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關車牽引的車廂,除了載運乘客、貨物之外,在過去也曾作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出巡視察的交通工具。1923 年裕仁皇太子來到臺灣,也是搭乘御召列車至臺灣中南部巡視。此外,火車的列車車廂,也曾作為商品展售的空間。
巨輪肩上的菊花紋
日治時期,臺灣鐵路有了長足的發展。從原本的臺北到新竹的鐵路段逐漸向南延伸,1908 年南北縱貫線鐵路啟動,1924 年宜蘭線鐵路完成,鐵路範圍更廣,與民眾日常生活的結合也越加緊密。鐵路延伸不僅有利於一般貨物運輸,也讓臺灣總督能更有效率地巡視島內,像是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就曾搭車前往臺中巡視。[1]
進入日治中期,田健治郎總督(1919 - 1923)時期,也多次搭乘火車。在田總督的日記中,記下了搭乘火車前往各地巡視的體驗。相對於兒玉前往臺中,田健治郎則前往阿里山。1920 年 5 月 16 日早上六點,他在阿里山登山鐵道停車場(即車站)搭乘列車前往山上,並留下如此記述:
此鐵道特為阿里山製材設……(中略)……從是入深林帶,小休於兩萬平,標高六千五百五十十餘尺,而四方森林蓊鬱,千古之處女林也,老幹挺立,真為偉觀矣。[2]
田總督為紀念此次乘車登阿里山的行程,特別做了一首詩:
快車飛度幾重山,翠氣侵肌景趣閑,千古森林開密鑰,為梁為棟庇人間。
昔日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進入二十世紀後不再是藉水而行,人類已用自己的方式「快車飛度幾重山」。最後一句的「為樑為棟庇人間」,也顯示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山林資源的開發意圖。
除了田總督,許多日本皇族也曾先後造訪臺灣,其中又以東宮裕仁親王(即日後的昭和天皇)的造訪最具有代表性。1923 年 4 月 16 日,裕仁搭乘軍艦「金剛」抵達基隆,在為期十一天的行程中火車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3]
裕仁下船後自基隆車站搭乘經過一番設計的御召列車前往臺北。根據學者洪致文的研究,當時總督府鐵道部為御召列車挑選 70 型、400 型、500 型,共計加起來一共5輛機關車,用來牽引 8 輛車廂。裕仁搭乘這列御召列車前往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直到 4 月 27 日再從基隆港搭上金剛艦返回日本( 5 月 1 日返抵橫須賀)。[4]
除了載人、物,還可以作為展示場跟迎娶!
除了載人載貨,日治時期的臺灣火車也曾兼任「移動式的博物館」,此即「汽車博覽會」(汽車是日文的火車,即火車博覽會)。汽車博覽會並非臺灣首創,早在臺灣舉辦前兩年(1906 年),日本的時事新報社就曾在日本內地舉辦汽車博覽會,接著在 1907 年 4 月,日本也在朝鮮舉辦汽車博覽會,盛況空前。[5]
1908 年 4 月中旬,臺灣的縱貫鐵道全線完工。為慶祝即將到來的全線通車,臺北仕紳三好德三郎與木下新三郎兩人,在 1 月時就發起汽車博覽會計畫,並獲得鐵道部的認可。兩人在汽車博覽會的趣意書上寫道:
本島縱貫鐵道者。積十年經營之功。至來四月下旬。可告竣成。其交通之利便。可為治臺史上之一新紀元。而百般之產業。亦可更改其面目。故當局者訂於相應之時機。而舉行盛大之全通式。由是我實業界於此大業完成之時。當謝當局者苦心經營之功。亦為祝產業前途之繁盛。[6]
何謂汽車博覽會?簡單來說,就是將列車車廂與博覽會的概念結合,將各商店的貨品陳列其上販賣。列車在臺北、臺南停留兩天,在其他地方,像是基隆、新竹、苗栗、臺中、彰化、斗六、嘉義各停留一天。在列車停靠期間,民眾皆可入內參觀,並且現場選購想買的商品。列車販賣的商品包括文具、書籍、藥品、玩具、飲料類等,此外列車內也將販賣臺灣買不到的日本內地製品。[7]
經過多方準備,汽車博覽會在 1908 年 5 月 23 日正式開幕,於 6 月 4 日閉幕。閉幕後《臺灣日日新報》刊出一篇報導,談及汽車博覽會期間的一些現象與迴響。該篇報導認為,汽車博覽會瞄準的消費者主要以內地人(日本人)為主,忽略了為數眾多的臺灣本島人,導致貨品在臺北、基隆等地的銷售較好,但是當列車開到苗栗時,情況就有所不同。報導寫道:
由來苗栗地方,富豪絕少,貴物難於售出,彼觀覽之人,概為跣足者,故其所購物品,亦取平實用,所有縐布、綢傘、陶器、玩具。其價較廉者。多於此地售出。幾無一存者。
「跣足」即赤腳之意,顯示開發較晚的地區在消費習慣與財力上仍與臺北、基隆等經濟重鎮有所落差。該篇報導也列出各地受歡迎的商品,在基隆、臺北、嘉義、新營莊、橋頭,和服是最受歡迎的商品;從桃園一路到斗六,則以浴衣地,也就是用來製作浴衣的布,最受歡迎。除了和服、浴衣地之外,雜貨是打狗和九曲堂地區民眾的最愛,樂器則最受到鳳山民眾的歡迎。[8]
礙於史料的限制,無法深究何以部分地區喜歡和服,部分地區則是浴衣地,甚至是雜貨、樂器最受歡迎,然而這些商品銷售量的差異多少反映了當時區域之間的差異。
前述提及的特殊時刻,似乎都和日本政府、臺灣總督府的官方建設有關,那麼是否有和臺灣人有關的鐵道特別事件呢?當然有!而且很新潮。
1902 年 1 月下旬,富豪辜顯榮的兒子娶妻,而對方家在新竹。此時臺北與新竹之間已有鐵路可通,於是辜顯榮向鐵道部商借列車,以作為愛子婚禮接駁之用。辜顯榮並非原封不動的使用,而是將列車改裝,新娘乘坐轎內,而轎子則放置在車廂內。[9]若以當時的眼光來看,此舉具有一定程度的前衛性,卻又因為新娘仍坐在轎中,也不算違反傳統禮俗呢![10]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透過鐵路,得以進一步控制、獲取臺灣的資源。透過兒玉、田總督巡視中南部、皇太子來臺行程,甚至是汽車博覽會,也可知在日本統治下,臺灣鐵路在特殊時刻的樣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片段是臺灣在日本統治下逐漸走向現代化的見證,且與鐵道進展息息相關。可說在當時縱貫南北的「鐵道」已成為臺灣的骨幹,更串聯起這片土地上的種種人事物。
[1]〈總督巡視地方〉《臺灣日日新報》第2303號,1906年1月7日,2版。
[2]田健治郎日記,1920年5月16日。
[3]陳煒翰,〈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4]洪致文《台鐵花車百年史》(臺北: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2014),71-91。
[5]〈(広告)時事新報社 時事新報の大計画 汽車博覧会 出品申込 石川商会 鐘淵紡績株式会社 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ほか〉《朝日新聞》1906年9月12日,5頁;〈汽車博覧会〉《朝日新聞》1907年4月8日,2頁。
[6]〈汽車博覽會記事〉《臺灣日日新報》第2923號,1908年1月30日,2版。
[7]〈汽車博覽會〉《臺灣日日新報》第2909號,1908年1月14日,2版。
[8]〈汽博の效果〉《臺灣日日新報》第3036號,1908年6月14日,3版。
[9]〈花嫁の臨時列車(未曾有の婚禮)〉《臺灣日日新報》第1114號,1902年1月19日,7版。
[10]在日治時期並非只有辜家利用火車嫁娶,1935年年底霧峰林家林烈堂三子林垂芳迎娶臺南實業家劉瑞山三女劉秀霞時,劉瑞山便包下一節火車車廂,帶著一家老小浩浩蕩蕩前往臺中。(參考資料:李毓嵐,〈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婚姻圈〉,《臺灣文獻》62:4,頁22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