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改變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金恩博士,也意外觸動北美臺灣人的黨外遊行

洪德青 2019-04-30
金恩紀念碑,猶如人權長城。

我 2011 年到華府,剛好是小馬丁路德金恩紀念碑(Martin Luther King Jr. Memorial)落成的那年,也是美國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歐巴馬主政的年代。


金恩紀念碑有一段狹道,設計概念來自他最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一段話:「我們將從絕望之嶙,劈出希望之石。」走出狹道,他的白色立像矗立在潮汐湖邊,與傑佛遜紀念堂遙遙相望。湖畔的櫻花樹,隨著季節變換成粉、綠、紅三色,永伴著他。


金恩是一介黑人平民,他的雕像代表非裔族群長久奮鬥的歷史,特別的是,由中國雕刻家雷宜鋅(Lei Yixin)操刀設計,有人質疑為何不用黑色?難道還在白人至上?別想太多,雕像若是黑色,晚上打燈也不易辨識,夜間照明這理由還滿能說服我的。


華府是非裔大本營

來到大華府地區,無論上街採買或臨櫃洽公,黑人是你生活中一定會照面的族群,華府的非裔人口在全美是榜上有名的。我遇過舉止高雅的黑人,親切搞笑的黑人,也遇過當街自慰、朝著擋風玻璃亂砸紙杯的粗魯黑人,他們生活在光譜的兩端,引發我的好奇。


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人帶來的天花熱病,導致美洲印地安原住民大量死亡,但殖民者需要勞力,進行開礦、製糖等工作,最早是西班牙人,把腦筋動到非洲,便宜耐操的非洲外勞,就這樣到了中南美洲。


1600 年,英國取代西班牙在美洲的勢力,建立了菸草、蔗糖、棉花業等經濟體系,延續非洲外勞的政策。1619 年,美國本土出現了史上第一批非洲外勞,20 名黑奴,被抓到維吉尼亞州。此後,美國黑奴這條長河嗚咽了數百年。當時黑人最怕套著鎖鏈被賣到南方各州,阿拉巴馬、喬治亞、密西西比根本就是人間煉獄,在棉花田工作,熱濕蚊蟲再加上漫天棉絮,再壯的人到那裡,都成了肺病人乾。


1790 年美國進行立國後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國 390 萬人,黑奴佔 70 萬,平均 5.6 個人就有一個黑奴。北方各州以工業為主,較不依賴奴隸,南方各州以農業為主,則非常需要奴隸。以華府來說,興建白宮、國會大廈,用的勞力都是黑奴。


1865 年引爆南北對立的內戰結束,北方獲勝,林肯雖廢除蓄奴制度,但種族問題根深蒂固,南方情況尤其嚴重。當時規定,黑人坐公車必須把前座讓給白人,黑人不能使用白人圖書館、白人游泳池、白人洗手間、白人醫院、白人飲水機等,史上著名的「種族隔離政策」(Racial Segregation),就是這樣來的。


金恩博士從公車起家

1929 年金恩博士誕生在南方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因為他的名字跟爸爸一模一樣,人們為了區別,叫他小馬丁路德金恩。10 歲時他曾是唱詩班的小男生,24 歲時,他娶了女高音柯莉塔(Coretta Scott)。


1955 年 26 歲的他,一拿到神學博士學位,就領導「阿拉巴馬罷車運動」(Alabama Montgomery Bus Boycott),抗議公車前座讓給白人的陋規。之後,金恩博士仿效梭羅「公民不服從」精神,遠赴印度進修,汲取甘地繼承托爾斯泰的「非暴力抗爭理念」,一步步帶領全美黑人進行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


同一時間,南方的小岩城中央高中(Little Rock Central High School),9 名成績優異的黑人高中生,入學時得忍受白人的幹譙與吐痰,最後得出動軍隊護送他們上學。種族隔離的狀況讓很多白人也看不下去,不少白人大學生,決定加入黑人民權運動,一起到餐廳櫃台靜坐,抗議餐廳連座位都要隔離的政策,結果被一一抬離。黑人與白人並肩坐在灰狗巴士上,因座位沒有隔離,整輛車甚至被翻倒砸毀,乘客被捕被毆。


當年小岩城高中得出動軍隊護送黑人學生進入學校

陳以德等北美臺灣人首度遊行

黑人民權運動發展的風風火火,金恩與其他領袖並不曉得,他們湧起的壯闊黑潮,不僅招來聯邦調查局(FBI)的監聽跟蹤,也影響了一批臺灣留學生,啟發了臺灣的黨外運動。

那時美國電視已經非常普遍(臺灣的台視還沒開播),內有民運,外有越戰,一波波高潮不斷透過電視放送,這讓初到美國的臺灣少年郎,大受震撼:


「美國連公車座位這種事都可以抗爭,那自己生長的臺灣又是怎樣?」


對家鄉那些不公不義的記憶,全被喚醒,不再壓抑。


1956 年臺大畢業高材生、曾在蔣介石面前演奏小提琴、就讀賓州大學研究所的陳以德,結合林榮勳、盧主義、林錫湖和楊東傑等五位臺灣留學生,在美國獨立聖地費城,成立簡稱 3F 的「臺灣人的自由臺灣」組織(Formosans' Free Formosa),抗議國民黨獨裁政權並追求臺灣自決。


1961 年,陳以德趁著陳誠副總統到紐約聯合國訪問,發動了北美臺灣人第一次上街遊行,雖然參與的人很少,只有七名大人三名小孩,但照片裡推著娃娃車的媽媽,以及兩位穿戴整齊的小朋友舉著「福爾摩沙屬於福爾摩沙人」的牌子,是很讓人動容的畫面。


1961 年北美臺灣人首次上街遊行。

金恩遇刺留下的迴光

正當越來越多的臺灣留學生受到黑人民權運動啟發,1963 年金恩博士再度出招,他在華府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說,大獲完勝,促使美國國會通過《1964 年民權法案》正式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公車上的位子終於黑白共享。金恩也因此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實至名歸。


不僅如此,金恩又捲起袖子,乘勝出擊,為爭取黑人投票權,發起「塞爾瑪遊行」,這場警察鎮壓民眾的遊行畫面,透過電視放送到全國,史稱「血腥星期天」,最終又促成《1965 年投票權法案》通過,黑人終於能確保他們在不被白人騷擾的情況下,正常登記投票。


史上著名的塞爾瑪遊行。右下圖金恩博士全家參與。

1968 年 4 月 4 日週四傍晚六點左右,39 歲的金恩博士在田納西州曼非斯市一間摩鐵的二樓陽台(Lorraine Motel),突然遭到槍擊身亡,留下 41 歲的太太,以及四個分別才 13、11、7、5 歲的孩子。關於金恩遇刺的幕後真兇眾說紛紜,有人懷疑是政府派人暗殺,有人懷疑跟女人有關,因為女人一直是他的阿基里斯腱。


金恩遇刺消息一傳出,所有人的神經都繃到斷絃,全美上百座城市立即出現暴動,華府是暴動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到了深夜傳出店家遭劫,窗戶被砸,暴力蔓延,宵禁開始。因暴動距離白宮並不遠,政府立即派出鎮暴部隊,在四天內弭平暴動,共 12 人死亡、六千多人被捕、上千棟建築被毀。


金恩遇刺徹底翻轉了華府的房地產市場,白人紛紛搬離市區受創地區,選擇住到郊區,郊區房價居高不下,至今仍是如此。


金恩博士從 26 歲開始,跑遍了全美黑白兩道,被捕 20 次,遭到毆打 4 次,江湖歷練讓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成許多,39 歲離世的他,據說心臟負荷已達 60 多歲。


他去世後,被追贈總統自由勳章、國會金質獎章、美國平民最高榮譽。每年一月第三個星期一訂為金恩紀念日,至今只有他、華盛頓、林肯三人,享有此種聯邦法定假日的殊榮。


即便美國已出現非裔總統,如今種族問題還是敏感的。要深深感謝非裔族群,要不是他們早先頂過那些風霜,撐起人權空間,後來的亞裔或華裔移民,勢必更加辛苦。

 

本文摘自貓頭鷹出版之《華府跫音:排灣族與國務院、林獻堂與櫻花考、大使館與黨外圈,你所不知道的60個台美故事》
說到華府,你會想到什麼? 白宮、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和櫻花……
此外,她是美國的首都,超級強權的外交中心,是台灣政治人物必經之地。
她就在一洋之隔的東邊,但你真的了解嗎?
本書以歷史人文的視角,帶你探索在華府的台灣故事。
在新南向之餘,不妨也來趟新東颺,認識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城市!

🎥黑暗告白:2019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臺北場|
日期:2019/11/29-2019/12/1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禮堂
|臺中場|
日期:2019/11/29-2019/12/1
地點:臺中市政府集會堂

免費入場,額滿為止影展詳情由此去
 
文章資訊
作者 洪德青
刊登專欄 移動的頑固賦格
刊登日期 2019-04-30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黑暗告白:2019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