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人何時開始戴口罩防病毒?──從日本時代談起

陳力航 2020-02-08

隨著近日武漢肺炎確診人數攀升,不僅各級學校延後開學,口罩也變得奇貨可居,各大店面都出現購買的人潮。與此同時,電視與網路也積極討論與介紹,到底什麼場合要戴口罩?以及在口罩之外,還有什麼防範的措施?然而,傳染病絕非現代才有的產物,而且在過往的時代,可能光是流感、流行腦炎,就可能造成嚴重的疫情。那麼在過去的臺灣又是如何對抗疫情與向民眾宣導呢?

公共衛生觀念的起點:日本時代

之所以從日治時期談起,主要原因在於:日治時期是台灣建立近代醫療公衛的重要時期。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臺灣推行許多政策與建設,雖然有其殖民性,但是卻也大幅提升了臺灣的醫療衛生。

日治時期代表性的報紙《台灣日日新報》上,曾先後出現多篇有關配戴口罩的投書、報導,甚至還有漫畫。以 1941 年 11 月 23 日的一篇報導為例,這篇報導為〈マスクの用ひ方〉(中譯:即如何使用口罩),宣導了口罩的用處。報導主張口罩適用在人山人海、塵埃飛舞之處,若自身有咳嗽症狀時也很適合。不過,以臺灣寒冷的程度,加上臺北等城市裡道路整潔,路上不太有垃圾,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配戴口罩的必要。[1]此報導所依據的理由是基於臺灣的氣候與都市的整潔度。

此外,同年 1 月 21 日,《台灣日日新報》也曾刊出一篇由厚生省豫防局防疫課職員館林宣夫的專文〈マスクと健康 掛けるのは流感だけ〉(中譯:口罩與健康 只在流感時配戴)館林先生認為,口罩的功用在於防止流行性感冒的細菌、防止喉嚨受寒。[2]

然而,就在這篇專文刊出的前一週(1 月 15 日),位在南部的高雄市,一週內出現六例流行腦炎,這使高雄衛生當局非常驚訝,因為流行腦炎在過去一年內只有一例,但現在竟然短短一週內就增加到六例,也因此高雄市的衛生當局提醒市民,出外務必要戴口罩。[3] 流腦是流行性腦膜炎,流腦會透過飛沫途徑傳染,若週遭有流腦的患者,就必須配戴口罩。流腦的疫情不只在高雄,根據《台灣日日新報》更早之前的報導,在 1935 年 3 月 21 日,臺北北署管轄區內,就曾出現四例的流腦患者,其中三名不幸死亡。

為此,北署的衛生課進行許多防疫措施,從 3 月 20 日起,活動寫真館(電影院)、芝居小屋(劇場)的入口處,都會提供紙口罩供入場者使用,目的在防止病毒蔓延。[4] 而在同月稍早,宜蘭郡警察課為防止流腦,亦規定宜蘭座(戲院)的業者,必須發放口罩給所有入場者,在場內必須要強制配戴,如果沒有配戴者,還會被強制離場。[5]

日本時代的各種口罩材質

報導中宣導人民應配戴口罩,那麼當時口罩的材質、價格,又是如何呢?事實上,除了紙製的口罩之外,還有毛織、皮製的口罩。

以《中島商事株式會社商報 冬物 第 214 號》為例,在這本商報裡有幾種的口罩樣式,若從圖來看可知,此時的口罩強調防寒、保溫、衛生,和現在幾乎一樣。[6]

《中島商事株式會社商報 冬物 第 214 號》

其中,毛織品的口罩又分兩種,一種有付耳罩,價格九十錢。一種則是毛織的口罩,毛織口罩分成四個等級,價格也不同,從六十錢到九十五錢都有。毛織品口罩,特別是圖中中間者,其行式幾乎與現代口罩無異。口罩的外袋是紙製的,而紙質則為藥包紙。

《中島商事株式會社商報 冬物 第 214 號》中毛料口罩的內頁

另一方面,皮製的口罩分兩種,一種是人造皮革,最便宜的五十八錢就可購得,最貴一圓二十錢。另一種是總皮製,也就是由真皮製成,最高價的要一圓八十錢。皮製的口罩成菱形狀,與現在流行的口罩有所不同。

《中島商事株式會社商報 冬物 第 214 號》中皮口罩的內頁

出版此商報的中島商事株式會社位在名古屋,它與臺灣的商店有合作關係。這本商報裡的內容包羅萬象,一共有 93 大項,每一大項下面又細分許多小項,每一種商品除了有簡短廣告標語、價格之外,還附有及精美的物品圖。在沒有網路的時代,若將這本商報比喻為紙本版的 PCHOME、露天、樂天,似乎也不為過。

而前述提及的口罩價位,對當時的人而言,到底是貴還是便宜呢? 在此若以日治時期的薪資標準來看,應該多少可以理解口罩的價位與時人的薪資對比。《中島商事株式會社商報 冬物 第 214 號》出版的日期是 1934 年,若同樣以 1934 年宜蘭公學校的訓導為例,按照年資,宜蘭公學校訓導的薪資,每個月大概落在四十到七十圓之間。由此大概可知,口罩的價格與教師薪水之間的對比。[7]

而在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日記中,亦有配戴口罩的紀錄。以在台南佳里執業的吳新榮醫師(1907-1967)的日記為例,1939 年 1 月 13 日早上,吳新榮穿了多層衣物,配戴口罩,跳上人力車去往診。當時的「往診」指的是醫師前往病患家中看診,通常收費較高,有的醫師習慣上午在診所,下午出門往診,但亦有像吳新榮上午往診者。[8] 吳新榮戴口罩的原因,不外乎與防寒、看診預防傳染有關。

延伸閱讀:跟著府城的視覺系文青醫師,來趟日治晚期的台南美食巡禮!

此時此刻的臺灣,由於武漢肺炎的疫情,使得許多人紛紛戴上口罩,而口罩也因市場需求瞬間升高而缺貨,為此政府不得不擬定相關政策,如購置機器增加產能,投入國軍協助生產,到這幾天的口罩購買實名制等等,不外乎就是為了控制、穩定口罩的生產與供給。對照過去日治時期,政府宣傳配戴口罩防疫來抵擋病菌,對照近日臺灣社會的發展,是否有些微妙的異同呢?

延伸閱讀:殖民臺灣後,在臺日人之間盛傳一種「熱帶狂亂」或稱「南洋呆」的疾病?

[1] 〈マスクの用ひ方〉《台灣日日新報》1941年11月23日,四版。

[2] 〈マスクと健康 掛けるのは流感だけ〉《台灣日日新報》1941年1月21日,三版。

[3] 〈外出にはマスク 高雄市內んに流腦発生〉《台灣日日新報》1941年1月15日,四版。

[4] 〈活動芝居入場に 紙マスクを使用 流腦の蔓延傾向に 北署が豫防の一策〉《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21日,七版。

[5] 〈マスクをせぬ者は劇場から退去を命す 宜蘭街の流腦防遏陣〉《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9日,三版。

[6] 中島健一編輯,《中島商事株式會社商報 冬物》第214號,1934年10月,頁20-21。

[7] 台灣總督府編纂,《台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台北:台灣總督府,1934),頁377-378

[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1939-01-13」,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2月6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吳新榮日記/1939-01-13


參考資料

  1. 〈マスクの用ひ方〉《台灣日日新報》1941年11月23日,四版。
  2. 〈マスクと健康 掛けるのは流感だけ〉《台灣日日新報》1941年1月21日,三版。
  3. 〈外出にはマスク 高雄市內んに流腦発生〉《台灣日日新報》1941年1月15日,四版。
  4. 〈活動芝居入場に 紙マスクを使用 流腦の蔓延傾向に 北署が豫防の一策〉,《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21日,七版。
  5. 〈マスクをせぬ者は劇場から退去を命す 宜蘭街の流腦防遏陣〉,《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9日,三版。
  6. 中島健一編輯,《中島商事株式會社商報 冬物》第214號,1934年10月,頁20-21。
  7.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1939-01-13」,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2月6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吳新榮日記/1939-01-13。
  8. 台灣總督府編纂,《台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台北:台灣總督府,1934),頁377-378。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力航
刊登專欄 陳 力航
刊登日期 2020-02-08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