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考試考不上,這位客家青年乾脆就去南洋獨立建國!?「羅芳伯」謎樣背景揭密

2020-11-26

1777 年,美國正經歷漫長的獨立戰爭,英國亞當斯密才發表完改變世界遊戲規則的《國富論》,地球的另一端,年僅三十多歲的羅芳伯,在溫暖而潮溼的東南亞婆羅洲熱帶大地,建立了一個神奇的國度──「蘭芳共和國」。

 

這位客家青年,為何在十八世紀從家鄉廣東,搖搖晃晃來到遙遠的婆羅洲?身在異鄉的他,是怎麼徒手「建國」?透過羅芳伯的個人生命傳奇,我們又能看見哪些當時「下南洋」的客家移民的奮鬥與生活圖像?讓我們把故事看下去。


突破出海禁,熱血青年下南洋

在往前說羅芳伯的故事以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故事背景。


歷史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華人離開故鄉,到「南洋」地區打拚謀生,經商做工、通婚定居,俗稱「下南洋」或「走南洋」,在福建潮汕一帶又稱為「過番」。[1]


「南洋」一詞,差不多在明清時期出現,指的是現在阿拉伯以東印度洋、印尼到澳洲北部,甚至於到索羅門群島一帶,還有菲律賓群島以西的巴拉旺群島流域。


華人移民下南洋集中在兩個時期: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明清時期),還有二十世紀初到 1950 年代。


十七世紀開始,英國、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開始在東南亞建立一個又一個殖民地,需要大量勞動力在南洋開發遼闊廣大的土地,於是把腦筋動到中國移民頭上──當時中國人口增長迅速,特別是地狹人稠的廣東、福建一帶,有越來越多的閩客族群離開家鄉,搭船到南洋打拚。[2]


不過,明清兩朝有人民出海禁令,所以當時的華人移民通常都是非法出海。除了冒著被抓到的風險,面對這群離鄉謀生的勇者的第一關考驗,就是宛如海上移動地獄的船運,他們很有可能遇到凶險海況,就此一去無回。除此之外,以勞工為主的苦力(coolie)移民(豬仔),經常受「客頭」(豬仔頭)誘騙或在「豬仔館」被欺騙簽契約,以未來的工資抵押,換取出海旅費;即使自主且有經濟能力的人,也常被船主詐騙,或受到英國、荷蘭人等壓榨刁難。[3]


離鄉背井,搭著擁擠的苦力船下南洋謀生的華人移民。(Source: Hsu Chung-mao via Think China)

那些度過重重苦難、成功抵達南洋地區的人,有些選擇在當地經商,有些種植水稻,或椰子、胡椒等經濟作物,也有人在當地採集金、錫、石油、煤炭等礦產──附帶一提,當時的客家移民,幾乎掌握了整個南洋的金、錫礦業,[4]有很多客家移民在婆羅洲一帶擔任礦工、礦主。


但是,經商、種田、採礦不夠看,最狂的莫過於來自廣東的客家硬頸青年,羅芳伯,他在 1770 年代,在婆羅洲坤甸(今西加里曼丹)創建了一個國家,名曰「蘭芳共和國」!


身高也許不滿五尺,但是志氣比天高

問題又來了,羅芳伯是何許人也?


羅芳伯據悉生於 1738 年,廣東省嘉應州梅縣客家人(今天的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家住石扇堡。[5] 《蘭芳公司歷代年冊》以羅太哥尊稱羅芳伯,誇他:

 

生而虎頭燕頷,龍肫虯髯,長耳方口。雖長不滿五尺,然好讀書,胸中常懷大志。量寬洪,喜怒不形於色。而且多材多藝,諸子百家無所不曉。壯遊交,為眾所推尊。[6]

白話來說,就是誇他面相特殊,好讀書、精通諸子家,且胸懷大志,為不凡之人,廣受大家推崇為首領。

 
羅芳伯畫像。

等等!剛剛稱羅芳伯為羅太哥,那羅芳伯是我們這位傳奇主角的本名嗎?


根據學者考據,當時馬來西亞的客家地區,常在耆老長輩的名字後加「伯」字,這是對長者的尊稱,可以當成是某種南洋客家移民尊重長輩的美德風俗。[7]


西元 1772 年冬,35 歲的羅芳伯因為科舉鄉試不第,決定放棄「考試」這條路。他帶了良作種子,與百餘名熱血的客家青年組團,從歷史上銷菸聞名的廣東虎門出發,搭乘紅色的「大雞眼」民船南下南洋,從中國東南地區,飄洋過海到東南亞婆羅洲。[8]


雞眼船。(Source: 作者拍攝)

大家一定好奇「大雞眼」這船名有夠奇怪,其實「大雞眼」就是「大眼雞」的意思,是形容「紅頭船」船頭的大眼雞形狀的船繪。為什麼是「紅頭」不是「綠頭」呢?原來,在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海盜橫行,在沒有足夠的水師對付海盜的情況,只好透過對民船嚴格管理,切斷民船與海盜的聯繫,來防範海盜。


到了清朝,政府就規定各省商船、漁船,必須在船體兩端,頭尾部位,還有大船桅上半截,用漆油塗上不同顏色,並刻某省某州縣、某字某號等字,以便於進行審批、登記發牌、稽查管理船政。


在這個規定之下,廣東船,用紅油漆飾,青(黑)色鉤字。所以廣東船的船頭油紅色,桅杆亦油紅一半,面寫黑大字,故稱「紅頭船」。除此之外,福建船,用「綠油漆飾,紅色鉤字」,民間俗稱「綠頭船」。浙江船,用「白油漆飾,綠色鉤字」。江蘇船,用「青油漆飾,白色鉤字」。如此一來,四省的船隻,透過四種顏色作為區別,遠遠就可以識別誰是誰的船。


踏上動盪的婆羅洲大地

回歸正題,搭乘紅頭大眼雞出海的羅芳伯與百餘位廣東嘉應好漢,到了婆羅洲以後,首先落腳在婆羅洲西部的坤甸。


羅芳伯與一眾親友在坤甸生根,在當地種植水稻、椰子等作物,並參與當地石油、煤礦、金錫礦採集事業。他也在當地開館教書、分享種植五穀技術、教導農耕技藝,並與在坤甸州的蘇丹結拜為異姓兄弟,與當地勢力一同對抗海盜土匪,廣受當地族群愛戴。


事後,他寫下《遊金山賦》記錄下南洋到坤甸的冒險歷程:

 

「蓋聞金山之勝地,時懷仰止之私衷。地雖屬蠻夷之域,界仍居南海之中。歲值壬辰,節界應鍾。登舟自虎門而出,南征之馬首是東。攜手偕行,親朋百衆;同舟共濟,色相皆空。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無何遠望長天,覺宇宙之無盡;下臨無地,想雲路之可通。」[9]
 

礦藏豐富的婆羅洲吸引許多移民前來採礦謀生。圖為 1926 年婆羅洲西部礦場。(Source: Tropenmuseum, par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orld Cultures / CC BY-SA 3.0)

下南洋的羅芳伯,先是與當地採礦業合作,提升採礦效率,使兄弟們家家戶戶富足。後來羅芳伯更進一步,與採礦師傅陳德成合資成立採金公司。


但是,當時婆羅洲上共有七間採礦公司互相武力爭鬥地盤,而在當地拓展勢力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不時攻擊華人社群、威脅當地安全。不只是華人移民受到騷擾,許多採礦工廠也因為海賊、土匪屢屢破壞採金設備、搶走許多金子,蒙受大量損失。


於是,眾人開始積極籌組武力,對抗海賊與土匪。[10]在這個背景下,為了保衛兄弟家園,羅芳伯積極攏絡當地蘇丹、土著首領,並成立一支華人與當地人的聯合軍隊,管轄坤甸東萬律──


這,就是「蘭芳共和國」誕生的起源。

 

本文與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合作製作


[1]洪偉傑,〈「南洋」指的是哪裡?關於南方想像,一個關鍵詞彙的身世之謎〉,2019 年 4 月 13 日。

[2]張維安、張容嘉,〈客家人的大伯公〉,《客家研究》,第三卷第一期,2009 年 6 月;張翰璧,《行政院國科委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新馬客家族群經濟」專書寫作》。

[3]李國樑,〈【封面故事】在先民下南洋的浪潮,人與豬的命運被畫上了等號〉。

[4]張翰璧,《行政院國科委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新馬客家族群經濟」專書寫作》。

[5]〈客家人的大伯公〉,頁 64。

[6]同上。

[7]同上,頁 64-7。

[8]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其實是客家人 200 多年前在婆羅洲建立的?〉

[9] 同上;〈客家人的大伯公〉,頁 64-7。

[10] 網頁連結:http://ihakka.hakka.gov.tw/rou_web/index.htm

文章資訊
作者 周姿吟
刊登日期 2020-11-26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超狂!客家人獨立建國啦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