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家喻戶曉、臺灣民間最強的萬能天后:媽祖林默娘

2024-11-29

連橫在《臺灣通史》曾有這麼一段記述:
 

康熙十有九年,閩浙總督姚啟聖奏言:『蕩平海島,神佑靈異,請錫崇封』;遂封「天上聖母」。

臺灣有許多民間信仰是由人晉身為神的例子,而有那麼一位神奇的女子,不僅擁有許多神蹟傳說、信徒眾多,每年都有許多頗具規模的繞境活動,更是經過官方多次認證加冕頭銜,祂就是臺灣民間心中最強的守護神:媽祖林默娘。


海邊的「通靈神女」

媽祖一詞,最早是中國江蘇興化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或許是因為涉及宗教與民間傳說,有關媽祖的故事記錄繁雜,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清朝《天妃顯聖錄》的版本,而今發現最早的記載,為廖鵬飛所著《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該記中有關媽祖生前的描述並不多:
 

墩上之神,有尊而嚴者曰王,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獨為女神人壯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於本嶼。

在這段敘述裡可以發現,最早對於媽祖的記錄,不外乎是「通天神女」、林氏、湄洲嶼人及通曉巫祝等。事實上,宋代文獻的記錄不少皆指出媽祖為莆田湄洲林氏女,但就其詳細的家世、生卒等並未記載。《天妃顯聖錄》則認為林氏祖輩是福建莆田望族林氏一脈,後歸隱到湄洲島居住,有天族中婦女王氏夢見觀音大士後懷胎並誕下一女,喚作林默,她成了後來的天后、媽祖婆。而關於媽祖的出生年分,明朝張燮所著《東西洋考》有載:「生於宋元佑八年,一云太平興國四年,今人多從後者。」

按民間傳說的說法,媽祖是因為出生時不啼哭而被取名為「默」,從小不僅聰穎有異能,自幼便開始學習佛道之法,年少時不僅受玄通真人授以道教「玄微密法」,大悲庵淨光上人也將傳授大乘佛教與密教的「三昧耶戒」,更於 16 歲時得仙緣傳銅符,並在 28 歲時仙遊上界。

我們從最早的紀錄中可以想像,林默在當時應該是一個有名的巫女,且頗負盛名,也是因此當地人才會於她過世後為其設立廟宇,並尊其為「通靈神女」,然而這樣的一個地方傳奇,又是如何演變成現代大眾信仰的神靈呢?
 
臺南市安平區的林默娘公園(Source: small_0323 / CC BY 2.0. / via Flickr

屈指可數的「國家級女神」?

在《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中如此寫道:

聖墩去嶼幾百里,元祐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有漁者就視,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還故處。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宜館我於墩上。」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聖墩」。歲水旱則禱之,癘疫祟降則禱之,海寇盤亙則禱之,其應如響。 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濟,雖怒濤洶涌,舟亦無恙。

寧江人洪伯通,嘗泛舟以行,中途遇風,舟幾覆沒,伯通號呼祝之,言未脫口而風息。既還其家,高大其像,則築一靈於舊廟西以妥之。宣和壬寅歲也。越明年癸卯,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因詰於眾,時同事者保義郎李振,素奉聖墩之神,具道其詳。還奏諸朝,詔以「順濟」為廟額。

在林默過世後,曾於墩上枯木顯靈託夢給漁民,因此被認為是湄洲神女的顯靈,當地人便替其立廟供俸。後來在宣和五年(西元 1123 年)的船難中也有顯靈的紀錄,因此給事中路允迪回國便上奏朝廷請封,下詔賜與湄洲神女「順濟」廟額。由此可以發現,早在宋朝時,媽祖便從一個當地傳奇的形象,逐漸變成了守護海上平安的神祇。

隨著海上守護神形象傳播,或許也集結了附近有關水神的信仰與傳說,湄洲神女順濟隨後在宋高宗時,因顯靈救助疫病被加封為「崇福夫人」,後又加封為「靈惠、昭應夫人」。隨著時代推進,林默便因著不同的傳說與「顯靈」,逐步被加封,直至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時,因庇護漕運受封「護國、明著天妃」,首次取得現今耳熟能詳的天妃名號,此後也不斷因眾多護國神蹟被追封,直至清末同治十一年(西元 1872 年),媽祖共被加封36次,成為封號顯赫的「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鍚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這樣的一種歷史演進與加封,在宗教的歷史中也是屈指可數,更是媽祖與其他華人信仰中的女神與眾不同的一點——媽祖一直是國家正式冊封的「國家級女神」!


在臺灣各地開枝散葉的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在臺灣又是如何扎根與發展呢?

今臺灣最早的媽祖廟位於澎湖,最早的可考文獻為明萬曆三十二年(西元 1604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韋麻郎東來時,地方官員寫給福建巡撫南居益的信中曾提過媽祖廟。而臺灣本島最早的媽祖廟可溯及鄭氏來臺之際,按〈台南縣西港玉敕慶安宮金大廟沿革〉所載,有臺灣第一香稱號的慶安宮,信仰起源為天上聖母。在 1661 年鄭成功來臺時,因保民安順的考量,先將神像留在鹿耳門,隨後在西港駐紮的部隊,在未有建廟的情況,先將神明奉於軍營,便成慶安宮現址。

後來施琅攻臺,鄭氏政權投降後,為避免功高震主,便以曾動員莆田軍隊為發想,假托作戰成功為媽祖庇佑,請康熙賜封媽祖為天后,不僅以此來宣傳宗教教化人心,同時也藉此強調清朝於臺的政權合法性,施琅亦於隔年在臺灣府治新建一座天后宮,成為後來的大天后宮。
 
臺南大天后宮(Source: Mrmarkertw /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清朝統治臺灣的時期,因兩岸往來航行頗具風險,臺灣海峽更曾被喚作黑水溝,媽祖信仰作為海上守護專家的神明,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趙翼《陔餘叢考》天妃條下附便如此記載:「臺灣往來神蹟尤著,士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披而至,恐稽時刻。云媽祖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

郁永河的《海上紀略》中也有關渡海求媽祖庇蔭的記載,如:「海神為媽祖最靈。」,孟邵《微草堂筆記》也曾寫道:「見小鳥數十,環繞牆竿,稱天后來拯,舟人喜躍。」等記錄,不難從這些當時的文字中看見,航海來臺者對媽祖的信仰已經逐漸扎根。

除此之外,有些學者提出臺灣族群械鬥嚴重,不同祖籍如漳州、泉州、同安等地者信奉不同神明,而媽祖主要是保佑渡海平安,反而成為不同族群移民大多供俸的神祇,也因此當發現衝突難以解決時,也常有請媽祖做仲裁的情況發生。正因為這些跨海來臺的移民在落地深根,逐漸將認同轉向臺灣,媽祖才逐漸成為人民共同信仰的神明。


不同地區的媽祖信仰「入境隨俗」

隨著媽祖的傳說與顯靈事蹟、故事等日益增添,許多地方也逐漸有各自興建的媽祖廟,慢慢地,媽祖信仰不再只是保佑海上平安,而是曾抗番、求雨、考取功名,甚至是接砲彈的萬能天后,其中的轉變可以看出,媽祖已經成為臺灣民間不可或缺且安定人心的中堅力量。《臺灣通史》中也提到:

雍正四年,巡臺御史禪濟布奏言:『朱一貴之役,天后顯靈,克奏膚功。』乃賜「神昭海表」之額,懸於郡治廟中。十一年,總督郝玉麟、巡撫趙國麟奏請賜額,御書「錫福安瀾」,懸於福州南臺之廟。並令江海各省,一體葺祠致祭。自是以來,歷朝每賜額表彰,而臺灣各地亦後先建祠。凡此皆所祀之神也,其列於祀典者唯天后,其不列者則載之於表。

然而,各地的媽祖信仰就像地方風土民情,有著不同之處,例如移民到美國或東南亞的福建人,便將媽祖視為家鄉神,而臺灣則更傾向彰顯媽祖「慈悲、和善」的一面,而林氏後代者更稱呼其為「娘媽、姑婆」,這也讓媽祖的形象更為親民。

除了慈悲和善的性格外,媽祖的神像也有不同的樣貌,比較常看到的有三種。其中粉面媽祖呈現的是媽祖飛升時的上女樣態,金面媽祖則是取其承仙得道的形象,至於黑面媽祖,有一說是取媽祖公正兇悍、救苦救難之形象,另一說則認為是被信眾香煙薰黑而成,代表香火鼎盛,也意味著神力越強且越靈驗。而除了臉色的不同外,臺灣版的媽祖形象,更多是一個慈藹的長輩,而不是當初飛升的少女。
 
鹿港天后宮的黑面媽祖(Source: panda670928 / CC0 1.0. / via Flickr

全民瘋聖母──臺灣的媽祖遶境活動

儘管臺灣各地媽祖的形象與信仰不見得全然相同,卻有一個大多數媽祖廟都有且非常有特色的活動,就是每年媽祖誕辰前後會舉行的「謁祖進香」,也就是「三月瘋媽祖」。

「謁祖進香」活動起源於清朝民間的自衛,當時在臺灣的移民發生衝突時,不見得能時刻受官方保護,因此開始利用廟宇進行結盟,平日團練、舉辦廟會時出陣頭,成為地方相互聯繫並讓神明保佑的一種方式。

在這特殊的一個信仰文化裡,結盟的子廟會回母廟謁祖進香,也就是「回娘家」,隱含著飲水報恩的意涵,在進香結束後則會開始繞境,一般認為藉由遶境,可以將神明的力量擴散,將居所的周遭淨化,讓該結盟媽祖信仰的境內成為安全的地方。

這樣的繞境行為在清朝時便已開始,由信徒徒步走過一間又一間的廟宇,跨越過日治時期,至今已成為臺灣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像是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繞境等,每年都有數萬至數十萬的信徒參與。
 
白沙屯媽祖遶境(Source: Chienhsuantsung /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事實上,進香一事也牽涉媽祖信仰的傳承與正宗,媽祖信仰在傳播時,一種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另一種則以系譜的方式往下分香,是一種分靈體的概念,也因此有不少民眾會回溯媽祖的正統與聖靈,各自擁護其媽祖的信仰,因此雖同為媽祖信仰卻也有六房媽、三房媽等不同。而不論分香的源頭在哪,民間一般都認為神像的靈力會隨時間消退,也因此需要進行「謁祖割火」的儀式,回祖廟拜祖先,並藉由取香火的行為將神靈的力量帶回,這也成為臺灣媽祖信仰中重要的一環。

翻閱媽祖與其信仰的歷史,不難發現其作為宋朝福建一代神女,飛升後經過許多的傳說與神蹟顯現,逐步被民眾與官方認可,更被放入儒、佛、道三者的譜系中,可以說是臺灣信仰中極具特色且受眾面相當廣的神明。媽祖信仰也在傳入臺灣後逐漸發展與蓬勃,現今成為臺灣最大宗的信仰之一,現今我們到媽祖廟拜拜,也不再只是如信仰初期那般只求海上平安,媽祖在臺灣人民的心中,已經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全能神明,更是許多人心中依靠的港灣。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李典榮
刊登日期 2024-11-2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