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幫泉水排名、修建名勝古蹟:力挽明朝頹勢的金門進士盧若騰,原來也熱愛海島風光

2024-07-27

范陽盧姓的源流,約在五代十國時期,向南遷徙至福建,最後定居於福建同安,當時同安的範圍也包含著今日的金門與廈門兩地。盧姓聚族於同安一帶,支派開枝散葉,家運興衰交替。直至明代中後期,許多家族著眼於入仕為官的利益,盧氏家族的焦點也從經營田土轉向科舉,鼓勵子弟向學。果然盧氏家族在第十一世出了一位進士,他就是本文的主角──盧若騰(1600-1664)。[1]


在祖父的教誨中成長

盧若騰出生於福建同安顏厝(今金門金城鎮),他的祖父盧一桂是一名生員,自幼嗜學,在學成績優異,是金門鄉里上有名氣的儒士。盧一桂親自指導盧若騰讀書,不許他鑽研古板的八股時文,而要求他熟讀四書五經、各朝歷史,以及唐宋大家的文章。若強記八股文,浮誇的詞藻會蒙蔽性靈,縱然快速取得了功名,也如同無根的花,又有什麼用處呢?

或許是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盧若騰連最基礎的童子試考了三次都未錄取,盧若騰的父親盧道炳對此感到憂心,但盧一桂以自身經歷為例,指出自己很早就取得生員身分,卻難以有大成就。不如讓上天砥礪盧若騰,精進他的學識與心志,如此才能期待他有所回報。
 
清朝林焜熿所繪製的〈金門全圖〉,收於《金門志》中
(Source:臺灣文獻叢刊)
崇禎九年(1636),三十六歲的盧若騰終於考中了舉人,相較於同榜考生,盧若騰的年紀偏大,年屆不惑而登第,可謂大器晚成。再過四年,盧若騰高中進士。當時國政積弊已深,新科進士盧若騰應有時局嚴峻之感,不過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崇禎十三年(1640)庚辰科已是明朝倒數第二次科舉,如今高中的他將要面對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背負救亡圖存的重任。


亡國之臣的最後反抗

盧若騰個性一如祖輩的教誨,就任兵部主事的第一件事就是彈劾過度崇信佛法的大學士楊嗣昌。某些掌權官員厭惡盧若騰過於剛直,找到機會便將他外遷至浙江與寧波、紹興等地。盧若騰明知受到排擠,但他也不改其志,居官廉潔、寬緩刑罰、抑制豪強。有空閒的時候,和士大夫一同參與文藝活動、傳授學業,獲得民眾的愛戴。當時地方官三年一任,任滿經過考評,決定官職升降,不過正要經過考評的盧若騰還沒等到消息,北京就已遭流賊李自成(1606-1645)攻陷。

在明朝即將滅亡之際,仍有部分大明宗室與舊朝部屬試圖力挽狂瀾。同年五月,福王(1607-1646)在南京稱帝,是為弘光政權。而身為明朝舊屬的盧若騰,卻以重病為由,七次推辭官職。[2]為何盧若騰不願赴任?拒後人推測的最大原因,是有感於弘光政權紀綱寖壞。曾有傳聞弘光政權賣官鬻爵,直至盧若騰看到邸報(紀錄政府公告的報紙),受到弘光帝決意親征的消息而感動,[3]決定以天下為己任。未料,抵達杭州就傳來南京陷落,福王出逃的消息。

接著,唐王(1602-1646)在福州稱帝,是為隆武政權。盧若騰起初也是稱病請辭,但隆武帝下旨:「國恥未雪,豈大臣高臥之時,其速來陛見,馳赴浙任。」[4] 盧若騰收到措辭嚴厲的聖旨,不敢再推讓。隨後盧若騰分配到溫州一帶,計畫整頓兵餉,將原本要上繳中央的賦稅留為軍餉、製造兵器、修葺戰船之用,並建議降低賦稅,以舒緩民怨。

不過愛民心切的盧若騰,最終還是沒能改變時局。

隆武二年(1646)七月,清軍先攻克紹興,準備進攻溫州。盧若騰七次上疏請求援兵,都得不到回應。城內士民聽聞紹興屠戮之慘,希望盧若騰能以百萬生靈為念,向清軍投降,盧若騰反問道:「你們要向胡虜投降嗎?國家豢養你們三百年,現在卻要反過來為胡虜效命,豈能夠忍受這種事!非要降虜的話,只好先殺了我吧!」百姓這才哭著離去。當晚,盧若騰分派官員鎮守七門,但到了清晨,有城內逆黨開門迎清軍,盧若騰率家丁應戰,腰、臂各中一箭,直到家丁殺傷殆盡,勢已不可為,他才搭舟船離開,與同僚商議日後計畫。[5]

不過幾個月,清軍持續南下,隆武帝出逃時遭清軍所殺。盧若騰知道此事後,悲痛地投水自盡,被同行的官員救起,還生氣地責問:「為何不成全我?」後來同僚鄭鴻逵(1613-1657,鄭芝龍的四弟)招他回到福建另謀大計。


卸甲歸鄉後的隱逸生活

盧若騰起初與中人商議攻打長泰縣,先寫信勸降知縣柴允欽、守將王進,兩人也分別回了勸降信。個性直拗的盧若騰當然不肯妥協,但陣中有位林姓將領,禁不起功名誘惑,不僅出賣友軍,甚至將捐輸糧餉的百姓都給殺了,還意圖奪取望山寨。為討伐內賊,盧若騰一行人元氣大傷,[6]反清起義只能作罷,盧若騰偕王忠孝、沈佺期、曾櫻、許吉璟等南明官員輾轉回到金門的顏厝,顏厝也因他們留寓於此,而有「賢聚」的美名。
 
盧若騰故居位於今日金門縣金城鎮賢庵里,上面寫著留庵故居(Source:wikipedia
盧若騰自號「留庵」,在金門過了約十五年的隱逸生活。進士出身、熱愛詩文與博物的盧若騰,在這十五年之間留下了許多著。作據盧氏後人整理的資料顯示,盧若騰著作約有十餘種,部分未出版,部分則已亡佚,[7]其中較著名的有《留庵詩文集》、《島噫詩》、《島居隨錄》

《留庵詩文集》是盧若騰的作品總集,可惜十八卷僅存三卷殘本,後來又有學者以此進行增補,但僅為吉光片羽,仍難以恢復全貌。[8]

《島噫詩》則是盧若騰返回金門所作的詩輯。其有感時局動盪,作品保留較多憂愁、痛悼、憤怨之詩。盧若騰在引言提到,希望後人讀這本詩輯時,能體會他如同病人般哀傷的心情。

《島居隨錄》是盧若騰晚年在澎湖所作的博物學彙編,抄錄了古代筆記中奇異的事蹟,[9]包括人類的生產傳說,例如:人不交合而受孕、女多產、男生子、人生獸。[10]還有一些民俗奇談,例如:在古井投入雞毛,若盤旋不沉,則水必有毒。[11]等奇聞軼事。在這些著作中,不僅能看見盧若騰對於國家興亡的憂憤,在他的眼中,同樣也有著對鄉土故里、人文風俗乃至山川河海的觀察與關懷。《島噫詩》之中,便有許多對金門風土民情的描繪。


金門進士的眼底風光

那麼,盧若騰在隱居之後,究竟都看見了什麼樣的金門風貌?

在〈浯洲四泉記〉提到金門為海島,土地多為鹽鹼地,好水必出於泉中。不能喝酒而喜愛品茗的盧若騰,自稱「島上泉客」,四處尋覓佳泉,他評比金門泉水:太武山巔的蟹眼泉第一、賢聚附近的龍泉第二、金龜尾的將軍泉第三、城南外華巖庵泉第四。為金門的泉水特地做了一個排行榜。
 
今日金門太武山山腳下的風貌(Source:wikipedia
而金門雖不大,但文風鼎盛,許多古剎名勝值得一遊。盧若騰數次偕好友遊覽南磐山的寶月庵與嘯臥亭,就連生病的時候,也到寶月庵休憩散心。[12] 嘯臥亭得名於抗倭名將俞大猷(1503-1579)守衛金門時,題石「虛江嘯臥」,後來成為金門八景之一。[13]

盧若騰十分愛護故鄉的古剎,曾上疏請求重建太武巖寺(海印寺),據說太武巖寺供俸的山神曾展現神蹟,颳起一陣颶風,吹向進犯金門的清軍船艦,致使槳飄帆斷,船員紛紛落海,保佑金門免於兵燹。盧若騰還作詩:「雖有千萬卒,不如一刻風。」盼士民各盡其力,修繕廟宇。[14]盧若騰現存的詩詞中,歌頌最多的就是太武山,[15]太武巖寺於永曆十五年(1661)秋天重建落成後,盧若騰偕好友王忠孝、諸葛倬同遊,其詩〈遊太武巖〉有一句:「泉故噴香供茗客。」除了登高遠眺,欣賞自然美景外,品嘗金門第一的泉水也是盧若騰的目的。[16]
 
金門海印寺石門關(Source:wikipedia
當然,在盧若騰即便避居於金門時,也仍在意常民生活,而令他感觸最深的應是鄭氏政權在金門的駐兵。他們軍紀敗壞,對本地居民的生活影響甚鉅。盧若騰有許多許多這方面的詩作,例如〈借屋〉:「借屋復借屋,屋借惡客主人哭;本言借半暫居停,轉瞬主人被驅逐。」[17]就是暗喻鄭氏政權反客為主。

而除了要面對兵卒暴行,還要擔心糧食是否充足。盧若騰有〈番薯謠〉,略云:
 

蕃薯種自番邦來,功均粒食亦奇哉!島人充飧兼釀酒,奴視山藥與芋魁。
根蔓莖葉皆可啖,歲凶直能救天災。奈何苦歲又苦兵,遍地薯空不留荄。[18]

番薯容易種植,且全株可食,價值比山藥和芋頭還好,雖然有時能夠在天災時應急,不過蕃薯仍有歉收的時候,這也道盡在金門生活苦悶與憂愁的一面,只可惜盧若騰已無實質的權力改變現狀。


對於臺灣島的想像

南明政權相繼消亡後,金門還有鄭氏政權的軍隊,但因鄭經(1642-1681)嗣位問題發生嚴重內鬨,部分鄭氏家族部將轉而降清,使清廷有機會進攻金、廈。永曆十七年(1663)十月,盧若騰為躲避戰事,攜帶家眷前往廣東沿海的南澳島,卻發現島上守將也有意謀叛,所幸他在夜裡及時出逃,隔天在城中避難的人,盡被俘虜。[19]沿海居民都因禁海、遷界令,移居至內地,[20]南明諸臣只好追隨鄭經軍隊避走臺灣,其中也包含著盧若騰。在盧若騰的詩文中,也有幾則關於臺灣的主題。

不過其實盧若騰未曾到達臺灣島,因為他在渡臺途中就因病去世了。那些臺灣的事物,都是從友人間輾轉得知,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與實際情形有不小的差距,例如〈送人之臺灣〉:「臺灣萬里外,此際事紛紜。物力耕漁裕,兵威戰伐勤。」[21]距離的描述屬於誇飾筆法,只能隱約得知臺灣的田土開墾與漁獲豐富。

最具代表性的臺灣詩文,應為〈東都行〉,詩前有序:「澎湖之東有島,前代未通中國,今謂之東番。其地之要害處,名臺灣。紅夷築城貿易,垂四十年。近當事率師據其全島,議開墾立國,先號為東都名京云。」指出臺灣此前為荷蘭商人佔據,近來鄭氏政權收復其土,倡議開墾。詩中除提到荷蘭人有特別厲害的火器外,另提到兇猛的原住民族,精於射箭,略云:
 

紅夷怯戰鬥,獨恃火器精。城中一砲發,城下百屍橫。
林箐深密處,土夷更猙獰。射人每命中,竹箭鉄鏢並。[22]

在詩文中也投射著對於原住民族的想像與畏懼,不過可惜的是盧若騰未能用雙眼看見臺灣的人文風光。據聞傳說在盧若騰病逝以前,他夢見一位黃衣神來訪,夢醒之後,他詢問侍從今日是何日?對答:「三月十九日。」盧若騰惶恐地說:「原來是先帝(崇禎帝)的殉難之日啊!」說完就哀慟地氣絕了。[23]

盧若騰原葬於澎湖太武山,據說長子盧饒研某日夢到父親對他說感到孤寒。盧饒研內心不安,買了舟船前往澎湖,將盧若騰遷葬回故鄉金門。[24]


[1]盧若騰生卒年份有若干說法,本文以家譜為依據。參金門盧氏宗族編修委員會,《金門賢聚盧氏族譜》,〈賢聚亨房〉,頁110。
[2]﹝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辭浙撫疏〉,頁487。
[3]﹝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黃石齋來書〉,頁525。
[4]﹝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辭浙撫疏〉,頁487-488。金門盧氏宗族編修委員會,《金門賢聚盧氏族譜》,〈大司馬牧洲公傳〉,頁35。
[5]﹝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泣陳失事緣由仰請聖明處分疏〉,頁496-497。金門盧氏宗族編修委員會,《金門賢聚盧氏族譜》,〈大司馬牧洲公傳〉,頁36。
[6]﹝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傅象晉傳〉,頁534。
[7]金門盧氏宗族編修委員會,《金門賢聚盧氏族譜》,〈大司馬牧洲公傳〉,頁36。莊唐義,〈南明金門詩人盧若騰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頁87-88。
[8]莊唐義,〈南明金門詩人盧若騰研究〉,頁89-98。吳島、葉鈞培點校,〈點校凡例〉,收入﹝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頁420-421。
[9]﹝清﹞羅聯棠,〈序〉,收入﹝明﹞盧若騰,《島居隨錄》,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第66冊,頁337。
[10]﹝明﹞盧若騰,《島居隨錄》,卷上,頁338-340。
[11]﹝明﹞盧若騰,《島居隨錄》,卷下,頁349。
[12]﹝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乙亥九日,偕諸同社登嘯臥亭,還飲寶月庵題壁〉、〈乙酉春日病中,友人招憩寶月庵,即席次舊韻〉,頁470-471。
[13]﹝清﹞林焜熿纂,﹝光緒﹞《金門志》,卷2,〈山川〉,頁10-11。
[14]﹝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丙申三月初六日大風覆虜〉、〈募建太武寺疏〉,頁447、499。﹝清﹞林焜熿纂,﹝光緒﹞《金門志》,卷16,〈紀冰〉,頁403。
[15]﹝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庚寅仲秋初登太武巖,次蔡發吾前輩韻〉、〈太武巖次丁二守刻石韻〉、〈庚子秋前三日,太武山登眺,次甯靜王壁間韻〉、〈海印巖觀劇,次和諸葛士年〉,頁473、480、482。
[16]﹝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遊太武巖〉,頁478。
[17]﹝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借屋〉,頁451。
[18]﹝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番薯謠〉,頁454。
[19]﹝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避氛南澳城中有虎〉,頁448-449。
[20]﹝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虜遷沿海居民〉,頁448。
[21]﹝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送人之臺灣〉,頁472。
[22]﹝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東都行〉,頁447。
[23]金門盧氏宗族編修委員會,《金門賢聚盧氏族譜》,〈大司馬牧洲公傳〉,頁36。
[24]﹝清﹞林焜熿纂,﹝光緒﹞《金門志》,卷2,〈墳墓〉,頁25。
 
參考資料
  1. ﹝明﹞盧若騰,《島噫詩》,收入《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1963),第245種。
  2. ﹝明﹞盧若騰,《留庵詩文集》,收入陳慶元主編,《臺灣古籍叢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第2冊。
  3. ﹝明﹞盧若騰,《島居隨錄》,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第66冊。
  4. ﹝清﹞林焜熿纂,﹝光緒﹞《金門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8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5. 金門盧氏宗族編修委員會,《金門賢聚盧氏族譜》(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盧氏宗親會,2006)。
  6. 唐立宗,〈渡海東來忽幾秋:明清之際渡臺文士的見聞與際遇〉,《臺灣文獻》,65:2(南投,2014),頁116-157。
  7. 郭秋顯,《海外幾社詩史研究:以陳、夏及海外幾社三子抗清完節為主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8. 莊唐義,〈南明金門詩人盧若騰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陳一中
刊登日期 2024-07-27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17世紀 金門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