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已知用「鐵」──金屬器帶來的改變

一提到「幾千年前」,大家腦海中會浮現什麼畫面呢?摩登原始人穿著皮草、騎著山豬趴趴造?還是人山人海的兵馬俑?


這兩者之間,一位是與自然共生的少年人,另一位則是集權帝國的精兵,前者以石製的長矛追捕晚餐,後者舉起剛鍛造好的長戟衝鋒陷陣。手上握著的武器材料,一是石、一是青銅,乍看之下,只是材質的不同,實際上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


也許一下子難以想像工具材質的轉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程度,也不明白為什麼考古學家常將史前時代分成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那麼,就讓我們以臺灣的鐵器時代為背景,從「鐵器大時代」來認識史前臺灣的工藝發展和社會面貌吧!


鐵器來囉!

約距今 2,000 多年前,鐵器的製作技術出現在臺灣各地,西部廣袤的平原、淡水河岸、東部蔚藍的海岸以及山林深處等等,陸續傳出了磨刀霍霍的聲音。


如果想一探究竟,要小心接近聚落的時候,可能會有一支鐵箭頭咻地飛過耳際,請保持冷靜,他們一旦發現你只是友善的客人,會以豐盛的佳餚款待,譬如一隻鮮嫩肥美的魚,嘴邊還含著剛上當的魚鉤,男主人會解下腰間的小鐵刀,在砥石上磨磨,然後切一大塊香氣逼人的烤鹿肉給你。


酒酣耳熱之際,也許眼前這位大叔會拿出他的工具來跟你分享,在鐵器還未到來的那些日子,工具大多是石器,石錛、石斧、石刀都磨得發亮,但是當鐵器出現的時候,他精心打磨的石器都比不上那金屬光澤,鐵器可以製作出比石器更加銳利而耐用的刃部,不過他仍持續使用著大部分的無刃石器,像是砥石、石錘、石杵等等。


這是鐵器時代的工具組合,主要以鐵作為有刃工具的材料,並輔以無刃的石器工具。而根據工具材料的轉變,此時期有了不同的名稱:鐵器時代、金屬器時代或金石並用時代。


五間厝遺址蔦松文化的鐵製工具。(圖片來源:《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頁280。)

鐵器帶來的改變

由於鐵器讓工作能更加有效率地完成,無論砍樹、翻土、除草、狩獵,比起使用石器,人們可以在相同時間內得到更多收穫,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都不是問題呢!


因此有更多時間進行其他活動,例如製陶、紡織、製作工藝品及裝飾品、找隔壁老王閒話家常或交易物品等等。鐵器也讓工藝技術的發展愈發精彩,從考古遺址的數量與規模來看,鐵器時代的聚落更多、更大,並發展出更複雜多元的文化內涵。工具材質的轉變有時能夠牽動起整個社會的變化,就像印刷術、工業革命一樣,深深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臺南的鐵器時代:蔦松文化

約距今 1,800 至 500 年間,臺灣西南部平原與近山地區陸續進入鐵器時代,統稱為蔦松文化。這時期的聚落規模與人口不斷增長,聰明的蔦松文化人開始大量使用鐵器與玻璃器,諸如各式武器或狩獵工具:鐵刀、鐵鏃、鐵鉤,也因為鐵器使用起來銳利堅硬,有了新歡,舊愛石器的應用也就逐漸減少。


除此之外,蔦松文化人當時最流行的陶器款式,又從大湖文化人的灰黑陶變回了紅陶,外觀上通常走簡潔風不加紋飾,並且在這些陶容器中展現出了生活小智慧,發展出傳說中的「四繫罐」,也是在「陶紐」與「圈足」部位各穿 4 個孔,方便繩子穿過綁繫,出門在外,隨手一背,方便好拿!


西寮遺址出土的蔦松文化瑪瑙、玻璃珠。(圖片來源: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網頁)

蔦松文化四繫罐。(圖片來源:故事團隊臺南考古中心隆田展示室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鐵器時代是臺灣史前時代的最晚階段,在一些歷史文獻上甚至可以窺見這個時代的尾聲,例如陳第的〈東番記〉對平埔族有細膩的描繪,其年代接近鐵器時代的晚期,因此鐵器時代的文化常被視為臺灣原住民的祖型文化。而蔦松文化分布範圍與早期居住在嘉南平原的西拉雅族與洪雅族有大面積的重疊,在文化特徵上也有相似之處,因此兩者應該有文化上的承續關係。


缺席的青銅器時代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疑問:那青銅器咧?


世界上著名的文明發展大多是石器 → 青銅器 → 鐵器的進程,例如羅馬帝國與中國的工藝發展即是如此,與之相比,臺灣晚了大概快 1,000 年才從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也沒有青銅器時代,有人認為是水域阻隔了煉鐵技術的傳播,也有人認為青銅器是權力象徵,而臺灣沒有發展出帝國式的社會結構。


人類的文化發展,與掌控物質元素、工具材料、工藝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煉鐵技術的傳入影響了社會變遷,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鐵器時代的來臨,也代表著臺灣與外界的交流,而區域間的互動網絡也逐漸成形。

 

本篇圖文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故事共同製作。希望說更多深藏在臺灣土地裡的故事。
文章資訊
作者 李抒敏
刊登日期 2019-02-2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考古遺址入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