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勒.柯比意顛覆性的建築哲學

2023-10-18
安藤忠雄曾經如此評價:「在我成為一名建築師的道路上,一個偉大而複雜又極具矛盾的人物,對我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這個人就是勒.柯比意。」(Source: Alexander Rentsch / CC BY-NC-ND 2.0 DEED)

如果沒有我的導師勒.柯比意,我不會獲得這個獎項。是他教導我質疑事物的本質,同時也鼓勵我發掘擁有現代語彙又本土化的永續建築。──2018 年建築界普立茲克獎得主,印度建築師
巴克里希納・維塔爾達斯・多西(Balkrishna Vithaldas Doshi, 1927-2023)

現代主義大師勒・柯比意

勒・柯比意是 20 世紀當之無愧的創作大師,是近代建築史上的傳奇性人物。他一生在建築上的活動,其涉獵幅度之廣、影響之大,很少有建築師出其右者。
 

勒.柯比意,攝於 1964 年 (Source: Joop van Bilsen / Anefo / CC0)

從早期鼓吹純粹主義藝術,到「機械論」的創見,以及二次大戰後開始趨向於粗獷主義等發展,橫跨 20 到 60 年代,大約半個世紀的現代建築發展,幾乎都與他息息相關。解讀勒.柯比意的理論與建築,幾乎就可以了解現代建築發展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可以了解西方建築傳統的核心問題。

他一生當中,在全球五大洲(歐洲、非洲、南美和北美洲、亞洲)建造了上百座建築。逝世超過半個世紀之後,他留在世界各地的十七件鉅作,終於在 2016 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選定為世界遺產,並表掦他「對現代主義運動有著卓越貢獻」。即便有卓越貢獻,但是世人對他的嚴厲批評,也沒有少過。不過,無論受到多少批判,仍然有許多人認同他的偉大。

原因何在?無可否認的,這是由於勒・柯比意的確有其獨到的開創性。他開啟了革命性的建築思維,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創見。美國建築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甚至說,只有文藝復興時期北義大利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安卓・帕拉底歐(Andrea Palladio),才足以與勒.柯比意互相比擬。
 

平屋頂和鋼筋混凝土的先驅者

1926 年,勒.柯比意以自己設計的住宅作為範例,提出了著名的「現代建築五要點」(Cinq points de l'architecture moderne),凡是學習現代建築史的學子,絕對是耳熟能詳。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窗帶及屋頂花園,這五個要點,也是勒・柯比意為 21 世紀建築師制定的一套設計方法論。

1934 年完工的自宅公寓──位於巴黎 16 區朗吉瑟.高(Nungesser et Coli)街 24 號,莫利托(Molitor)大樓。在這棟公寓,更是將他的「現代建築五點」理論、技術和實驗宣言,完全具體實現。
 

Immeuble Molitor,勒.柯比意利用玻璃前立面,確保每一位住戶都有完整的採光。(Source: Fred Romero / CC BY 2.0 DEED)

勒.柯比意一直質疑,為什麼人們不用平屋頂來取代傳統的斜屋頂,何況,平屋頂產生的屋頂花園,可以做多功能使用。他曾經舉例說明,當時位於義大利杜林(Torino)的飛雅特(Fiat)汽車廠的屋頂平臺,就設置了汽車試驗的跑道。他曾自述: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我就讓屋頂的花園自由生長,玫瑰花叢已經變成了大朵的薔薇,風和蜜蜂帶來了種子,一個小迷宮就此而生;無花果、薰衣草蔓延了開來,草地也長綠了。風和陽光掌握了花園的構成,半人造、半自然……

這樣的屋頂理念,在當時還是創舉,如今卻早已被全世界廣泛學習,司空見慣了。從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勒.柯比意超越時代的創見。

在《朝向新建築》一書中〈飛機篇〉論述的住宅規範,有以下的宣示:
 

有一間向南的浴室、房子,或公寓中最大的房間之一,像舊式的會客廳。如果有可能,一面牆全是玻璃窗,通向一個可以進行日光浴的陽台,配有淋浴,健身鍛煉設備等最新款的衛浴設施。

而書上的論述並不只是文字,他把它們生活化地呈現在真實作品上。

薩伏伊別墅就是依照他所敘述的住宅規範,建有寬廣的日光浴露台,上面可供健身。浴室裡有磁磚舖砌的降板浴池。磁磚舖成的曲缐,形成供人休息的躺椅,使人緬懷起羅馬時代的浴池文化及體育活動。
 

薩伏伊別墅被譽為「漂浮的白色盒子」,給予當時的建築界極大震撼。(Source: August Fischer / CC BY-ND 2.0 DEED)

這座別墅備受當時建築界的攻擊,連美國著名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也誤解其所說「機器住宅」的形而上概念,批評這棟別墅簡直就像「放在高蹺上的箱子」。

而受他影響很深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於 1965 年 4 月效法勒.柯比意的壯遊踏上第一次歐洲之旅,目的就是學習和探尋本書所以描述其中「奧祕」的力量。他曾經這樣評價勒.柯比意:「在我成為一名建築師的道路上,一個偉大而複雜又極具矛盾的人物,對我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這個人就是勒.柯比意。」

勒•柯比意最富煽動性、影響最廣的書《朝向新建築》的〈第二版引言〉裡寫下了這幾句話:「建築成為反映時代的鏡子。當今建築所關注的房子,是一般而平常的住家,供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捨棄宮殿式設計思維,這是時代的一個標誌。」從其所提倡的「系統化量産社會住宅」,就能看見他的人道關懷。

雖然,有創見的設計在當時不被人們接受,但是無可否認,這些思想和設計形式,後來都成為建築的主流。例如,因為鋼筋混凝土柱樑結構系統的應用,使得平立面獲得大解放,在造形上出現前所未見的自由。

此外,鋼筋混凝土的應用、地面層的穿透感、底部架空的建築形式所產生的公共空間,以及屋頂的多功能使用等,近百年來,他的新建築思想,已逐漸被全世界建築師接受,對現代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在印度一展抱負

1947 年,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決定興建旁遮普省(Punjab Province)的新首府昌迪加爾(Chandigarh),委託勒.柯比意設計一個「從過去的傳統中解放出來,象徵國家對未來的希望」的城市。

印度建築師巴克里希納・維塔爾達斯・多西(Balkrishna Vithaldas Doshi)年輕時曾至倫敦學習建築,之後前往法國,師承勒.柯比意。兩人共事期間,他再度回到昌迪加爾,為勒.柯比意的建築計畫進行監督指導。
 

勒.柯比意與多西合影紀念,藏於印度多西建築師事務所(翻攝/林貴榮,提供/網路與書)

勒.柯比意在這座城市,放手實踐他的都市計畫與藝術理念,把建築物看成純粹造形的「有機體」,長達 254 公尺的祕書處大樓、高等法院及議會大樓,就像三個巨形的雕塑藝術,近乎革命實踐的氣勢,讓人驚豔不已。

他創造了一個新字眼:「窗楹牆」(Ondulatoires)系統,重新陳述「窗戶問題」的四項各別機能:透空氣、通風、觀望、採光。在昌迪加爾的祕書處大樓上,就使用了窗楹牆系統。這四項機能,在傳統的上下開關型的窗戶中多少有些妥協,而他將四項機能予以分開處理,讓每一種機能由一種新的形態來滿足。整體而論,這個方法也證明了他的創新與獨特。
 

昌廸加爾祕書大樓的窗楹牆(攝影/林貴榮,提供/網路與書)


勒.柯比意一生倡導現代都市計畫,從 1920 年代就提出了「光輝的都市」,1940 年代出版《雅典憲章》。三十多年間,不斷在世界各地奔波演說,並參加競圖,也經歷過多次失敗,最後,昌迪加爾終於讓柯比意能如願以償地發揮都市計畫的理念。
 

建築觀念革命的鬥士

勒.柯比意對下一代建築界的影響是甚麼?

勒.柯比意生前毀譽參半,死後卻聲譽日隆。在每個時代都有偉大的建築師,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影響巨大。

從他生涯的開始到終了,擔任了雙重角色:富有創意的建築師,和倡導建築觀念革命的鬥士。

勒.柯比意在近代建築運動展現的膽識與道德力量,是無與倫比的。身為一個建築師,在兩次重大的建築潮流轉換中,都走在時代的尖端,這是極為罕見的。無疑的,他對現代建築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

談起勒・柯比意,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求學時期在麻省理工的圖書館讀到其諸多巨著及作品後,領悟了建築的新思想。貝聿銘曾回憶說:「我至今仍記得,1935 年,勒・柯比意來到麻省理工學院演講時的情景,與勒・柯比意在一起的那兩天,是我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

另一位普立茲克獎得主,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Robert Foster),也特別提到:「我是追隨著勒・柯比意的腳步,改變人類居住環境。」

前衛建築的普立茲克獎得主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在法文書出版百年追念勒.柯比意說:「我想,若不是他,我的一些雕塑感的作品也許就無法以同樣的方式完成。我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受到了他的影響。這是一種直覺牽引,就像畢卡索或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之於繪畫的影響一樣,它打開了一扇充滿可能性的大門。」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勒.柯比意就建造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建築形態。此後,他帶來的變革浪潮,延續了整個一世紀。時至今日,現代建築師都無法全然擺脫他的影響。

但是,我們不能被勒・柯比意富有創意的造形表象所迷惑。正因爲我們沐浴在勒・柯比意的各種顯而易見的光芒之中,我們也必須承認,他也有一些明顯的缺失,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例如,城市研究學者珍・雅各(Jane Jacobs)就在其著作《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嚴厲批評勒・柯比意,指責他的都市計畫理論,硬生生切斷了族群發展整合需要的社會連結。
 

都市計畫界重要理論家與抗爭者珍.雅各,其嚴厲批判了勒.柯比意的「光輝城市」等正統都市計畫,主張其過於理性與簡化的態度,反而令都市被切割分化、死氣沉沉。(Source: Phil Stanziola / 公有領域)

正因為他帶來的影響是如此巨大,我們更應該深入探究他思想的真諦。勒.柯比意把「住宅」和「機器」加以類比,他的本意,實在是期望建築的品質,能像古希臘雅典神廟般的精確,又能像現代機器一樣,可以被迅速且系統化地大量製造。

「透過細部處理,建築師更像是位雕塑家。這時,我們就可以區分是哪位藝術家。」勒.柯比意認為,雖然建築師必須學習工程師的精神,但是在進行建築造形設計時,「工程師的身分就逐漸淡化了。」他對於建築師,實在是愛之深、責之切。

勒.柯比意在 1965 年 8 月 27 日逝世,他最後的遺言,是這麼說的:
 

毅力、努力及勇氣決定一切,
成就不是天註定的。
但是,勇氣源於內在,
只有它能賦予生存的價值。

在法國尼斯海岸馬丹岬(Cap Martin)山頂上,勒.柯比意親自設計和他太太伊夢的合葬墓地,是一塊低底座、一個梯方體,和一個圓柱體,代表空間、嚴謹與幾何。碑文標示了姓名、日期、地點。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矯飾。

方寸之地,無聲無息。這是他為自己的一生所下的註解。
 

本文摘自《朝向新建築》(網路與書出版),文句、段落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節選、調整,部分圖片由故事新增。
朝向新建築
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論述經典    出版百年紀念
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13則百年留言

  ◆2023最新法語中譯
  ◆致敬1923年初版內頁版面
  ◆建築師、藝評家專文導讀
  ◆收錄勒.柯比意親撰第二版序(1924)、第三版序(1928)、
  ◆勒.柯比意致老師,談論藝術觀的一封信(1908)

  「為所有的人」,
  找回人的尺度
  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
  這就是重中之重,是建築的一切。


1923 年,三十六歲,逐漸在巴黎的文化藝術圈嶄露頭角的勒.柯比意,將他自1920年起參與編輯《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雜誌期間發表的十二篇稿子結集,加上〈新建築或革命〉一文,出版了《朝向新建築》一書,最初是對於美感、現實或是因循保守的建築圈前輩與同業們有話要說,希望指出一些(尤其在一戰後的氛圍)能解決社會與人們實際需求的可行路徑,並建立一些有所依據的美學標準--也彷彿以書寫作為他日後以多件更廣為全世界所知的建築作品實踐其理念的超前演繹。

Vers une architecture 這部在整個 20 世紀都不可能被忽視、具有鮮明宣言色彩的先行建築論述經典,不僅是理解當代建築觀念與演化轉折點的重要路徑,尤其是重視機能性的集合住宅--如今那已是百年後我們的都市日常風景了--更像是回溯源頭般憂心提醒,能否對美感與居住環境留心提升,從來都是「人之所以為人」必須持續關注的課題。

而建築師正是能對此做出貢獻,並使作品具有藝術的質感與格局,成為一種純粹的心智創造成果,從而對人們的內在外在都造成影響。

本書展現了勒.柯比意對於建築志業與藝術觀的使命感、熱情,充滿智慧的靈光,只是他的倡議和提醒總帶著一些憤慨與嘲諷,但同時也是向讀者/大眾與建築師們發起衝撞陳腐習慣、搖撼沉睡感知的邀請。

如他在書中所述,建築是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進行研究與服務,這本書也是所有關心居家住宅空間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的生活與社會趨勢觀察筆記--不論是百年前的歐洲或是此刻;尋求身心安頓,創造自己與同代人各種意義上的容身之處,以共同理念為動盪的關鍵時代賦予秩序,對抗混亂,就算僅僅是一件能觸動人心的「美好的事情」,向建築學習,總有什麼可想可做。
 
文章資訊
作者 林貴榮
出版社 網路與書
刊登日期 2023-10-18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