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你以為的馬克思主義,其實是「馬列主義」──列寧死後,後世對馬克思的理解都產生了劇烈的轉變

2020-09-17

變了!將馬克思扭曲成馬克思主義?
從馬克思主義劇變到馬克思列寧主義

若說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獲得廣大回響,勢必是因為 1917 年俄國革命創造的巨大衝擊。該革命自 2 月開始,最終在 10、11 月由名為「布爾什維克」 的政治組織主導。該黨派高聲宣稱,自己信奉基進與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與他們認為太過溫和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十分不同。


布爾什維克正舉行會議,最右邊是列寧。(Source: Wikipedia

布爾什維克認為,自 1914 年夏天,各國的社會主義者同意發動戰爭後,他們就已經背叛了社會主義。根據左翼社會主義者(包括布爾什維克)的看法,接受戰爭,就是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理想。


布爾什維克人力圖重引火把。少數派的布爾什維克一開始聲勢微弱,但隨著俄國革命的發展,而開始有影響力,最終成為各國共產黨的始祖。簡單來說,追求馬克思國際主義理想的人們,認為必須與社會主義者劃清界線。


1918 年後,布爾什維克便將他們的追隨者稱作「共產主義者」(communistes)。各國的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史上第一個共產黨,由布爾什維克締造),宣稱自己追隨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未來,這些共產黨也持續宣揚自己與馬克思的關聯,為傳播馬克思的作品與思想貢獻良多。

 

不過,這一波馬克思主義的散播,很快遇到一種新的馬克思主義:馬列主義。實際上,馬列主義是結合馬克思與列寧的作品,繼而產生新的詮釋。毫無疑問,列寧受到馬克思的影響,經常引用他的作品,更加入許多新元素:有嚴謹階層與中央集權的政黨;稱作「帝國主義」(impéralisme)的新時代分期;以工人委員會的霸權為基礎,來奪取權力的策略。工人委員會是由最基層行動者組成的基進民主形式。不過,其中的民主成分很快便不復存在。


除了馬克思和列寧之間的重大差異,我們也要討論兩人的共通點。


1924 年列寧逝世後,人們逐漸發展出所謂的馬列主義,這讓後世對馬克思的理解,產生了劇烈的轉變。此後數十年間,全世界無數人和團體,主要都透過馬列主義來認識馬克思。


馬列主義的興起與史達林的崛起緊密相關。史達林於 1922 年,接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大權在握。為了確保能掌握一切,他將「列寧主義」形塑為一系列亙古不變的神聖綱領。而他將依據這些綱領,透過與法律、歷史難以分離的革命鬥爭,將人類從悲劇中解救出來,並且毫無條件地捍衛「社會主義祖國」─蘇聯。


舉例來說,在列寧死後,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主席格里戈里.季諾維耶夫(Grigory Zinoviev, 1883~1936)的這段話,體現了當年蘇聯和各國共產黨所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樣貌:

 

尤其對我們黨來說,伊里奇(列寧)逝世是新生命的開端。
失去他是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沒了列寧,要怎麼領導這麼巨大的國家、共產國際的鬥爭、黨的工作(……)列寧過世了,列寧主義仍長存於世。
當無產階級革命獲得全宇宙的勝利,也將必是列寧主義的勝利。 ─《我們的領導人列寧》(Notre maître Lénine , 1924)
(左)馬克思作品各國的譯本(右)正在閱讀《資本論》的列寧。

在俄國共產黨與之後各國共產黨的內部,馬列主義將成為攻擊史達林對手的工具。尤其是曾在俄國革命的內戰期間,指揮紅軍的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 1879~1940)。


自此,馬克思主義便成為激烈的政治鬥爭工具,緊接著,很快地成為二十世紀最血腥、最壓迫的政權官方意識形態。馬克思名言集也出現了,大多數名言都脫離原本的脈絡,但作為這類共產黨的文宣品十分有用。


在史達林年代的多個重大決策中,馬克思的名言直接被有目的地使用,有時還很矛盾:用來合理化國家角色的強化、一次又一次的外交結盟……馬克思對十九世紀俄國最嚴厲的批評甚至被隱藏、禁止!


史達林還親自「更正」恩格斯對沙皇俄國外交政策的猛烈批評。恩格斯在該段落中,重述馬克思長期以來關心「野蠻的」俄國鬥爭的原因:

 

出於兩個原因,西歐的工人政黨相當關注俄國革命政黨的勝利。

首先,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最大的堡壘、最後的後備基地與後備軍。單是該國的存在,對我們就是威脅與危險。

第二,我們已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俄國長久以來對西歐事務的干涉,阻擋了我們正常發展。而這些干涉主要的意圖,是征服地理疆域,確保該國在歐洲的霸權,並阻止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卡爾.馬克思曾數次提及─第一次是 1848 年,之後也提過幾次─西歐的工人政黨勢必要與沙皇俄國作戰。

我在此發表相同主張,只不過是追隨這位亡友的遺作,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俄國沙皇政府的對外政策》(La politique étrangère du tsarisme , 1890)

即便馬克思基進地批評國家與政府,此時的共產主義,卻為一黨獨大的體制提供了正當性。直到今日,仍有許多對馬克思的詮釋支持此論點。


馬克思的繼承者們──毛澤東與中國:農民革命?

馬克思將未來的歷史,賭在西歐工業部門當時和未來的擴張上。在此前提下,對他而言,歷史的主要行動者和未來革命的核心就是工人階級。他曾幾次變更預測的革命,尤其是晚年後,但他從未提供新的奪權策略,給未來的世代當作指引。


此外,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尚未工業化。在這些國家裡,農民才是全國的大多數人口。許多政治領導人認為,馬克思應該將革命第一線的角色交給農民。這些領導人中最負盛名的,毫無疑問的就是毛澤東(1893~1976)。他是 1949 年到 1976 年間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最初,他就是仰仗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登上權力高峰。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1920 至 1930 年代,他接觸了史達林版本的馬列主義思想。不過,他日後以某種「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蘇聯產生分歧。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等許多著作中提議,應由農民主導社會變革。在 1939 年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他直白說明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

 

在這種情形下,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由於中國土地的廣大(革命勢力有迴旋的餘地),由於中國的反革命堡壘內部的不統一、和充滿著各種矛盾,由於中國革命主力軍的農民的鬥爭,是在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這樣,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國革命有在農村區域首先勝利的可能;而在另一方面,則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狀態,給爭取革命全部勝利的事業,帶來了長期性和艱苦性。由此也就可以明白,在這種革命根據地上,進行的長期的革命鬥爭,主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游擊戰爭。因此,忽視以農村區域作革命根據地的觀點,忽視對農民進行艱苦工作的觀點,忽視游擊戰爭的觀點,都是不正確的。

毛澤東正向中國農民講述馬克思主義

1960 年代,毛澤東被視為第一批非歐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家之一。 直到後來,因 1966 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帶來人道與物質災難等原因,他遭受批評、喪失信譽。不過,「毛主義」仍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接納毛澤東提出的發展模式。


毛澤東的功過,至今仍無法蓋棺論定。在中國,他被認為是促成中國獨立的重要人物,並可能讓中國未來走向成功。但我們不能因此忽略他在 1960 年代犯下的錯誤。

 

《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
法文直譯馬克思思想著作 台灣繁體中文版首度面世
19 世紀的馬克思思想,直到今日依然適用!?
馬克思主張黨國體制、中央集權?
馬克思發明了階級鬥爭?
馬克思的學說要與「馬列主義」劃上等號?
本書帶你破除偏見、還原馬克思的思想脈絡、重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精心籌劃一場馬克思與當代社會的對話!
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社會,馬克思發覺資本主義永無止盡的剝削,欲帶領工人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以創造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後代傳承馬克思主義,卻與正宗思想背道而馳。
列寧與史達林紛紛用馬克思主義來鞏固政權,托洛茨基為捍衛馬克思精神,反對史達林而遭刺殺。
難道這世上同時存在「好的馬克思」與「壞的馬克思」? 法國大學當代歷史講師杜康吉,帶你揭開馬克思思想的真實面容。

 

本文選自臺灣商務出版社出版之《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

 

文章資訊
作者 尚-紐曼‧杜康吉(Jean-Numa DUCANGE)
譯者 韓翔中
刊登專欄 臺灣商務印書館
刊登日期 2020-09-1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