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清代臺灣第一藝術家」林朝英生於乾隆 4 年(1739 年),他自小聰慧、喜愛讀書,文筆更是了得。林朝英對於公共事務報有熱忱的他,憑藉著天資,背負著鄉里的期望,希望在試場上有所斬獲,不過這趟求官之路卻非一路順遂。林朝英於 28 歲進到府學後,以為不久後便能金榜題名,不料歷經數次的科舉考試,皆以落榜收尾。滿腹才華的林朝英在科舉的窄門前未能如願,不過林朝英並沒有因此怨嘆,這反倒開啟了他人生的另外一條道路。
釘根臺南,打下事業基礎
林朝英,字伯彥,號梅峰,又號鯨湖英,雅號一峰亭。林朝英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他的祖父林登榜(1665-1718)在康熙年間來到臺灣,並定居在臺南府城嶺後街,即今日的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帶。林登榜在臺南經營布匹、砂糖行業,並將商店命名為「元美號」。此外,林登榜有 8 為妻妾,育有 3 子,分別為林宗德、林宗顯、林宗憲,而三子林宗憲正是林朝英的爸爸。
屢試不第之後,出生於商人家庭的林朝英選擇繼承家業,在臺南嶺後街經營布匹、糖業的生意,後來又轉至臺南府城三界壇興建宅第(今臺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附近)。林朝英將才能發揮在經商之上,為了拓展生意的勢力範圍,遠見獨到的他購置大帆船,以此強化與中國東南沿岸的商業貿易,將臺灣產製的糖銷售至中國。林朝英的事業也因此蓬勃發展。從事貿易工作之餘,林朝英不忘當初考取功名的初衷,積極參與鄉里間公共事務。
在臺南處處留名!林朝英的捐款紀錄
嘉慶 9 年(1804 年),林朝英倡議重修縣學文廟,並捐款以利工程的進行,總計的修建費用,包含 4,264 兩的竣工費用,以及穀倉 127 石與以及價值 800 多兩銀的田產,是筆相當昂貴的費用。修建完成後,經過地方仕紳與官員上奏,林朝英於嘉慶 18 年(1813 年)獲得旌表(牌坊或匾額),並得到從六品職銜;1815 年 3 月,朝廷賜予林朝英「重道崇文」的牌坊,並建立於龍王廟前,表彰其事蹟。1934 年,因日本殖民者的都市規劃,將龍王廟拆除,改設臺南警察署(今臺南市美術館一館),而「重道崇文」牌坊也移至臺南公園存放。
從臺南火車站前站出發,往右走不遠處可見到臺南公園,在公園的中央的燕潭湖旁邊,有一座三間四柱二層,高達 594 公分的花崗岩石造牌坊,上頭寫著「重道崇文」四字。而「重道崇文」的下方小字,寫有「乙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而楹聯的題字者,有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臺灣知府楊廷理、解元鄭兼才等,都是乾嘉時期建設臺灣的重要官員。
除了修建文廟獲得朝廷的旌表之外,「林朝英」三字散見在臺南各廟宇的碑文。如乾隆 39 年(1774 年),林朝英捐銀 30 大元,重修臺南魁星堂;乾隆 42 年(1777 年)重修臺南孔廟明倫堂,並購置禮樂設備;乾隆 55 年(1790 年),林爽文亂平定後,捐資整修臺南府城。此外,還有興濟宮、大觀音亭、彌陀寺、大觀音亭廟等,這些地方的石碑,都記錄了林朝英捐資的紀錄。可以想見,雖然林朝英最終沒能出任朝廷官員,不過林朝英在行商之餘,也沒不忘記回饋鄉里,捐助文教、城牆、廟宇等的修建工程。他的名字也被銘記在廟宇的石碑上。
樂善好施的林朝英留下名字的地方不只有在石碑上,連「匾額」上也處處可見林朝英證明。臺南的地方官員,為感謝林朝英捐資修築城牆、救災賑難等善行,而致贈匾額。與此同時,林朝英也以信眾、董事等身分,以其優秀的文采,為臺南府,甚至屏東等地的廟宇撰寫牌匾。如臺南彌陀寺的〈大雄寶殿〉、〈彌陀寺〉、〈西方聖人〉,萬福庵的〈小西天〉、〈三寶殿〉等。從牌坊、碑文與匾額,足以見得林朝英以文人、信眾的身分,及捐款的方式,參與文教、防禦工程、信仰等公共事務。
清代臺灣No.1!後世留名的藝術奉獻
當然,林朝英擅長的並不是只有捐錢,林朝英為後世所稱頌的,則是他在藝術與書法領域的貢獻。在 1930 年舉辦的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上,日治時期漢學家尾崎秀真稱林朝英為「清代臺灣唯一的藝術家」,而戰後臺南文史前輩盧嘉興也附和這樣的說法。儘管這說法忽略其他同為優秀的藝術家,但也證實林朝英的藝術作品流傳於世,且廣受好評。
林朝英在書法、畫作、彫刻等領域深受後人景仰。連橫認為林朝英的墨畫「瀟灑出塵」,而書法奇秀,狀如竹葉。林朝英將他的墨竹畫風融入到書法當中,既是字中有畫,又是畫中有字,顯現了書畫的藝術美感。「竹葉形」書法便是林朝英的特色,迄今,在臺南大大小小寺廟中,仍有諸多的牌匾、楹聯能看到林朝英的筆跡。
林朝英的畫作以水墨畫為主,多描繪芭蕉、荷花、梅、竹等植物、花卉,且筆鋒帶有行草書法的狂野、蒼勁,別具一格。1983 年,林朝英的〈自畫立像〉首度展出,畫中的林朝英身著長袍,頭戴帽子,另有一名隨侍者抱著琴具,站在林朝英的後方。據研究,林朝英在 64 歲時創作此自畫像,並開始從儒、釋、道中尋找人生哲學,反映在他的畫像之中。較特別的是,〈自立畫像〉為「睜一眼、閉一眼」,或許與其人生際遇有所關連。
林朝英在三界壇自宅中,懸掛著「一峰亭」三字的匾額,連橫稱其「筆畫天然,骨瘦而勁,深得顏、柳之神」。然而,據連橫的說法,在清法戰爭之際,匾額遭到借宿的淮軍士兵偷竊。而今日在林朝英的陵墓後方,尚能見得「一峰亭」三字的複製品。
忠君愛國?那些林朝英的鄉野奇譚
不過在地方富有盛名的林朝英,卻也有許多奇聞軼事。1920 年,連橫在《台灣通史》寫下林朝英的條目,除了強調林朝英在地方的義舉,以及獨樹一格的書畫才藝,更以「林清事變」刻劃林朝英的忠君愛國形象。連橫如此敘述:「林清事變,其黨有與相善者,書函往來,潛示不軌」,而林朝英洞察林清的不軌意圖,多次勸戒,要他改過向善。
1934 年,筆名亞雲的人在《三六九小報》,同樣紀錄著這段林朝英的忠君愛國事蹟。故事是這樣的,一名名為林清的內太監經過林朝英的府邸,看見門牌便認為二人同鄉且同宗,於是拜訪林朝英。據亞雲的紀載,林清是鄭成功部將林開誠的孫子,在鄭氏衰亡之際,林開誠訓誡子孫不得在清廷任官,否則將化為厲鬼屠殺之。林開誠的兒子林爽文、林爽武,繼承遺志,持續向朝廷發難,但並未成功。在林爽文失敗後,林清身為林爽文之子,渡海潛逃,輾轉進到宮廷,成為內太監。接著,林清暗地與蔡牽合謀,企圖顛覆朝廷。同時,林清去信林朝英,邀請加入反抗清廷的行列。然而,林朝英非但拒絕林清的請託,更寫了 9 封信件,字字句句都是「忠君愛國、盡忠報國、垂勳青史」,奉勸林清回頭是岸。想當然耳,林清並不理睬林朝英的勸戒信件。最終,林清事敗,這些信件被朝廷發現,清廷對林朝英的忠君行為大加讚賞。
故事中的另一人物──蔡牽,也與林朝英有不解之緣。在林朝英渡航到福建省考試時,在停泊漳泉某處,聽聞婦人的哭聲,詢問之下,才知婦人因喪夫,又懷有身孕而悲痛萬分。林朝英上前慰問,認為若婦人產下男孩,則後望無窮,不必太過傷心。數年之後,林朝英再次停泊此處,婦人帶著一名 9 歲男童前去拜訪,而這名男童,便是蔡牽。
又經過好幾年,林朝英再次遠赴福州,船隻卻遭到海賊包圍,其中一位年輕的海賊領袖出面,認出林朝英,並向他行跪拜之禮。林朝英這才發現這名海賊,便是數年前遇到的男童蔡牽。蔡牽禮遇林朝英,並給予銀兩、盤纏,而林朝英並不收受,反倒規勸蔡牽從事正軌、為國效力。蔡牽口頭允諾林朝英,等到朝廷招撫的時機一到,便會投誠。
林朝英招撫林清、蔡牽的故事流傳於民間,且被記錄下來。然而,後世史家考證發現,這些鄉野傳說的謬誤之處甚多,經不起檢驗。例如,林清與林朝英祖籍不同,且林清並非太監等。雖然確實有些說法僅僅只是鄉里傳說,林朝英或許沒有做過這些事情。即便如此,這並不損及林朝英對於臺灣地方與藝術的貢獻。但這卻印證著另一件事,作為臺邑文人典範的林朝英,不僅要有絕佳的文采,以及捐資修廟的公益事業家風範,更被期待著具有「忠君愛國」的形象,因而成為民間故事,不停地被民間傳頌。
參考資料
- 石暘睢,〈數典不忘〉,《臺灣關係文獻集零》19,頁213-221。
- 沈琮勝,〈臺南郡城林朝英、石時榮事蹟與對社會影響之研究〉,《人文研究學報》51: 1(2017),頁61-84。
- 亞雲,〈談林朝英(一)-(四)〉,《三六九小報》第341、342、343、344號,1934年5月16、19、23、26日。
- 林文龍,〈臺南林朝英史實與誤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96期(2012.3.30),網址: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96/1308。
- 連橫,〈林朝英〉,《台灣通史》,頁700。
- 謝忠恆,〈乾嘉之際臺灣林朝英之文人畫與世俗化進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論文,2015。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