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跟著基隆碼頭工人的夜生活路線,走訪自來街的阿公店與鐵路街的紅燈區,讓讀者體驗閃爍的夜基隆。
粉色霓虹地帶──自來街卡拉 OK 與小吃店
現代人俗稱的「阿公店」,亦指茶店仔、卡拉 OK 或小吃店。1970 至 1980 年代曾經在基隆相當盛行,然而不同之處在於,主要消費群為「碼頭工人」,既是新進工人為了打入群體而去的聚會之一,也是慰勞自己,聊天喝酒、紓解壓力的去處。
1970 年代運輸貨櫃化,基隆港迎來大量國際貨船所帶動的就業機會,許多男性從其他縣市前來討生活,成為口袋賺滿滿的碼頭工人。碼頭工作性質屬於隨叫隨到,除了碼頭工會提供候工室休息 外,短暫的休憩時間,使得港口周圍的茶店、卡拉 OK 或小吃店等娛樂產業也隨之而生。店內坐檯的女性工作者,陪伴這群碼頭工人一起喝酒、喝茶、唱歌,在他們之間形成一種「伴文化」。 然而,「伴」產業也隨著國際貨船停泊盛況不再,而隨之蕭條。
自來街的娛樂產業,在空間與時間上與廟口夜市的興盛,背道而馳,雖然兩者都在基隆火車站附近,可早已不見當年碼頭工人聚集消費的景象。如今,小吃店到了晚上依舊會亮起招牌霓虹燈, 店內以粉色燈光為基調,卡座包廂從現在的眼光看來有些復古,姊姊們身著亮麗洋裝與絲襪,對客人貼心招待。至今仍有些年長男性,到茶店或孝三路卡拉 OK 店,泡一壺茶,尋找陪伴,彷彿當時壯年的碼頭工人們,跟著基隆港和這條街,一起見證歲月的痕跡。
點亮禁忌邊陲──鐵路街紅燈區
基隆「鐵路街」,由於紅燈戶與其他卡拉 OK、小吃店,集中在龍安街與鐵路旁的一排矮房當中,因而盛名。基隆的紅燈區,既靠近港邊、鐵路,卻又相當隱密,不處於鬧區核心卻又隱身於在地活動區域附近,來往行走必經之地。這裡是許多父母耳提面命不要亂跑的地方,更是社區發展、都市更新與女性主義等論述中,爭議不下的產業。
1946 年,鐵路街原本只有幾間私娼館坐落於此,由於地理位置上靠近港邊,且在戰後來臺的國軍軍營附近,因此逐漸形成相當規模,成為船員或碼頭工人休閒娛樂,以及許多「老兵」解決需求的去處之一。龍安街外,白天可以看到在陸橋下車水馬龍的市集人潮,這些市集攤販多半在鐵皮屋下成排地經營著;到了晚上,紅燈戶具有辨識度的燈光亮起,約略就能分辨紅燈戶與社區住戶的差異。
仔細觀察,紅燈戶的門上大部分會額外加裝向外突出的鐵欄杆,性工作者們即透過鐵窗向外招攬客人,有的還會加裝門簾阻擋視線;有別於早期用徛壁(khiā-piah)的方式攬客,這是近 20 年衍伸出與社區鄰里妥協共存的方式,讓客人更容易區隔一般住戶與性工作者的差異,同時也兼具躲避警察巡邏的視線。警察與紅燈區之間的關係向來敏感,除了自 2019 年開始受到疫情影響,警方啟動嚴格管控外,過去幾年偶爾能在新聞上看到警察抓捕查緝的新聞;這裡是大家都知道的存在,卻時常成為被社會排除的角落。
40個代表性地景×精選15條「雨都漫步」私房路線×10位在地職人生活路徑
最懂得「離開」家鄉的基隆人
返潮雨都、分享家鄉故事
跟著雨傘人回家旅行
五位小旅行職人的踏查筆記
探索五種基隆維度的深情
擁山抱海、港市合一的基隆,因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大航海時代節點進入世界體系、戰略要塞歷經戰事滄桑、戰後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的黃金歲月……,基隆擁有豐富底蘊、多采多姿的樣貌。
風華絕代的雨都,不僅政權更迭在基隆登台,渡海祖先、築港技師、戰後國軍、美國大兵…等,在此下船,大時代的巨輪與小人物的命運,深深地踏印在基隆的土地上,孕育出獨特的人文韻味與地景特色。
本書由「雨都漫步」小旅行職人—雨傘人—實地踏查出發,從基隆的日常、海洋、信仰、飲食、地景,提取出五種維度的基隆:閃爍基隆、浪潮基隆、魔幻基隆、調味基隆、稜線基隆。並深入踏查40個代表性地景、精選出15條「雨都漫步」私房路線,讓讀者看見雨都豐厚的城市紋理!
「雨傘人」來自不同專長領域的基隆人,小旅行踏查筆記涵蓋跨領域視角,讓讀者認識基隆的生態環境、生活智慧與產業經濟,展現「在地人觀點」與「基隆精神」,引發更多元的思考與激盪!本書更特寫10位在地職人與他們的生活路徑,拓深讀者對在地生活的感受與體會。
不論晴雨,來基隆,雨傘人為你撐傘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