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依然失意,但不再失志──看柳宗元如何揮別憂鬱

廖泊喬 2023-09-14
柳宗元衣冠墓,柳宗元死後由柳州當地百姓所設,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侯公園內(source: 李海斌/CC BY-SA 3.0)

中唐政治時局沒有盛唐安定,詩歌題材卻更寬廣。柳宗元參與了政治革新,卻也為此付出了一輩子的代價,他悶悶不樂、自悔自怨、甚至自我譴責,卻終究無法換得北歸。柳宗元被貶永州的那幾年,他也用各種方法試圖振作起精神,而他的詩文作品,則記錄著他如何透過想法改變,得以轉移他憂愁痛苦的心緒。


一場政治鬥爭,讓柳宗元從巔峰摔落

西元 805 年初,柳宗元 34 歲,他將到達人生最顛峰的時刻!

這年一月,唐順宗李誦即位,由他過去太子時的老師王叔文掌握朝中大權。以王叔文為首,新的政治團隊以「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為目標,將要收回宦官的特權與節度使過大的權力,浩浩蕩蕩地改革人事制度與過往的政治弊端,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躬逢其盛,受到王叔文重用,他作為禮部尚書郎,成為改革團隊的中堅人物。對柳宗元來說,這是重大的責任與巨大的榮耀,他要把握機會一展抱負!

然而,新任團隊迅速進行改革,破壞了原先既得利益者的各項好處,可以想見,改革必會有來自各方的反彈。另外,唐順宗在即位前就已經中風,連說話都不清楚,王叔文主導的改革正當性更被質疑。

果不其然,宦官和節度使們聯合起來反擊。這一年三月,他們先擁立了唐順宗的長子李純為太子。八月,便迫使唐順宗「禪位」成為上皇,名正言順地傳位給太子唐憲宗李純,史稱「永貞內禪」。此時,政治形勢迅速一轉,永貞革新全盤被推翻,這些擁護者也立刻倒臺。王叔文被貶後不久即被賜死,而柳宗元同樣也受到打擊,同年九月,被貶到邵州當刺史。按照規定,被貶的官員要在規定時間內出發並到達被貶之處,柳宗元只得匆匆動身。
 

唐憲宗畫像(Source: wikimedia / 公有領域)


十一月,柳宗元在往邵州的路上,被加貶到更偏遠的永州,工作也從刺史降職為司馬。柳宗元不知道要在這裡待上幾年,他的工作算是編制之外,雖然沒有什麼責任與工作,但不能干預政治,言行也有許多限制。

西元 805 年底,三十四歲的柳宗元到了永州,體驗過去不曾經歷過的艱難困苦!

柳宗元不僅僅是自己一人,他還帶著七十幾歲的母親、幼年的女兒,與兩位親族兄弟,一家人千里迢迢從長安跋涉到永州。他第一個面臨的難題,便是無處可居住。因為是被貶而來,沒有安置的官舍,最後,柳宗元一家子只能先暫時棲身在寺院中。

好不容易住房有著落,但卻有更大的苦痛正等著柳宗元。來到永州不到半年,柳宗元的母親不幸過世,他自責母親跟著自己落難到了永州,沒能好好侍奉母親已讓他深感哀痛,身為戴罪之身而不能送母親靈柩回去安葬,更讓他覺得自己不孝。再過幾年,女兒因病夭折。人世間再沒有直系血親,柳宗元可說是孤身寡人了。

工作被貶謫,家人皆過世,一個人在異鄉,要熟悉新環境,要對抗水土不服,對柳宗元來說,最難的就是要如何讓自己不繼續愁苦下去。他曾寫過〈溪居〉一詩,句句都讓人覺得是反話。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卻說成是因為長久被官職所縛,不得自由才離開京城。他明明痛苦異常,卻自述來到南方實是幸運。字裡行間中,雖然寫的是生活愜意,但深讀下來,卻像是強顏歡笑、故作閒適,似乎強自壓抑下了憂愁與不滿。
 

思考造成執著,執著引爆憂鬱

柳宗元到了永州後,時時反省自己在永貞革新那半年的所作所為,以望獲得原諒。但另一方面,他的反省也使自己陷入了自悔自怨、自我譴責的思緒中。不僅母親過世讓柳宗元感到深深痛苦,他也哀悼同樣被貶而不幸死去的好友凌準。「廢逐人所棄,遂為鬼神欺」,柳宗元悲痛地想著,凌準與自己一樣,被貶後就被眾人所遺棄,而且連鬼神都會來欺負他們,凌準就是因此死亡的!如此痛苦的柳宗元對比了自己的生與凌準的死:

 

恬死百憂盡,苟生萬慮滋。—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


柳宗元替凌準釋懷地想,若像是他一樣安然死去,那麼人生的一切憂慮也都將消逝;反觀,若像自己一樣苟且活着,便會紛紛滋生各式各樣的煩惱。柳宗元心中充滿憂愁苦悶,生理上則是百病纏身。他歸咎其因,源頭直指自己被「貶謫」這「事件」。

因為被貶,導致自己憂思成疾。此時,柳宗元單純地認定,只要回去京城長安,自己的身心狀況就會一切恢復如常。為此,他寄信給很多長官友人,希望他們能替自己說說話,讓自己有機會可以回到長安。

在這些信中,柳宗元將自己的諸多現狀,都直接歸因為貶謫。他執著地想著:「就是因為自己被貶謫,現在才會這麼難過痛苦。」他將「事件」與其後的「情緒」以及「身心變化」直接連結在一起,略過了中間一些緣由與思考脈絡。他是怎麼去解讀整個事件?事件本身又讓他怎麼連結到情緒?這些都需要花些時間來探究。
 

科舉圖。唐帝國以科舉選才任官,柳宗元之所以能當官,是因為他先後通過進士科和博學鴻辭科的考試。(Source: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公共領域)

柳宗元在信中反覆提到了自己內心長期感到憂心害怕,精神也越來越不濟。自從被貶後,柳宗元還發現自己的記憶力不如以往,每每讀過書之後又隨即忘記。想要好好提筆寫出事情的原委,但是心思耗竭、無法集中精神,常常寫了後面忘了前面,最終都無法寫出完整段落。

到了永州後,柳宗元的身體多病也多災,腹內脹氣積結不散,不用吃東西就覺得飽,身體也跟著越來越瘦。本來以為在永州住的時間長了,應該也習慣了這裡的炎熱與瘴氣,不管是視力模糊、雙腳腫脹,自己都已習以為常。然而,寒氣一來,身體依舊難以抵抗,在這樣的忽冷忽熱中,他的健康每況愈下。雖然柳宗元似乎也瞭解這些疾病「非獨瘴癘為也」,並不僅僅是因為永州這裡的陰濕毒氣所造成,但他還是用盡方式寫信給長安友人,期盼有一天自己能北歸。

顯然,柳宗元將自己情緒與身體的變化都連結到被貶一事上。面對自己悶悶不樂的憂愁情緒,他試圖用不同於以往的「行為」來面對。柳宗元曾經試圖勉強自己出遊以排除心中的鬱悶,卻發現結果不如預期:
 

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出。

柳宗元跟好友李建提到:「有嘗試出去活動走走了!」然而,在永州爬山過河之時,柳宗元卻感到驚懼害怕,時時擔心各樣毒蟲之攻擊。就算有時遇到了賞心美景,也只會露出短暫的笑容,無法真正發自內心感到喜悅滿足。柳宗元推究其中原因後打了個比方,他說:「就像是監獄裡的囚犯遇到了晴朗好天氣,心情也只有那麼一瞬間感到開心。」

貶謫後,柳宗元就無法開心了嗎?其實,若是柳宗元能多留意引發自己情緒的這些「想法」,辨認出是否有一些想法是不符合實情,根據事實加以調整後,便更有可能可以轉換想法,隨之轉換負面的情緒。
 

換個想法,重新審視,就能揮別一切憂慮

在永州時,柳宗元腦中都在想著些什麼呢?他想著,現在被貶謫,是因為自己年少輕狂,沒有看清楚政治形勢,因此才會參與永貞革新,就是自己做事未經思考,才鑄成大錯。柳宗元會想,自己被貶謫後,生活被侷限在遙遠之地,加之疾病纏身,隨時可能死去,更連累了一家老小跟自己受苦。他想問,自己是不是一無是處,什麼用處也沒有?他想到亡妻已逝,唯一的幼女也死去,永州內又沒有人敢把女兒嫁給自己,柳氏一族到自己無後,這不是愧對祖先嗎?

當這些想法反覆出現,便加深了他的憂愁情緒,而情緒又更加強了這些負面想法。但,或許從想法開始轉變,就可以進一步改變愁苦的情緒!

元和四年(西元 809 年)秋天,柳宗元知道不能再這樣憂愁下去,得振作起精神來,於是,他開始有了不同於以往的想法。柳宗元在來到永州的第四年,振作起精神出門郊遊,除此之外,他也寫下了有名的〈永州八記〉,透過其中文字,他告訴大家,他的想法轉變了。

第一篇是〈始得西山宴遊記〉,相當程度地寫出柳宗元的思考轉換。一開始是「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柳宗元提到,自從來到永州,自己就常常感覺到恐懼不安。只有在空閒時,才會漫無目的地遊玩。某日,當柳宗元費了一番工夫登上西山山頂,放眼一瞧,一個與過往不同的想法冒了出來,他寫道: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明白,登上山頂,才能知道自己所立的西山特別突出,這和小土丘們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柳宗元同時想對自己說的是,自己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眾不同,這是因為自己無法同流合汙啊!柳宗元從自責到自信,重新思考了被貶謫的其他可能原因。
 

柳宗元在山間。(聯經出版提供)


從西山遊玩回來,柳宗元的想法改變了,心情似乎也好了些。再過幾天,柳宗元又出遊去了,這次他走得更遠,發現了一個瀑布下的深湖──鈷鉧潭。樂在其中的他寫下:「看這鈷鉧潭美景,讓自己忘卻了過去的長安生活!」

鈷鉧潭再往西有個小丘,小丘再往西邊又有一個小石潭。到了此時,柳宗元已把過往的自責自悔與擔憂受怕放在一旁,發自內心地去欣賞潭水中的魚。陽光透水照下,魚影遍布在石頭上,一下不動,一下又消逝,魚兒來去快速,好像在和自己嬉戲遊玩。看到這裡,柳宗元變得更安然自得了。

柳宗元嘗試用遊山玩水來平復身心、希求解脫。在這之中,轉換思考是重要的關鍵。想法轉變之後,情緒才能跟著變化。柳宗元認清當下的現實環境就是如此,要回長安的機會相當渺茫,而既然無法改變大環境,與其讓自己繼續痛苦,不如改變想法,讓自己情緒能恢復穩定。
 

《柳河東集》書影,本書為柳宗元生平作品集。(source:公共領域


柳宗元的想法調整轉變後,聽聞當時官僚的所作所為,想了很多,也有許多話想說。他發現一種文體既能表白心聲,又不容易被別人發現,而且就算被發現也不要緊,反正他假託所描述的主角絕對不是「人」,無法對號入座。他所用的文體便是「寓言」。

柳宗元的寓言相當有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合稱為〈三戒〉的〈臨江之麋〉、〈黔之驢〉與〈永某氏之鼠〉。其中〈永某氏之鼠〉描寫了一群老鼠,因為主人迷信不敢殺死牠們,牠們便在房中肆意破壞,「飽食而無禍」,每天吃得飽飽的,無災無禍。沒料到,房子換了主人,老鼠終於被澈底消滅。柳宗元想要比喻的是─小人得志,雖然能狐假虎威、恃寵而驕,卻不可能長久,總有一天終會被消滅。

另外,柳宗元還寫了〈蝜蝂傳〉。蝜蝂是一種擅長背東西的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力氣也不停止,最終自不量力,從高處墜地而死。柳宗元是在暗指某些過於貪婪的官員,他們就與蝜蝂小蟲一樣,最後必會自取滅亡。

透過書寫這些小生物,柳宗元把原本的自憐自艾之情,轉變為委婉巧妙的對外批判。故事有趣動人,形象細緻逼真,更能拐著彎含蓄地罵人。柳宗元順利抒發了不滿的情緒,也順勢轉移了憂愁心緒。

柳宗元透過改變想法而得以轉移愁苦悔恨。就算一樣要面對貶謫環境與不變的壓力,柳宗元卻透過他的山水遊記與寓言,讓情緒得以平復,心境也從此不同。以下,我們再來欣賞柳宗元這首最著名的〈江雪〉詩作。相傳同樣是在他在永州時所做,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他一路上巨大的心境變化。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會在失意鬱悶出遊時寫下遊記,也會用寓言方式寄託內心憤恨的不滿。但在這首詩中,我們卻看到了一位把負面情緒與想法都暫放一旁的柳宗元,雖是孤單一人卻不感寂寞、政治失意卻不失志的柳宗元。放下一切執著的他,就算在鋪天蓋地的大雪與凜冽逼人的寒氣之中,仍一個人專心地在船上垂釣著呢。

參考資料
  1. 張瓊文,《柳宗元永州與柳州詩文研究》,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2. 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本文摘自廖泊喬著,古人解憂療鬱帖(聯經出版),圖片部分為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新增,標題與段落並經調整。
古人解憂療鬱帖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古今中外不論王族顯貴、騷人墨客乃至黎民百姓,
皆為種種事理人情愁更愁。
憂鬱也伴隨著那彎月亮,始終縈繞在古人與今日的我們身邊。
請跟著精神科醫師廖泊喬一起
解讀憂鬱、療癒自我!


結合「古典韻文」與「精神醫學」,廖泊喬從文學史料中的隻言片語,觀察諸多古人在愁、悶、煩、苦、沉鬱等情緒低落時的不同樣態,同時透過現代精神醫學的觀點,來分析他們處於憂鬱的何種狀態、憂鬱形成的可能原因。

《古人解憂療鬱帖》自別愁起,介紹何為憂鬱情緒;並隨著病程進入解憂階段,說明當憂鬱情緒爆發時,不同性別、年齡與生活習慣可能產生的身心變化;最終透過療鬱,告訴讀者當自己或身邊的人陷入憂鬱情緒時,該如何療癒憂鬱與創傷。

為古人解憂之餘,亦跟隨社會脈動,討論今人焦慮與壓力對於身心的影響、經前不適與產程憂鬱、自傷與自殺等主題。允為一副橫貫古今、融合文學典雅和科學務實的解憂療鬱帖!
文章資訊
作者 廖泊喬
作者 廖泊喬
出版社 聯經出版
刊登日期 2023-09-14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支持《故事》 喚醒人文知識的力量
支持專注「歷史」的新媒體,一起找回人文知識的價值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