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越南從來不只有一個越南,我們看到了哪一個越南?

胡川安 2018-05-23

從考古現場說起

1983 年 6 月在廣州發現了一座大墓,以石塊砌成,墓室中飾有彩繪的壁畫,墓主人身著玉衣,出土的貴重物品高達一千多件,還有一塊金印,上面寫著「文帝行璽」,是中國考古首次發現的「皇帝」印璽。此一大墓讓考古學家大為驚訝!漢代只有帝王和貴族才能身著玉衣入葬,而且皇帝墓為何會座落在廣州?


經過抽絲剝繭,並且以多重證據相互比對,終於揭開了墓主人的身分,原來是第一代南越王趙佗的孫子,史書上稱文王。除此之外,南越王墓發尚且發現來自非洲的象牙,也有來自印度洋的香料,說明彼此間的海上交流。


今南越王博物館 (source)

南越王墓驚人的考古發現說明了一項重要的歷史事實,東亞世界的中國,從秦帝國建立以來,乃至隨後的漢帝國,讓日本、韓國和越南都受到巨大的影響。中華帝國統治越南北部將近千年的時間,越南一直是中國最南方的省分,其中只有一小段時間獨立,越南人從中華文化中學到了儒家的統治方式、大乘佛教、漢字、建築、飲食文化和生活習俗,甚至連死後的埋葬方式也學習,還帶著「皇帝」的稱號進入墓室。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羅馬帝國影響高盧、日耳曼、伊比利半島和地中海世界,羅馬與中國都是世界帝國,且都讓周邊的族群受其文化影響,西方的羅馬帝國崩潰後,羅馬只存在於歷史和文化中,不同的族群,像是日耳曼人或是法蘭克人都可以宣稱是羅馬的繼承者,但東漢帝國在二世紀崩潰之後,後來又重整,繼承以往帝國的秩序,周邊的族群像越南雖然採用中國的文化,但無法宣稱自己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只能附隨於大國之旁。


越南對我們而言既熟悉且陌生,學中國歷史的人視其為偏遠的南疆,在近代殖民過程中,越南又被西方勢力所征服和殖民。由於越戰的關係,對於美國媒體而言,它也是冷戰中的一章。不管是中國、法國或是美國的主流歷史敘事,「越南」都不是主體。


如果我們如果繼續追問下去,「越南」可以成為一個歷史研究的主體嗎?或者越南永遠只是一個附隨、沒有聲音的邊緣呢?


越南 (source: Flickr@guido da rozze)

理解越南的方法

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的歷史系教授高夏的新作《越南》,是一本有觀點且系統性的作品,對於區域史研究而言,開啟了一道新的大門,多元的史觀讓「越南」成為一個複雜且有個性的歷史主角。


去年美國歷史學會公布各項獲獎名單,高夏的《越南》獲得費正清獎,對於亞洲歷史研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指標。高夏所任教的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雖然位於北美,卻是一間法語學校。相較於大多越南史學者出身冷戰史背景,高夏的學術背景顯得有點「特殊」,於喬治城大學取得國際關係學士,又分別在澳洲和法國求學,後於巴黎索邦大學獲得博士。求學的多元背景,讓他能以更全面性的角度思考越南。魁北克在加拿大是相當特殊的區域,除了有豐富而特殊的人文背景,越戰期間接受相當多的難民,此地的多元環境也成為新學術產生的沃土。


以往西方的主流歷史敘事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美國的冷戰史架構,在美國媒體和主流文化中,越南總是和二十世紀六O年代越戰的歷史連繫在一起,美軍在越南戰場上損失慘重,輸了面子也沒了裡子,冷戰史架構中的越南集中在國際關係和圍堵共產主義的過程,越南史本身不是其中的主角。另外一個架構則是以法國為主的論述,西方帝國侵略性的擴張政策在十九世紀進入東亞和東南亞,英國占得機先,優先殖民新加坡、緬甸和馬來亞等地。約莫同時間,美國跨越太平洋,將目標放在菲律賓和日本,越南則成為法國人的目標。


越南和中南半島成為法國的「印度支那」,在法國學界的論述中,理解越南近代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征服前後的改變,法國人帶來西方的技術文明,並且引進歐洲的價值觀,促成越南人的「文明化」。


相較於西方的殖民者史觀,越南史也發展出「本土論述」,將越南視為是殖民主義的「被害者」,強調殖民過程中的抵抗和認同。藉由凸顯越南的反抗,鼓動民族主義的情緒,強化越南和「列強」間的對抗與差異性。


過去的史觀中,將西方勢力視為越南史最重要的改變動力,然而,《越南》指出,西方人進來之前,越南就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受到中國覬覦,處於印度洋與太平洋中間的絕佳位置,從南越王墓所發現印度洋的奇珍異物就可以看到密切的往來,或是到十五世紀時,明政府想要拓展與印度洋的關係,越南又成為中華帝國進出印度洋的前哨站。


南越王墓的絲縷玉衣 (source)

中華帝國在越南的影響巨大,導入相當多的制度,早在十一世紀初,越南引進中國的科舉制度,直到二十世紀才廢除,法國的殖民政策得以成功,多少植基於中華帝國在當地的影響。


作為殖民者的越南

越南的歷史從來不是獨自的發展,整部越南史就是受到外在影響的歷史,從北方來的中國、西方來的法國和冷戰時期的美國,都是關鍵性的影響者。對於當代越南人而言,主體就是建立在不同大國的侵略和殖民,並且站起來的認同過程中。


面對大國的侵略,越南人不是消極的被害者,只會逆來順受,他們學到中國的統治技術,開始對周邊的族群發動戰爭、征服和殖民。一開始在紅河河谷,靠近現在的河內,經過幾個世紀的往南擴張,目前湄公河三角洲附近的領土是從鄰近的族群所占領而來。


越南從來不只有一個越南,有好多不同的越南,聽起來很奇怪的一句話,卻是高夏書中重要的觀點。現在地圖上的越南不是自古如此,大部分的領土也不是「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是在歷史過程中慢慢地形成。


其實越南的例子在近代的世界史上並不特別,高夏曾在訪問時以美國歷史加以說明,本來歐洲殖民者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只有十三州,他們繼續往西到加州,殖民美國中西部,成為現在的美國;越南則是往中部和南部征服,並且殖民當地的原住民,越南的發展史就像世界其他國家的殖民過程。有趣的是,如同美國一樣,越南本身的殖民擴張也造成南北的內戰,只是南北越南的內戰比美國早了四個世紀。


越南》豐富了「殖民主義」的向度,以往殖民史研究中,認為被殖民的人群為消極的受難者,殖民者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強加於被殖民者之上。的確,殖民者的行政機構和政策都相當地嚴厲,但並不代表被殖民者在這個過程中是消極的,從被殖民者的角度觀察,就是嘗試在殖民的情境中觀察到他們所做的努力。


高夏提供多樣化的角度分析越南史,其中有知識分子的地方/國族認同和反殖民活動,同時也考察地方政權的建立和地方史的編纂,說明越南人面對中華帝國、法國和美國殖民政權時,不是被動地接受殖民者的文化,而是改造它們以為己用,同時創造出新的文化。


即使到今日,越南共產黨也遭遇到類似的情形,他們學習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模式,在改革開放和專制統治間找到一條路,但當中國前進南海,與越南的國家發展衝突時,他們同時仰賴中國的模式,但也必須抵抗以尋求自己的未來。


越南》透過通史的方式,系統性地分析越南歷史的複雜性,尋求一套新的歷史敘事。通史性的作品最需要觀點,是高度整合且分析性的作品,也是學術發展成熟且具備影響力的作品。歐美學界或是日本學界長期經營越南史,具有豐富的觀點;鄰近越南的台灣,何時才會有一本台灣觀點的越南史呢?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權力爭奪、戰火洗禮、帝國殖民、獨立與開放、文化影響……
越南的歷史就是世界大歷史的縮影,跳脫越戰世代史學窠臼,抗衡越共對歷史詮釋的壟斷,史學家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英文等多語史料,在《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一書中重建越南歷史多元完整的面貌。
文章資訊
作者 胡川安
刊登專欄 胡川安的 Life Circus
刊登日期 2018-05-23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