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們原來這樣想

皇帝的第一道和最後一道命令,攸關皇位繼承是否正統、國祚如何綿延。


從清朝詔書了解皇帝想什麼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 1929 年接收一批內閣大庫檔案,原本差點在廢紙廠成為再製的還魂紙,經過史語所團隊與明清檔案工作室重新整理後,發現明清時期許多有趣的公文書,其中最親近大眾的就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的皇帝詔書。詔書的字裡行間藏著皇帝各種高級煩惱,和現今政權與集團領導人的困境不謀而合,從詔書中可以窺見解決現代難關的靈感。

有句話說:「沒有這個福份,不要生在宮庭。」宮中爭權奪位的可怕,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想必體會最深,一方面要讓自己坐穩、一方面也要阻止別人竄位,而皇帝的第一道命令「登極恩詔」和最後一道命令「大行遺詔」就是鞏固皇權的重要文書。透過頒詔的總動員儀式,將皇帝對自己的期許、對政權的看法布告天下,現今讀來能親近當時皇帝如何思考眼前各種問題。


在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展覽中,呈現各種精彩的清朝詔書與公文書。本文嚴選部分詔書,透過明清檔案工作室主持人陳熙遠的解說,邀請皇帝與眾臣們現身表白自己藏在字裡行間的思維。


 詔書的眉眉角角

清朝詔書的開頭、結尾與皇帝之寶鈐印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在清朝時,當國家有重大事件或隆重慶典,例如皇帝登基、大婚、親政、賓天、重大災變等,都要由皇帝頒布「詔書」,將攸關國家體制發展的政令詔告天下,是一種具有規範性、體制性的宣導行為。清朝詔書的書寫格式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以「布告中外/天下,咸使聞知」結尾。這兩句話在歷史劇中相當耳熟,但到底是什麼意思?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為: 奉了天命的指引、承了國家的世運,我這個皇帝有命令,內容為以下……。
「布告中外/天下,咸使聞知」意思為: ……以上這些命令,透過宣示朗讀的方式,要讓全天下的人都能聽到、了解皇帝的指令。

清朝詔書的尺寸其實很大,需要兩名成人各持一端才能完全展開,不像電視劇中只是一個小小的卷軸。詔書的正本要在年號和騎縫處蓋上刻有「皇帝之寶」字樣的印章,又稱為「寶詔」,而為了頒布各地重新抄印的複本稱為「謄黃」,沒有鈐蓋「皇帝之寶」印章。要判斷手中的詔書是正本或是複本,就看年號和騎縫處是否有「皇帝之寶」印章。


清朝詔書的滿漢合璧寫法,左側是滿文,右側是漢文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滿族作為多民族統治的征服王朝,也要聯繫自己的語言文化,因此清朝公文一般同時使用漢文和滿文,漢文從右側直書到中間,滿文從左側直書到中間,詔書也採用這種滿漢合璧的書寫形式。雖然透過對照右側漢文亦能掌握左側滿文的意思,但對於歷史研究者而言,還是需要學習滿文,因為並非所有清朝公文都是滿漢合璧,例如在臣子給皇帝的秘密奏摺中,可能只用滿文或漢文書寫,而在西北用兵時,軍情緊急的情況下亦僅用滿文來核報軍情。


公文書的傳送與丟包事件 

詔書頒布地方之里程與時限(往返)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繪製

詔書先在北京中央隆重頒布,除了鈐有皇帝寶印的寶詔(正本)之外,禮部會再製作若干謄黃(複本)。齎詔官會攜帶一份寶詔及若干謄黃,前往指定地點宣讀,隨後再將寶詔帶回中央。各地接獲寶詔或謄黃之後,要將詔書頒到日期以題本報部察核,如有需要也會再複製若干謄黃下傳到轄區各地。因應路程遠近不同,康熙四十二年(1703)時曾明確訂定齎詔官赴各地頒詔往返的時限,例如從京師到河南、山西一帶往返限 30 天。

 

當詔書送達地方時,並不是靜態的展示,而是要透過宣詔官大聲朗讀詔書內容,即使是不識字的人民也能聽聞皇帝的指令。

雖然現今尚不清楚宣詔官的選拔條件,是否需要高顏值、或經過特別訓練,但應當是說話清楚、聲音宏亮好聽者,因為當時沒有麥克風,宣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清朝國土實在幅員遼闊,雖然光緒時有電報,但在這之前只能透過實體文書傳輸,從京師到桂林來回就要 105 天,政治難免出現不同步的問題。例如地方收到皇帝遺詔後,要上奏表示自己什麼時候收到遺詔、開始守喪,各地的喪儀制度會有所不同。


勘合──用來證明齎詔官的身份、取得旅途補給(光緒十九年七月)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清代孤本內閣六部檔案》(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現今政府人員出差各地要帶著護照或相關文件證明身分,而在清朝時齎詔官到各地傳送詔書也要帶著「勘合」這個官方文書,證明自己是政府官員。因為各驛站恐怕不知道齎詔官長什麼模樣,就需要以勘合為準。而齎詔官往返各地不可能帶那麼多行囊,因此各驛站要以勘合所記載的數量,提供應付的口糧、跟役和馬匹,幫助齎詔官順利完成傳送詔書的任務。


兵部火票──寫著「馬上飛遞」表示要趕快傳送詔書(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五日)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道光十五年(1835)廢除齎詔官的委派,詔書改由透過各驛站傳送,但仍然需要一個官方的文件證明來傳遞詔書,這時就改用遞送一般公文所用的「兵部火票」。


在兵部火票的右上方,有漢文寫著「馬上飛遞」,而右下方也有滿文寫著「馬上飛遞」,看到這四個字就知道要趕快跳上馬兒把官方的文書送往目的地。柯 P 一日雙塔約騎 520 公里,騎完感想是:「實在太痛苦,下一次絕對不會再幹這種事。」而清朝一般詔書為日行三百里,最緊急的情況會明載「日行六百里加緊」,一里約 500 多公尺,等於一天要騎馬顛簸飛奔大約 300 公里,體能消耗與屁股疼痛程度難以想像。


馬有失蹄,人有失足,歷史上曾發生過公文書丟包的事件。乾隆四十二年(1777),管理吏部的大學士舒赫德向皇帝上題本報告,在兵部火票明載「日行六百里加緊」傳送的公文書,竟然送到遺失了!到了驛站只有看到兵部火票,卻沒看到背包裡面的公文,舒赫德認為發生這種事情要來治罪,革職該地漫不經心的知縣。如果容易忘東忘西的人回到清朝,千萬別去驛站找工作,小心飯沒吃到還惹禍上身。


大學士管理吏部舒赫德題本,報告公文丟包懲處一事(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十六日)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皇帝的各種護航文

在皇帝頒布天下的詔書中,最重要的便是兩種:即位之初的「登極恩詔」、賓天之際的「大行遺詔」,是皇帝的第一道和最後一道命令。

皇帝的第一道和最後一道命令,攸關皇位繼承是否正統、國祚如何綿延。以二十一世紀的思維來想,就像各國總統或集團 CEO 上任與退位時的就職演說或公開發表信。就職時為自己的領導方向定調,宣示接下來的政策作法,而離開崗位時對自己的執政內容、各界的看法做出回應或答辯,為整個任期正式畫下句點。


在登極恩詔中,新上任的皇帝會藉由施恩赦罪帶來新氣象,但是仍然有十惡不赦的那把尺,犯下謀反、謀叛、不孝等罪大惡極的罪犯,依然要繼續受罰。而施恩是一體適用,詔書上會列出合乎獎賞的情形,符合的對象就能受到恩賜。現今政權轉移的新任領導人會採取大破大立的手段,走出和過去不一樣的路,但清朝皇帝是繼承父親的職位,孝子要善繼父之志,因此承命的新君一開始鮮有別出心裁之舉,不會做太唐突的事情。


世祖章皇帝登極恩詔,意在命令過去明朝百姓投誠於清(順治元年十月初十日)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雖然清太祖努爾哈赤或清太宗皇太極,賓天之後都沒有製作遺詔布告天下,因為當時滿族皇室沒有這種習俗,但清世祖順治皇帝卻挪用漢人對皇帝遺詔奉天承運的理論預設,讓自己成為明正言順的君王。


明朝崇禎皇帝自殺後沒有留下任何遺詔,也就代表沒有說要傳位給誰,清軍逮到機會咬定明朝政權失去延續的法源根據,因此判定南方自立的文武官員都是偽立新朝,而禮葬崇禎的順治皇帝和清軍,就採用了發布「登極恩詔」這個政治表演手段,透過詔書頒布告訴天下:「我清軍入關奉了新的天命,我是新的君王!只要過去明朝的百姓投誠於我,我都能接納、視為我的臣民。」


順治皇帝臨終前曾與臣子王熙一起討論遺詔內容,所發布的遺詔是清朝歷史中唯一的「罪己詔」,以罪己之姿痛自列舉弊政。順治皇帝過世時才 24 歲,加上身為感情豐富的雙魚座、考慮很多,自然而然會反省過去做的事情哪裡不足,希望繼承人可以在這個開國基礎繼續發展,以焦慮之心盼望讓國家可長可遠。


聖祖仁皇帝遺詔,希望有諸葛亮這種仁臣為自己鞠躬盡瘁(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相較於順治皇帝的罪已詔,清聖祖康熙皇帝的遺詔重點在於強調自己一生鞠躬盡瘁,為傳統帝制與清朝正統作出強力辯護。在康熙遺詔中多次提到「諸葛亮」這號人物,因為身為皇帝沒有一例一休、肩膀很重,而一般臣子到了 60 歲就會致仕(退休),但皇帝可不能退休,所以康熙希望有諸葛亮這種可以燃燒生命到最後一刻的仁臣來輔佐自己。聽起來有點像抱怨文?這是屬於皇帝的高級煩惱。


雖然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皇帝曾召集諸王大臣與皇子們,以口頭預擬自己的遺詔內容,但其中並未提到繼位人選,所以在臨終倉促之間說要傳位給皇四子胤禛(即清世宗雍正皇帝)並寫明於康熙遺詔時,大爆冷門讓所有人都驚呆了!這段人生如戲的爭奪王位歷史事件,是現今歷史劇最愛的題材,例如《步步驚心》電視劇即以四爺胤禛的繼位爭議多加渲染著墨。當時無論是宮中或民間,許多人對此決議感到不平,因此雍正皇帝即位時就以登極恩詔來表明「我是皇阿瑪最心愛的繼承者」。


世宗憲皇帝登極恩詔,強力辯護自己的繼位正統性(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將雍正皇帝的登極恩詔以白話文表示,大意是一篇警告文:「雖然康熙曾立了皇太子(即第二阿哥允礽),但立了又廢、廢了又立,他早已神志昏聵不適任,所以康熙將繼承大統的重任交給我。各位昆弟子姪,請不要覬覦王位輕舉妄動!」有些人認為雍正皇帝竄改了康熙遺詔而奪取王位,除非現代人可以搭時光機回到過去,否則永遠不會知道真相。但歷史學家們從其他史料看出雍正皇帝在當皇子時就很用心、也有野心地布局,最終才能從這麼多皇子中脫穎而出。


在清代,不是所有皇帝都曾以前任皇帝的名義頒佈過遺詔。乾隆六十年(1795),高齡 84 歲的乾隆皇帝,煞有其事地先把第十五阿哥顒琰封為皇太子,準備隔年正式禪位,隱藏含意為嘉慶皇帝(即顒琰)是檯面上的小王,乾隆皇帝變成幕後的 BOSS 級人物。但他的這番心意,要怎麼讓大家知道?


其實明明白白地寫在嘉慶元年正旦(1796)頒佈的乾隆皇帝傳位詔書中:「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軍國重務、用人行政這些事,我還沒有那麼懶,還不用交給其他人幫忙。用兵、大臣任命都交給我來決定負責,旁人不能插手」。雖然嘉慶皇帝當時已經 30 多歲、年紀不小了,但主掌政權的那把劍,暫時還握在乾隆皇帝的手中。直到嘉慶四年(1799),乾隆皇帝以「太上皇」之尊崩殂,而向來只有皇帝能頒佈詔書,因此在名義上,朝廷所頒發的是「大行太上皇遺誥」。


高宗純皇帝傳位詔書,表示雖然退位了還是想把持政權(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雖然現今已無成為皇帝的機會,但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提供「皇帝之寶」印章、現代詔書創作紙張,讓現代人也能參考詔書體例,把想說的話用「帝王語氣」詔告天下,邀你把握時間到展覽現場體驗。


若想深入了解陳熙遠團隊的清朝詔書研究,推薦參觀展覽與閱讀以下資料:

 

《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展覽

展出期間|2016/10/22 - 2017/06/28
展出時間|09:30~16:30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內閣大庫檔案區(203室)
官方網站|http://museum.sinica.edu.tw/exhibition_detail.php?id=46

〈皇帝的最後一道命令——清代遺詔製作、皇權繼承與歷史書寫〉,《臺大歷史學報》33 (2004):161-213。 陳熙遠,〈歷史和我們有多近?〉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授權條款釋出。

 

※ 如需使用/分享本文圖檔,皆需事先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申請圖像授權,請於此前往:http://applyonline.ihp.sinica.edu.tw/custom/Customlogin.php

文章資訊
執行編輯 林婷嫻
美術編輯 張語辰
刊登專欄 研之有物
刊登日期 2017-03-16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