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一個神化的英雄
鄭成功從人格提昇到成為神格的英雄,是漸進、累積的。有關這方面的討論,到目前為止,最好的研究作品是美國教授 Ralph C. Croizier 所寫的《國姓爺與中國民族主義》。
這本書值得注意之處,便是它異於中國史家對鄭成功的極力推崇,而代之以冷靜的研究方法,解剖鄭成功與南明皇室的相互關係,以及他遠征臺灣的主要意義,最後並分析鄭成功在中國、日本,以及在國民黨與中共時代的歷史地位。
鄭成功之所以能夠被肯定為民族英雄,當然是由於他效忠明皇、抵抗滿清和驅逐荷人。但是,如果從史實來看,鄭成功的這些業績並沒有如史書所說那樣輝煌。
《國姓爺與中國民族主義》一書就指出,鄭成功 雖然奉明室為正朔,但他終其一生,卻從未實踐「勤王」的使命。確切 地說,鄭成功對明朝的忠誠,語言的表達遠大於具體的行動。鄭成功以恢復明朝的名義北征 3 次,但都失敗了。在極端挫折的情況下,鄭成功接受在荷蘭殖民者擔任通譯官的漢人何斌的建議,決定東取臺灣。
鄭成功在 1661 年 4 月,在鹿耳門登陸,包圍荷蘭人的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人投降。臺灣攻克之後,鄭成功在島上建立一府二縣。據劉良璧的《臺灣府志》說,鄭成功「改臺灣為平安鎮,赤崁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縣二:曰天興,曰萬年。」
這項舉動,等於是把反清復明的 事業暫置一旁。因為,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至少還以「思明」命名, 強烈暗示他對明朝的懷念。如今,他以臺灣為東都,自封為王的意味掩蓋了反清復明的意義。
事實上,鄭成功在臺灣的統治僅一年餘。就在攻下臺灣的第二年, 亦即 1662 年 5 月,他就病逝了。他的兒子鄭經繼承王位,進一步把東都改名為「東寧」。鄭氏的反清事業,從此便宣告結束。《國姓爺與中國民族主義》的作者認為,鄭成功的統御能力是值得懷疑的,他手下的兩員大將施琅與黃梧都背叛投清,都源自鄭成功本人的猜忌與剛愎自用。 鄭成功對施琅、黃梧家屬的屠殺,更是顯示他暴戾性格的一面。
如果鄭成功的政治生涯沒有那麼輝煌,為什麼他會被尊為民族英雄?
從統治者的觀點來看,鄭成功對皇帝的忠貞,當然是值得鼓勵的。 清人雖然是以異族入主中國,但是他們接受漢化後,也尊崇儒家的忠君思想。康熙皇帝在 1700 年正式褒揚他們是明室忠臣,便是漢化的一個明證。還是鄭成功在官方歷史上確立其歷史地位的第一步。
不過,在整個清朝時代,鄭成功的忠臣角色大於他的民族英雄的角色。劉銘傳 1875 年尊鄭成功為『延平郡王』,仍然還強調他忠君的思想。
鄭成功被染上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色彩,還必須等到 20 世紀中國革命運動展開之後。從種族主義的觀點來看,鄭成功反清復明的立場,自然是符合孫中山「驅逐韃虜」的宣傳口號,這是鄭成功由一個福建的地方英雄飛躍成為中國民族英雄的主要原因。
從民族主義的觀點來看,中國在 18 世紀以後,就從來沒有發現任何一位人物能夠成功擊退帝國主義的侵略。在屈辱的受害史上,要尋找一位驅逐外敵的歷史人物,只有往上追溯。鄭成功是一位恰當的人物,可以做為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榜樣。
基於客觀形勢的要求,鄭成功的民族英雄地位在 1930 年代更進一步確立。
這是因為中國開始受到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近代性質的民族主義也開始在中國境內抬頭。中華民族主義的萌芽,是孫中山提倡革命以後才有的。只是,在中國國民革命初期,種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性格是非常強烈的。正式使中華民族主義以較成熟的面貌出現,還是要等到五四運動爆發之後。
不過,中華民族主義的傳播,在五四時期仍然僅限 於知識分子的圈子裡。刺激民族主義臻於開花結果的階段,則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 1931 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所造成的。到了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民族意識才普遍傳播中國內地的農村,中華民族已是中國人民所共同認同的情感。
在民族主義高漲時代,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加強民族教育,許多歷史上的忠君人物都一律塗上民族主義的色彩,像岳飛、史可法、文天祥,一直到鄭成功、曾國藩、劉銘傳,都被供奉成為民族英雄。在這些民族英雄中,鄭成功較具特殊的意義。
由於日本是佔據臺灣的帝國主義殖民者,而鄭成功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收復臺灣』的英雄人物。
因此,標榜鄭成功的功績,一方面富有反抗日本的精神,一方面也暗示收復臺灣的決心。所以,在1930年代,鄭成功之被視為中國全民的民族英雄,已殆無疑義。
鄭成功的歷史地位之再度提高,則是在國共分裂之後。國民黨退居臺灣,中共則完成政權的建立,鄭成功都被雙方用來做為政治宣傳。對於一位民族英雄來說,這自然是極富諷刺的事。國民黨推崇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因為這符合「反攻復國」的宣傳;中共則強調鄭成功驅逐荷人的事蹟,因為這可用來強化中共要「解放臺灣」的口號。
神格英雄的人格分裂
在政治宣傳的攻勢下,鄭成功以兩種面貌出現。
在臺灣這邊,國民黨之所以高度稱頌鄭成功,主要是藉他的英雄行為來類比「反攻大陸」的政策。國民黨重視的是鄭成功的奉明朝為正朔,以及他的「民族氣節」與恢復中原的志向。因為奉明朝為正朔,等於暗示國民黨仍然代表中國;而推崇他的民族氣節,則是鼓勵民眾必須效忠黨國,不能輕易變節投降;至於恢復中原的企圖,可以用來合理化國民黨的「反攻大陸」之國策。
在中共那邊,鄭成功則以另一種面貌出現。自中共建國以後,北京的對臺政策乃是以反抗美國帝國主義為基調。這樣的政策認為,臺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而現階段的臺灣為「美帝國主義佔領」。為了配合北京對臺政策的實施,中共在解釋鄭成功的史實時,就不能不刻意突出驅逐荷人的事蹟。
以 1955 年,方白撰寫的《鄭成功》為例,該書在描述鄭成功軍隊攻克熱蘭遮城時,是如此形容的:
這種語言,可以說完全是當時政策的一個具體投射。
1956 年出版的另一冊《鄭成功》,更是把重點放在「解放臺灣」的 口號上。作者朱偰在全書的結論說:
以這樣的觀點來對照臺灣的官方歷史解釋,剛好成為強烈的對比。站在國民黨的立場,鄭成功的復國運動必須反覆強調;但是從中共的觀點來看,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抗爭才是值得重視的。尤其是在反美高漲的時期,鄭成功的逐荷之舉,確實可以鼓舞民族情緒。
然而,中共與國民黨的決策者忽略的一個事實是,日本人也肯定鄭成功的英雄形象。
究其原因,原來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如眾所知,鄭成功的父親是海盜起家的鄭芝龍。有關鄭成功的出生地,日本人比中國人還清楚。
鄭芝龍娶日本平戶的田川氏,連橫《臺灣通史》載:
這是鄭成功在日本的神奇傳說。到現在,日本還存有「兒誕石」的古蹟,相傳就是鄭成功的出生地。
日本人重視他,主要是因為他是第一位日本人的後裔遠征臺灣。
1895 年滿清割讓臺灣給日本時,日本人也有「收復先人土地」之說。 事實上,鄭成功生前與日本的關係極其密切。他的「國姓爺」之名,其實就是日本人為他取的。
延伸閱讀:海洋之子鄭成功(一)
鄭芝龍的日本朋友五島一官,曾經在福州居留三年,返國後他告訴友人,國姓爺城內的男女風俗、節日儀式,城內正朔, 松竹裝飾,都很像日本的樣子。足證鄭成功非常思慕他日本的故鄉。
更值得注意的是:鄭成功曾經與日本德川幕府有過密切的往來。不僅如此,鄭成功還要求日本出兵,前後共廿三次,以便攻打清兵;但都沒有成功。縱然如此,鄭成功卻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這應歸功於日本江戶劇作家松左衛門的傑作《國姓爺合戰》,此書在 1715 年問世之後, 就使鄭成功成為日本民間的英雄人物。
日本統治臺灣時,就完全把鄭成功「日本化」了,1915 年鹿島櫻巷所寫的《國姓爺後日物語》,以及 1942 年石原道博的《鄭成功》,都完 全把鄭成功從中國史的脈絡抽離出來,塑造為日本的的歷史人物。
在統治者的歷史撰寫權指揮下,鄭成功的性格可以說完全被扭曲了。 縱然他被所有的權力人物視為英雄,但仔細觀察的話,鄭成功的崇高評價 只不過是被用來當做政治工具而已。這種情況在中國與臺灣,尤為顯著。
帶領你探索歷史的關鍵課題,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08 課綱的實施,在歷史領域強調打破過去通史的傳統,以多元觀點、主題式的學習,建立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屬於自己的觀點。在全新歷史教學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如何面對課綱帶來的新視野和刺激?
本書針對高中歷史課綱,按照不同學習內容主題,收錄十四篇臺灣史領域的經典著作,介紹各個主題的重要歷史議題。為了讓讀者更好理解本書內容,也邀請東華大學歷史系陳鴻圖教授,為每篇文章撰寫導讀,並提供延伸閱讀資訊,方便讀者進一步探索歷史的樂趣。同時,也整理了「重點掃描」專欄,快速掌握文章的重點。
本書由東華大學歷史系陳鴻圖教授主編,收錄各領域臺灣史學者經典著作:
吳學明、周婉窈、林文凱、林美容、若林正丈、許雪姬、陳芳明、陳偉智、陳國棟、陳翠蓮、詹素娟、戴寶村、薛化元、蘇瑞鏘等十四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