自身的需求上,將外來的影響變成自身的過程。

 

延伸閱讀:岡田哲著、林錚顗譯,《明治洋食事始—日式炸豬排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13)。
文章資訊
作者 胡川安
刊登專欄 胡川安的 Life Circus
刊登日期 2014-10-07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