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山松之助:臺灣總督府及三大州廳等重要建築的設計者
談到臺灣的日治時代建築師中最具有代表性者,非森山松之助莫屬。許多重要代表建築,都是出自森山松之助的設計。除了臺灣總督府、三大州廳以外,鐵道部、臺北水道唧筒室、臺南法院等這些代表臺灣日治時代的公共官廳建築,許許多多都是來自於森山松之助的設計之手。而他的生平為人,也猶如他的建築作品一般,精采而充滿戲劇化。
1869(明治 2)年,森山松之助出生於大阪望族之家。父親森山茂具有外交官及貴族院議員的身分,母親靜子為大阪望族渡邊家之女,但是父母在他年幼時已經離異,自小和雙親之間感情疏離,加上罹患血咳之病,求學過程並非順利。高中數度休學退學,就讀軍校的體檢也不合格。才華洋溢,風流倜儻,脾氣高傲且喜歡高級品,深具貴公子脾氣,流連忘返在貸座敷(酒樓)與藝妓之間。生涯來往的友人,許多都是貴族上流社會人士,如久邇宮邦親王,是中學學習院時代的後輩,而在東京帝國大學的前後屆,有日本建築史名家武田五一,以及一同來臺任職於營繕課的中榮徹郎。
全臺第一座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
森山松之助來臺原因也非常戲劇性,1897(明治 30)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並沒有在正職建築師事務所工作,而是長期在第一銀行建築事務所擔任囑託兼職,並且在東京齒科醫學校及東京高等學校擔任講師。受到原來是辰野金吾的合夥人岡田時太郎的庇蔭,他在岡田時太郎的事務所工作,並認識到號稱「日本第一牙醫」的血脇守之助。森山松之助設計了東京齒科醫學院以及血脇邸及診療所,受到血脇守之助的賞識,並引起當時臺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注目。同為醫界人士,血脇守之助及後藤新平,以前就有認識,再加上其師辰野金吾的大力保證推薦。當時的臺灣還是一個未開發地,對於森山松之助來說,正是一個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於是,他決心來臺灣。
1906(明治 39)年,森山松之助正式來臺擔任囑託,設計臺北市電話交換局,是全臺灣也是全日本帝國當時第一座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1910(明治 43)年升任技師,並接任總督府新廳舍的新建工程,開啟日治時代臺灣建築工程的高峰,也留下了許多傳世作品。他曾經有升任課長的機會,但是由於不想做行政工作,而又把課長的工作推給了近藤十郎。
1915(大正 4)年,曾經因為身體不適而辭退官位返日,但是半年後又受到總督府的召回續任技師。生平患有結咳之症的森山松之助,加上家庭背景優渥,也造成他對於工作的態度較為隨性,但由於他本身的設計能力以及對於建築材料、構造等的掌握能力精準,受到總督府的重任。直到 1921(大正 10)年終於獲得總督府退休同意,回日本經營建築事務所。
返回日本後的臺灣味建築
森山松之助回到日本以後,和臺灣相關的建築有:高砂寮(1922)、新宿御苑中的臺灣閣(1927),其中臺灣閣為慶祝昭和天皇成婚所建造的涼亭,以鋼筋混凝土為材料,屋頂翹著燕尾,具南國風光,在新宿御苑中成為一景。
森山松之助在職的 1910 年代,經過前期的災害以及政局不安定等因素,終於來到總督府大興土木、進行基礎建設的時代。森山松之助處在這樣的年代,大膽地運用新材料以及新構造,並將西洋建築語彙運用自如,不僅反映了日本帝國興盛,時勢造英雄的情勢,也使他的作品成為臺灣日治時代的建築代表作。
東京勸業博覽會臺灣館(1907)、臺北水道唧筒室(1909)、土木部(1909)、臺南郵便局(1910)、臺北市電話交換局(1910)、總督官邸(1912)、基隆郵便局(1912)、臺中州廳(1913)、專賣局(1913)、臺北州廳(1915)、臺南州廳(1916)、臺灣總督府(1919)、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鐵道部(1920)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總督府鐵道部廳舍)
在捷運北門站,鐵道部的建築很難不引起注意。入口面向街角,下盤以紅磚為底座,上半部的木柱構造外露於白牆,稱為「半木構造」,屬於英國鄉村住宅風格。森山松之助在公共建築中採用這樣的風格,非常別緻,並和另外一個作品北投溫泉博物館相呼應。不過,位在市區的鐵道部,設計上仍然表現了複雜的巧思。入口正立面為三角形的切妻破風面,與兩側高塔相呼應。屋頂使用天然石板瓦,以及左右兩側三對的短柱柱式,做為掌管全國鐵道單位的廳舍,這樣的設計毫不馬虎。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成立於1899(明治 32)年 11 月 8 日,原本直屬於總督府,到了 1924(大正 13)年改隸屬於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一開始在清代的機器局進行辦公,直到 1908(明治 41)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鐵道工場不敷使用而大幅擴張,才由森山松之助設計興建新的廳舍。整棟建築於 1918(大正 7)年先設計開工右翼,第二期左翼為 1919(大正 8)年開工,1920(大正 9)年完工,因此左右翼的收尾方式並不相同。鐵道部分批建造,後棟有食堂、電源室、戰時指揮中心、八角樓等,反映當時建造的時代背景。
除了外觀,開幕就受到歡迎的火車模型、實物大的火車相關展品以外,做為古蹟保存技術重要保存的博物館,在修復這棟建築物的過程中,修護團隊靜靜地、輕輕地呵護每一個細節,甚至找來日本技術顧問指導。內部一樓的廣間及二樓會議室、樓梯間、部長辦公室的灰泥裝飾及天花板中心飾,繁複而華麗,宛如置身皇宮。在修復完成以後,這些過程也成為展示的一部分,極具教育意義。
司法博物館(臺南法院)
「法院」亦為近現代社會設置的象徵。在 1896(明治 29)年,臺灣總督府公布《總督府法院條例》,臺灣的司法制度變成地方法院、覆審法院、高等法院的三級三審制,試圖扭轉人民從「衙門告府爺」變成「到法院相告」的近代法治觀念。同年,在在臺北文武町內建築了第一代的高等法院及覆審法院廳舍,來取代原本暫時使用撫台街城隍廟的法院空間,在空間意涵上也別具意義。在臺南,則拆除了清代的萬壽宮、臺灣縣縣學文廟,建造了第一代法院。在 1912(大正元)年改建臺南法院,為第二代廳舍,位置遷到清朝的舊馬兵營,之前連橫曾經居住於此,日治後徵收為法院用地。戰後由臺南地方法院繼續沿用,直到 2001 年於安平的新廳舍落成後遷出,現在再利用為司法博物館。
正面外觀意象
受到基地方向影響,大門玄關面朝北方,有東西兩個入口。東邊的是法官等主要法庭人員的主入口,以希臘山牆為頂,8 根柱子立在台階之上,其中最兩側是三根一組的柱子,最邊角的是角柱,兩外兩根圓柱包圍。中央兩根為獨立柱,為圓柱,單獨立於基座之上。
柱頭為華麗的愛奧尼克式,森山松之助加上加穗鬚狀的裝飾,圓柱的柱身皆有溝槽,約到距離頂部的三分之一,使得嚴肅的法院柔和起來。又在基座用吉布斯環,四塊扁石堆疊,又整個門面產生嚴肅的感覺。吉布斯環為一種轉角石的意象,加強並突顯開口部的存在,並強調其立體感。相較於繁複的東側出口,西側做為一般人民的出入口,使用風格比較簡素的托斯坎柱式。
此一建築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通常西洋歷史主義的建築特性為平衡對稱,尤其是巨大的穹頂是視覺焦點,通常使用穹頂的建築,放在建築主體中央。求得整體穩重和平衡的構圖,這樣的設計手法在森山松之助的臺北州廳明顯可以看出。可惜這樣的不對稱設計現在已經消失,原本東側是穹頂,西側入口有一座高塔,但是 1969 年因牆壁龜裂而直接將高塔拆除,後來修復時因資料不足而沒有復原,以藝術家公共藝術創作來代表意象 ,將時光碎片倒影鏡射的方式呈現,也成為博物館當中的一個特色。
裝飾複雜的大廳
從主要入口進去,大廣間(大廳)是設計裝飾最繁複的地方。大廳的最頂上是穹頂,鏤空的圓頂令人聯想到藻井。中心部分為十二根複合柱式,每三根為一組立在一個基座上,上段為凹槽,下段最顯眼的地方是勳章飾,周圍以玫瑰花的漆喰灰泥來做為裝飾,宛如宮廷般的華美。
除了大格局大範圍的裝飾以外,森山松之助在細部也大量使用了西洋歷史樣式的語彙。穹頂四角處稱為弧三角,中間有雕刻漆喰灰泥來裝飾。而四個方向的門楣上,也有半月形的雕刻漆喰。其中往東側的漆喰灰泥特別繁複,為禮堂空間,日治時代有供奉著安置天皇御真影的奉安室,對當時的日本人而言是神聖空間。
以建築式樣區分功能及階級
臺南法院有兩個入口,形成了兩個動線。法官從東側入口穿過玄關、大廣間進入,往西有一個連續通道,兩側有相關辦公空間,形成中央走廊,穿過去可以直接進到法庭區(綠色箭頭)。西側為一般民眾出入口,雖然沒有東側般的裝飾,但是一進去有走廊,櫃檯用鑄鐵欄杆裝飾,是以前的行政區及辦公辦事情的地方(粉紅色箭頭)。分開的動線,可以使法官與民眾不會從同一個出入口進出,不僅提高法官的威信,同時,也使得可以確保維護法官的安全。當時是傳統時代的衙門轉移到法院的時期,因此司法相關建築的設計無不用盡巧思。在室內空間中,每一個法庭都具備了法官席、當事人席、旁聽席,代表了近代司法空間已經建立。
在日治時期竣工當時,臺南法院為三個法庭,後來增建為六個法庭。其中第三法庭曾經審判過噍吧年事件,為竣工後三年的案子,總共有 1957 人被起訴,連同主謀余清芳判死刑 866 人,也因為所判刑罰過重而引起爭議。臺南法院不只是建築繁複而特殊,也是重要歷史場景。
各個法庭之間以廊道連接,並設置中庭,有防暑及通風的適應氣候的作用。在櫃檯,也使用通風口,以鑄鐵為裝飾,除了建築裝飾以外,設計者森山松之助在構造及實際的使用都用盡巧思,也展現了他的設計能力。
其次,以建築主題旅行的概念,遍覽建築大師的代表作,以精華鑑賞的方式巡禮,猶如這些日本建築師們親自導引讀者,一路從建築語彙細節到工法造型,看見臺灣百年經典建築與文化資產。
與日本時代最傑出的建築師們:近藤十郎、松崎萬長、森山松之助、井手薰、栗山俊一、梅澤捨次郎、宇敷赳夫、白倉好夫、八板志賀助、尾辻國吉等人,一起漫步老時代,欣賞臺灣經典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