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全臺的十間清真寺中,座落於桃園的有幾間?

黃偉雯 2020-04-25

對於身處臺灣的我們,因為島內穆斯林人口不多,加上臺灣原有的文化及慣於接收的日韓文化,總的來說,比較缺乏伊斯蘭文化這塊,也因此對於這個世界上信仰人口躍升至前三大的宗教,所知不多,更糟的是許多人對這個宗教帶有偏見。


其實,伊斯蘭的色香味並不遙遠,大多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卻忘了去汲取它的美並且找到一條路去接近它。臺灣許多地方都存有伊斯蘭的美麗及風情,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再多拿出一些嗅覺及將細胞都張開來,再多去感受這世界中的另一個世界。


桃園市做為臺灣的國際大門,並且擁有臺灣最多的國際移工人口,移工們多年來為臺灣原有的文化注入新活力,街道上出現了熟悉的越南文與越南餐廳、多了許多戴著頭巾的印尼女性成為街頭不一樣的異國風景,「國際化」與「在地接軌」已成為日常的桃園風貌。這是屬於桃園這座城市最特別的內涵與魅力所在。


臺灣的十間清真寺

臺北大安區的清真寺是臺灣最大、同時也是最早的清真寺,始建於 1947 年,後來在 1950 年時,臺北又多了第二間文化清真寺。在差不多的年代,除了臺北以外,桃園龍岡、臺中及高雄都各有一間清真寺。


台北清真寺(Source: Vintagejhan / CC BY-SA)

臺灣的歷史四百年來一,直都是各種政權的主導與交替,從自然崇拜的原住民到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荷蘭、西班牙,一直到影響兩百多年的漢人本位文化。這段期間縱使臺灣身處三角貿易、世界貿易的交通要衝與轉運點,很奇妙的是,伊斯蘭的文化一直都沒有深耕入臺灣。這個與同處東南亞地理位置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國家在大航海時代(十五世紀)以後深受阿拉伯商人影響,伊斯蘭信仰大幅度的落地生根。這點大概是臺灣史當中另一個值得探討的亮點。


在中國泉州有座建於北宋年間的清真寺,名為「清淨寺」,相傳鄭和下西洋出海之前,都會先到這座「清淨寺」禱告後再出發。泉州在海上絲路的輝煌歷史上扮演重要的地位,它曾經是東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絲路的起點,有著海灣多、水域寬的優點,是天然的深水港灣。許多與阿拉伯商人貿易的中國人也在這宋元明清這段時間,形成穆斯林的社群。


十七世紀,隨著鄭氏政權來到臺灣的閩南籍軍民當中就不乏穆斯林。來到臺灣後的穆斯林,因為長期融入臺灣漳泉移民居多的漢人社會,與臺灣各族群通婚,「伊斯蘭教臺灣化」的情形也就越來越明顯,伊斯蘭味道並不深厚。


1949 年的大遷徙,為臺灣帶來兩百多萬軍民,當中隨著國防部長白崇禧與軍事將領馬步芳等人來臺灣的穆斯林,是第二波穆斯林來臺灣的高峰。這些穆斯林主要來自中國的寧夏、新疆、甘肅及雲南等地。當時來臺的兩萬多名穆斯林的移入形成一股團結的力量,伊斯蘭教在臺灣開始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當然前文提到的數間清真寺也就在這段時間開始建造。


在這一段高峰期熱潮過了後,一直到 1990 年代,臺灣因為外籍移工的引進以及新住民的到來,改變了日常的人口結構。陸續在 1996 年、2013 年及 2018 年才興建了臺南、大園以及東港這三間清真寺。桃園也因為這樣的人口變遷,成為臺灣印尼移工人數最多的縣市,第二間清真寺的興建也就順理成章了


桃園中壢區龍岡清真寺

龍岡清真寺建造於 1967 年,時間略晚於臺北、高雄及臺中,主要原因來自這地區特殊的「異域」歷史。


1949 年由李彌將軍率領的第八軍及余程萬將軍率領的第二十六軍,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盧漢投共,導致軍隊被迫自籌軍備,軍隊眷屬也四散滇、桂、黔各地,甚至跨越邊境到泰緬的也不在少數。這支軍隊後來退居叢林發展游擊攻勢,最後不敵情勢,孤軍最後於 1953 年陸續撤回了臺灣,部分被安置在桃園龍岡,部分則是落腳南投清境農場及臺北中永和地區。


這群「孤軍」大多數為雲南人,軍眷中不乏穆斯林及緬、泰移民,龍岡也因此成為桃園最有異國風情及多元文化共融共存的示範區。地理名詞中相當活躍的「族裔飛地」(ethnic enclave)拿來形容龍岡這樣由特定族裔的群居地及所衍生的日常空間再適合不過,這裡同時也是桃園最有特色的文化地景之一。


1953-1967 年間,位在龍岡的穆斯林需要定期的北上到臺北清真寺禮拜,有鑑於交通往來的奔波耗時不便,所以在退役軍人馬興之、王文中等人的鼓吹下,開始向忠貞新村的穆斯林集資募捐,最初只是一間小型清真寺的樣貌,1980 年代獲得沙烏地阿拉伯及中國回教協會的贊助下,購得三百多坪的土地,歷時三年建成如今的龍岡清真寺。

 

龍岡清真寺座落在熱鬧的龍岡菜市場旁邊,往來中壢龍岡的公車頻繁,站牌下車處就是清真寺所在地。大門設在略為巷內,綠色為主體的磁磚,代表著伊斯蘭世界中喜歡的顏色意涵:和平與希望,走進大門有種看見一方新天地的開闊感。


這裡除了有可容納一百多人的禮拜殿之外,另有開放性的用餐區,以及方便穆斯林祈禱前的大淨、小淨可使用的浴室。2016 年時還興建了一棟五層樓的綜合大樓。2 樓為辦公室,3 樓有大型會議廳,4、5 樓則是可以提供住宿。


禮拜殿(作者自攝)
清真寺中用餐的空間(作者自攝)

這座清真寺也肩負了教導下一代年輕穆斯林的教育工作,所以綜合大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廣穆斯林教育,讓年輕人學習阿拉伯語言,進而能朗誦古蘭經,感受「覆誦」的奧義。未來也希望能舉辦大型的伊斯蘭國際會議。


桃園大園區大園清真寺

大園清真寺的建成年代很新,它的建成與桃園的外籍移工及新住民人口結構變化息息相關。這座清真寺是由一對臺灣先生與印尼外籍配偶的夫妻集資建造完成。興建的背後還有一段動人的小故事。


當初印尼太太嫁到臺灣時,一邊幫助先生打拼事業,一邊懷念家鄉味,常自己做便當,也賣給附近的印尼移工作點小生意。後來便當的生意很好,但是先生的事業卻一直很辛苦,在夫妻兩人合力之下,靠著賣印尼便當度過種種難關。臺灣先生因為娶了印尼太太而皈依伊斯蘭教,夫妻二人感念宗教信仰給他們穩定的力量,所以在生活漸漸好轉之餘,興起了想籌建清真寺的念頭。


沒想到許多印尼移工願意認購便當,靠著一個個薄利多銷的印尼便當以及印尼移工資助 「未來便當」計畫的舉動,讓大園清真寺的興建露出光明生機。後來在各界的幫助之下,大園清真寺成功的在 2013 年落成,成為桃園第二座異國風情的建築指標,而且還留下了這麼一段有溫度的人際互動故事。

大園清真寺(Source: Chongkian / CC BY-SA)

如今的大園清真寺不同於龍岡清真寺以教育阿拉伯文為主,而是肩負起教導移工及新住民「華文」的工作,成為桃園沿海地帶的穆斯林信仰中心,從「阿拉伯文」到「華文」也可以看出近五十年來桃園人口變遷的社會文化面貌。

 

文章資訊
作者 黃偉雯
刊登專欄 黃偉雯的世界視角
刊登日期 2020-04-2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