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臺灣史、在地故事為主題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無論在劇情、表演、美術設計等方面都更加精良,而受到觀眾的歡迎。從 1980 年代臺灣新電影浪潮,改編「鄉土文學」小說開始,取材自臺灣史、社會議題、在地生活的影視作品數量增加,從鄉土小說到電玩,影視創作選擇改編的項目有了很大的變化,也說出了相當不同的臺灣故事。本期的「圖解歷史」試著透過這些電影、電視劇,觀察本土主題影視作品的樣貌。
1980:走向國際的鄉土題材新電影
隨著臺灣經濟發展,影視文藝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臺灣新電影浪潮起用新導演執導改編自鄉土文學作品的電影,儘管票房收益不佳卻廣受國際影評肯定,也為臺灣電影帶來了藝術新風貌。
1987年解嚴後,電檢制度對於意識形態的審查大為鬆綁,電影創作者也在作品中回顧戒嚴時期的歷史傷痕,促使許多白色恐怖、日治時期為主題的作品出現。解嚴後社會箝制的力道逐漸鬆動,人們對於生活周遭的事物感到興趣,加上小型攝影器材的普及,以及政府補助和教育推廣,紀錄片領域也開始蓬勃發展。
1980 年代經典影劇作品列表
年度 |
片名 |
1980 |
源 |
1980 |
大湖英烈 |
1980 |
原鄉人 |
1980 |
兒子的大玩偶 |
1984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
1984 |
油麻菜籽 |
1985 |
嫁妝一牛車 |
1985 |
超級市民 |
1986 |
唐山過臺灣 |
1987 |
稻草人 |
1987 |
桂花巷 |
1989 |
悲情城市 |
1989 |
香蕉天堂 |
影劇內容簡介
源( 1980 )
改編自張毅同名小說,描寫苗栗吳琳芳(劇中為吳霖芳)家族於嘉慶年間從廣東來臺拓墾、開鑿石油的故事。
原鄉人( 1980 )
改編自鍾理和的同名小說及其本人的經歷,鍾理和因為與同姓的鍾平妹相愛,不被當時的禮俗所接受,於是決定私奔離開美濃,踏上人生未知的旅途。戰後他們回到臺灣,鍾理和儘管健康不佳仍持續創作,直至1960年病逝。
兒子的大玩偶( 1983 )
改編自黃春明三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和《蘋果的滋味》的短片合集電影,分別由侯孝賢、萬仁、曾壯祥執導。從幾個卑微小人物所面臨的掙扎與挑戰,看到早期臺灣民眾艱難的生活環境,以及圍繞在工作和生活的無奈。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1980 )
改編自白先勇同名小說,描述臺北市「夜巴黎舞廳」的領班舞女,在她舞女生涯的最後一天,回憶起過去20年來從上海來到臺北所經歷的往事。
油麻菜籽( 1984 )
改編自廖輝英小說《油麻菜籽》,以一對母女的命運為主軸,描述臺灣女性的傳統婦道觀念,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好比油麻菜籽,只能隨遇而安,任人擺佈的宿命。
嫁妝一牛車( 1985 )
超級市民( 1985 )
來自南部的青年李士祥到臺北尋找失散的妹妹,結識了妹妹從前的鄰居和一名退伍軍人,他們在尋人的過程中見識到賭博、賣淫、仇殺、吸毒、偷盜等社會現象。
桂花巷( 1987 )
改編自蕭麗紅同名長篇小說,描述清末南臺灣北門嶼,一位斷掌女子試圖反抗命運,卻仍歷經波折的一生。電影的情節流暢、人物情感細膩,搭配調性哀愁的同名主題曲,讓人一同感受到女主角複雜的人生滋味。
悲情城市( 1989 )
反映臺灣歷史爭議「二二八事件」的電影。故事劇情描寫國民政府光復臺灣初期的情形,從一個家庭的故事反映出時代變遷及政權輪替過程中,所造成不可抹滅的衝突,探討臺灣人的處境及身份認同的問題。
香蕉天堂( 1989 )
描述國共內戰尾聲士官兵撤退到臺灣的處境,探討省籍認同的身份與問題,並表達對白色恐怖的批判與自省。
1990:好萊塢、有線電視與戲劇的戰國時代
接續80年代國片對本土題材挖掘,仍有多部臺灣主題電影上映,但受到好萊塢電影、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臺灣電影產業逐漸萎縮,直到2001年票房市佔率僅0.2%。為了刺激產業製作優良影片,提高國片產量,電影輔導金制度上線,歷經多次變革,至今仍是臺灣電影的重要資金來源。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有一批新導演逐漸展露頭角。
90年代有線電視開放後,許多電子媒體應運而生,民眾有了更多元的節目。電視連續劇逐漸打破單一語言的慣例,而是在黃金檔戲劇中運用多元語言,並加入臺灣族群複雜、情勢多變的背景。
1990 年代經典影劇作品列表
年度 |
片名 |
1990 |
異域 |
1990 |
愛 |
1991 |
草地狀元 |
1992 |
無言的山丘 |
1993 |
戲夢人生 |
1993 |
異域 2:孤軍 |
1994 |
多桑 |
1994 |
臺灣水滸傳 |
1994 |
超級大國民 |
1995 |
好男好女 |
1996 |
臺灣演義 |
1996 |
鹽田兒女 |
1998 |
曾經 |
1999 |
超級公民 |
1999 |
天馬茶房 |
1999 |
臺灣廖添丁 |
1999 |
親戚不計較 |
影劇內容簡介
異域( 1990 )
改編自柏楊小說《異域》,描述第二次國共內戰後,部分軍隊奉國民政府命令向南撤退至泰緬邊境,無法返回家鄉,加上政治情勢變化,成為「身陷於異鄉地域,卻孤立無援的軍隊」。
愛( 1990 )
描寫1950年代「牛埔鎮」上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因語言、生活習慣等隔閡而產生猜忌與衝突,最後眾人化解仇恨和睦相處的故事。是第一部混用華語與臺語的黃金時段連續劇。
無言的山丘( 1992 )
描寫日治時期日本人對金瓜石礦工的壓迫與威逼,藉由底層勞工的辛酸,隱喻當時臺灣人的生活與處境。
異域 2:孤軍( 1993 )
延續第一集,「泰北孤軍」在異國濕熱的環境下,自行開闢村落生活,卻又無所依歸的故事。
好男好女( 1995 )
改編自藍博洲原作小說《幌馬車之歌》,以戲中戲的形式,將白色恐怖受難者鍾浩東與其妻蔣碧玉的故事,與女主角的人生交錯繚繞。
天馬茶房( 1999 )
講述了日治末期至中華民國接管的混沌時局,在大稻埕咖啡店天馬茶房所發生的愛情故事。
親戚不計較( 1999 )
改編自廖風德小說《隔壁親家》,描述兩戶住在隔壁的人家從交好到感情失和,以及兩家兒女間愛恨交織的故事。本劇共播出7年,從原著劇情外,在衍生為長篇故事後,劇情中也出現政令宣導、推廣農產品的公益橋段,甚至和同臺其他節目產生連動。
2000:海角重新出發,挖掘國片新面貌
2000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政府經費對於臺灣本土題材的挹注,不僅使得各藝文領域的「鄉土」創作增加,觀眾對臺灣歷史的關注與接受程度也逐漸提高。90年代日漸低迷的臺灣商業電影也開始復甦,新秀導演開始以通俗語法描繪在地故事,再次吸引觀眾目光。2008年電影《海角七號》打破國片票房紀錄,從網路、社群逐步發酵帶來的觀影人潮,顯示出觀眾對臺灣題材的興趣。
以臺灣史為題材的戲劇嘗試突破傳統觀點,從不同面向呈現出島史的複雜性。多部改編自長篇小說作品的電視劇,則是透過個人或族群的故事,表現臺灣社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與發展,為臺灣歷史帶來更多元的面貌。
2000 年代經典影劇作品列表
年度 |
片名 |
2000 |
誰在橋上寫字 |
2001 |
流氓教授 |
2001 |
望鄉 |
2001 |
江山樓 |
2002 |
寒夜 |
2002 |
後山日先照 |
2002 |
負君千行淚 |
2003 |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 |
2003 |
家 |
2003 |
寒夜續曲 |
2003 |
孽子 |
2005 |
孤戀花 |
2005 |
浪淘沙 |
2005 |
再見・忠貞二村 |
2006 |
插天山之歌 |
2007 |
亂世豪門 |
2007 |
魯冰花 |
2008 |
海角七號 |
2008 |
一八九五 |
2008 |
光陰的故事 |
2009 |
淚王子 |
2010 |
艋舺 |
影劇內容簡介
寒夜( 2002 )
改編自李喬小說「寒夜三部曲」之同名首部曲,描述清代客家先民開山拓土的故事。是臺灣電視史第一部客家語八點檔連續劇。
後山日先照( 2002 )
改編自吳豐秋同名小說,以一位平凡女子的人生為主軸,歷經二戰、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看見圍繞在她身邊、不同族群的人所共同經歷的歲月。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 2003 )
改編自鄧相揚同名小說,該劇主要以霧社事件倖存者高彩雲(賽德克語原名「娥賓·塔達歐」)的角度來回憶闡述霧社事件的始末。
孤戀花( 2005 )
改編自白先勇同名短篇小說,描述1949前後一名音樂家與三個歡場女子之間,充滿鄉愁、孤獨的故事。
浪淘沙( 2005 )
改編自東方白同名小說,講述臺灣首位女醫師丘雅信的一生,從日治時期到戰後遠走加拿大,並她的故事映襯了臺灣社會從日治到戰後的歷史與變遷。
插天山之歌( 2006 )
改編自鍾肇政同名小說,描寫二戰末期,日本加強內部彈壓,對臺灣進行嚴密思想管制之際,知識份子所受的壓迫和抵抗。
海角七號( 2008 )
1945 年臺灣日本統治終結,一位日籍教師在開往日本的遣返船上,寫下7封給臺籍愛人寄不出去的情書。60 多年後,一個失意青年回到故鄉恆春,在經歷一連串事件後,終於將信件送達。
一八九五( 2008 )
改編自李喬劇本《情歸大地》,描述 1895 年乙未戰爭中客家青年姜紹祖、徐驤、吳湯興等人組織抗日所發生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 2008 )
講述臺灣 1960-90 年代一個虛構眷村「自強一村」中,圍繞幾個家庭之間所發生的故事。
2010之後:小說、遊戲、桌遊——新媒材開啟新故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臺灣本土題材的作品也更加多元,歷經社會事件後的臺灣社會本土意識抬頭,以白色恐怖、多元族群、臺灣史等相關議題的影視、藝文作品,屢屢成為熱門關鍵詞。2015年前後,臺灣電影積極嘗試在製片制的框架下,進行商業題材的開發與製作,推出各種類型電影。電視劇中的臺灣本土背景和議題也更加深刻,觀眾除了獲得娛樂,也對這塊土地有了更多的認識。
隨著本土題材越來越豐富,作品的發展形式也漸趨多元,除了小說、影視、漫畫之外,遊戲也成為非常受到矚目的品項。從以政治為主題的桌遊《美麗島風雲》,最初是桌遊又開發出電玩的《臺灣大空襲》,以及從電玩改編成電影的《返校》,能夠可以看到它的蓬勃發展。
2000 年代經典影劇作品列表
年度 |
片名 |
2011 |
賽德克.巴萊 |
2011 |
回家 |
2012 |
女朋友.男朋友 |
2012 |
東華春理髮廳 |
2013 |
阿嬤的夢中情人
|
2013 |
阿罩霧風雲 |
2013 |
我的自由年代 |
2014 |
KANO |
2014 |
軍中樂園 |
2014 |
大稻埕 |
2014 |
純純 |
2015 |
一把青 |
2015 |
燦爛時光 |
2016 |
紫色大稻埕 |
2016 |
日曜日式散步者 |
2016 |
阿不拉的三個女人 |
2017 |
花甲男孩轉大人
|
2018 |
奇蹟的女兒 |
2018 |
憤怒的菩薩 |
2019 |
返校 |
2019 |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 |
2019 |
苦力 |
2019 |
用九柑仔店 |
2020 |
國際橋牌社 |
2020 |
做工的人 |
2021 |
弓蕉園的秘密 |
2021 |
天橋上的魔術師 |
2021 |
神之鄉 |
2021 |
斯卡羅 |
2021 |
茶金 |
影劇內容簡介
賽德克.巴萊( 2011 )
改編自邱若龍漫畫《霧社事件》,電影分為上下兩集,描寫莫那·魯道帶領族人起頭反抗日本的霧社事件,以及下集日軍反擊鎮壓,賽德克族浴血抵抗的過程。
大稻埕( 2014 )
以1920年代的臺北大稻埕為背景,現代主角穿越回到過去,經歷日本皇太子來臺、蔣渭水抗爭等事件,再次找到生命熱情的喜劇電影。全片透過美術設計、特效,營造出20年代大稻埕繁華、熱鬧的景象。
一把青( 2015 )
改編自白先勇同名小說,描述1945年到1981年間,歷經抗戰、內暫,最後來臺的空軍飛官及其眷屬之間,幾段被戰火無情摧逼,生死兩隔的故事。
紫色大稻埕( 2016 )
改編自謝里法同名小說《紫色大稻埕》,以1920年代臺北城文化中心──大稻埕為背景,描繪當時臺灣人在文化抗日、爭取民主的社會氛圍中,各自在商業、藝術、美術領域努力奮鬥的故事。
阿不拉的三個女人( 2016 )
改編自楊麗玲小說《戲金戲土》,以宜蘭臺語片大亨尤豐喜一生的故事為主軸,講述了臺灣電影1930-50年代的興衰起伏。
花甲男孩轉大人( 2017 )
改編自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描寫一個男孩自我成長,以及家族成員經歷紛爭後重歸於好的故事。內容反映臺灣傳統的人倫,以及受到新觀念挑戰後的反思。
奇蹟的女兒( 2018 )
改編自楊青矗小說《工廠女兒圈》,以1970年代臺灣經濟奇蹟階段為背景,透過加工出口區女工的角度,描繪「奇蹟」背後的殘酷現實以及她們的故事。
返校( 2019 )
改編自2017年出品的電玩「返校」,取材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傳說。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 2019 )
改編自賴和的五部作品《豐作》、《浪漫外紀》、《一桿稱仔》、《前進》、《蛇先生》,以客家話、日語演出。
用九柑仔店( 2019 )
改編自阮光民漫畫《用九柑仔店》,描述一位年輕人回鄉接管柑仔店所發生的大小事。
國際橋牌社( 2020 )
劇情描述臺灣1987年解嚴後逐步推動民主化的過程,及檯面下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角力。
天橋上的魔術師( 2021 )
改編自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重現1980年代臺北市中華商場榮景的魔幻寫實劇作。
斯卡羅( 2021 )
改編自陳耀昌小說《傀儡花》,記述1867年羅妹號事件及南岬之盟的歷史故事。劇集混合歷史人物和虛構角色,呈現捲入事件的各個族群之間,彼此的衝突與交流,刻劃出臺灣歷史上族群碰撞的樣貌。
茶金( 2021 )
以1950年代新竹北埔的茶產業為背景,描述當地茶商如何面對時代動盪、強大競爭,依靠茶業創造經濟奇蹟。本劇是臺灣第一部海陸腔客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