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臺灣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短時間內到達臺灣各地並非難事,高鐵一日北高來回稀鬆平常,在購物平台上,24 小時之內產地新鮮直送也付錢就可以做到的事。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一個在 5000 年前的女士想要買個玉石作項鍊、或者男子想要石頭作武器,他們要怎樣下單、怎樣收貨?難道會有雲豹宅急便送貨到府嗎?
先別急著否定這個說法,在考古遺址裡出土遺物的生產原料、器物特徵,以及其所隱含的地方特性,都可以用來判斷遺物的傳播來源與移動過程,我們其實會發現史前時期各區域間的物品交易行為已經很頻繁,而且有跡可循。如果,史前時代的臺南人有一個購物指標排行榜,那他們最愛買的東西是什麼?
史前人也略懂跨海交易? / 產地直送!跨海來的澎湖橄欖石玄武岩
臺灣西南地區在大坌坑文化時期的考古遺址中,經常可見利用橄欖石玄武岩為材料,經過打製、修整出器形,製造成為石斧、石鋤等開墾工具及石錛、石鑿等木工加工器具。
這些材料有什麼特別的呢?
橄欖石玄武岩為基性岩漿噴發的熔岩流經冷卻凝固形成之火成岩,在凝固過程中塑造出多樣化的柱狀或板狀節理構造,因此這種石材只分布於特殊的火成岩地形中,具有強烈的地方特性。考古學家經過器物比對和質地分析的結果,赫然發現這種製造石器的原料可是產自於澎湖群島。哎呀!沒想到當時臺南地區的史前人類就已逐步踏出臺灣本島,跨越深不可測又凶險多端的澎湖水道黑水溝,開始進行「跨島交易」的活動。
考古學家更在澎湖七美島上發現了幾處足以堪稱「史前石器製造場」的遺址,不僅規模龐大,遺址地表上曝露了大量的石器原料、廢料、成品和工具。此時的澎湖群島出產質地堅硬的橄欖石玄武岩,儼然成為當時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澎湖名產」。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考古學器物,被取名作「人獸形玉玦」,是盛行於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十分重要、特殊且具代表性的裝飾玉器。
玦,是一種帶有缺口的玉器,用途猶如現今琳瑯滿目的耳環,是用來配戴及作為人身裝飾品。人獸形玉玦的顏色一般呈橄欖綠,尺寸大小約在 7 公分左右,最常見的外形是呈現雙人雙手叉腰貌,兩腿彎曲開立,雙腳站立於一橫條上,人形頭上還頂著一頭圓顱、豎耳、拱背、翹尾疑似是貓科動物,雕刻手法及做工極為精緻。但是這頭神秘的獸形動物究竟是貓?是狗?是雲豹?或者是其他種類的動物?在考古學界可說是眾說紛紜。
除此之外,不同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雖然形貌上多半相似,但是仍然稍有變化,比如說,就有單人形、雙人形、不同獸形以及獸頭上衍生的支角化變形等等的差異。
雖然目前所見的人獸形玉玦數量稀少而珍貴,但是其出土的範圍幾乎涵括全臺,可視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時,臺灣島內彼此交流的一個經典案例。在臺灣北部、東部及西部地區有多處遺址都曾出土過此類器物,例如北部的芝山岩遺址、十三行遺址、臺南南科的三寶埤遺址、屏東的 chula 遺址、宜蘭的丸山遺址、花蓮的港口遺址、臺東的卑南遺址等皆曾被發現過,簡直滲透到無遠弗屆的地步呀!特別有趣的地方是,人獸形玉玦的原料其實是土生土長、以花蓮地區獨產的臺灣玉礦石所雕琢製成的,考古學家甚至在花蓮發現了史前玉器工廠的遺址。
近年來在臺南南科三寶埤遺址出土的這一件人獸形玉玦,外形呈現單人狀態,其腰、腿部較為粗壯,從器物外緣的修磨痕跡研判,應是屬於完整玉器,而非缺損的殘件。不僅為臺南地區首見,從中更悄悄透漏出在大湖文化烏山頭時期的史前人類,可能與臺灣東部有著密切互動的訊息。揪竟,是什麼原因,讓原來應該只在花蓮地區出沒的人獸形玉玦,會如此翻山越嶺的流落到臺灣西南部、以至於擴散到臺灣各地呢?
飄洋過海來交易/史前時代真的有物流公司嗎?
由上述眾多案例中,可以得知臺灣在幾千年前的史前時期,物流交易行為是非常頻繁的,即使隔著高山與海洋,對於行動力十足的史前人類來說,長途跋涉、飄洋過海都不算什麼阻撓。只要有心加上有體力,人人都可以當個快遞員,只是他們到底是直接從澎湖直送臺南?還是 A 到 B、B 到 C 這樣接力式地送到?這還需考察。除此之外,也有可能人群遷徙的時候,把來自遠方的東西整批帶出,然後缺錢就賣祖產變現(欸!不要亂說)或者透過婚姻或戰爭,讓這些遠方的物產逐步遠離家鄉。
不過,雖然我們可以從不同時期的考古遺址出土遺物本身的製作原料,去追溯其產地源頭,尋覓物質流動的證據與跡象,但是,實際上需要去考量的情形還有很多。好多的問題與可能性,需要留待未來有更多更多的考古出土發現來為我們揭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