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時間與大地帶給人類的不同思考──洪廣冀談自然書寫的流變與臺灣的方向

2025-05-05

讀書共和國「2025 紀實文學出版孵育計畫」系列講座最終場,由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廣冀主講,帶讀者回顧自十七世紀發展至今的「自然書寫」所歷經的流變,及其如何在臺灣生長出自己的樣貌;最終以黃瀚嶢《沒口之河》、游旨价《橫斷臺灣》兩本書為例,點出臺灣當代自然書寫的意義。
 

自然書寫的源頭

「我是一個科學史家,所以我習慣以長時間的尺度來思考問題。」洪廣冀如此定位自我,也以此拉開這趟回顧科學史及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史旅程的帷幕。在科學革命時期,「自然」由原先神祕、高高在上的神格化地位,逐漸轉化為可以被觸碰、探究、書寫的對象(object),十八世紀末期的一幅插畫“The Philosopher Uncovering Nature and Her Laws”便傳神地描繪出彼時自然哲學家(Nature Philosopher,即今日之科學家)的此般心情。

 然而,也並非所有人都如此坦然接受這樣的轉變。同樣是繪畫,在以「二名法」聞名於世的林奈(Carl von Linné)的一幅肖像畫中,便隱藏著自然哲學家對於自然的矛盾心情:林奈右手拿著以己身姓氏為名的「林奈花」,代表自然已經可以被研究、被分類;左手卻掛著一隻用於薩滿儀式的鼓,彷彿暗示自然仍然神祕難測,無法被完全詮釋。如此衝突的意象並置,自然哲學家曖昧糾結的心情不言可喻。
 

浪漫主義的回音

進入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蓬勃發展,自然書寫也深受這股思潮影響。同樣以繪畫為例,“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景:自然在人們眼中不再清晰、能夠一一加以指認分類,而是被包裹在流動的雲霧之中,被未知和蒼茫覆蓋。

與此同時,現代地理學重要的奠基者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也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植物地理學論》。他走進中南美洲,深入調查安地斯山脈、攀登欽博拉索山,最終以自己在此地五年的觀察紀錄結果,寫就這本小書。書中最重要的一張插圖,指出一種有別於以往的理解自然的思路:自然是一個動態的整體,像過去一樣將它當作一部機器、細細拆解其中零件,是無法真正理解它的。甚至不只自然,文學、藝術,所有不同學科也都是一個整體。因此,洪堡的書寫除了客觀的自然景觀紀錄,也有大量美麗的插圖,更加入探查過程中的情緒或身體感受,例如感到頭痛、走不動了,彷彿將身體視作觀測自然的一件器具。這樣既藝術又科學、既客觀又主觀的寫作風格,不但風靡十九世紀,就連臺灣當代的徐仁修、劉克襄等名家作品,也能見其一二,「他的回音直到現在都還能聽到。」洪廣冀如此總結。
 

自然觀的轉向

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隨著經濟、科技快速發展,人類看待自然的方式也迎來重大的轉變。以林業為例,大自然原有的森林樹種龐雜、生長混亂,人類使用起來效率低落;因此,林業推崇「法正林」(normal forest),砍伐自然林,改種單一樹種、控制生長,使井然有序的森林宛如銀行存款生出的利息,確保人類有源源不絕的木材供給。當時同樣有許多繪畫作品呈現這樣的自然觀,並不是鼓吹破壞,而是要讓自然「聽話」,成為可供人類運用的資源。此一想法的代表人物為美國林務署首任署長平秋特(Gifford Pinchot),強調以永續生產的「保育」(conservation)來經營森林;反對派的代表則有「國家公園之父」繆爾(John Muir),他主張荒野(wilderness)具有提升人類性靈的功能,因此,國家訂定自然資源政策時應以「保存」(preservation)為主要考量,保留自然原貌。
 

江山洵美是吾鄉

將視線轉到東亞。黑船來航後,日本面臨西方列強衝擊,追求西化的同時,也逐漸迷失自我。因此,地理學者志賀重昂透過歐洲大陸少見的「火山」,以「江山洵美是吾鄉」,凝聚日本的國族認同:日本在文化或自然上有著許多歐亞大陸的遺留,但在這些傳統之下,日本人體內仍然流著熔岩一樣的滿腔熱血。這樣的觀念也影響到日本人對山岳的審美,如富士山一般外型對稱、熱氣和雲霧繚繞,才是被推崇的形態。

因此,當日本來到殖民地臺灣,奇萊、玉山等經沉積擠壓而形成的險峻大山並不被青睞,北部山形圓潤的大屯火山群方成其心頭所好。總督府遂積極在此進行人工造林、設立國家公園,目的就是透過「火山」,創造海外殖民地與殖民母國產生聯繫的節點,強化統治的正當性。

話雖如此,日本人對於臺灣其餘高山中的開發、管理,也並未減少,例如砍伐和改造阿里山的原生檜木林、設立國家公園、強制移住原住民等。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卻有一位反其道而行的學者,深入臺灣高山,試圖挖掘、呈現有別於日本人審美的、屬於臺灣原生的山林之美——此人即為鹿野忠雄,最終的成果便是其名著《山、雲與蕃人》。
 

人類世下,臺灣的自然書寫

透過文字與圖像,鹿野忠雄與陳澄波為當代臺灣的讀者揭露了臺灣環境史的切面。或許有人會好奇,要如何與已遭開發、利用後的自然共處?這樣的自然還算是自然嗎?人類學家安清(Anna Tsing)的答案,或許可供參考:在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此刻,面對氣候變遷、棲地破壞、物種快速滅絕等生態危機,人類無法、也不必將自然「恢復原狀」,反而應該努力在資本主義的廢墟中尋找生命的更多可能——而這,正是黃瀚嶢《沒口之河》所呈現的重要概念。

臺東知本溼地前有財團開發,後經颱風破壞、光電產業進駐在即,早已遍體鱗傷,失去「溼地的樣子」。這樣的自然能如何被書寫?常見的寫法或許是說教式地提醒人類破壞自然的後果、自然終會反撲,但黃瀚嶢並不落入俗套,他努力在這片溼地廢墟上探尋各種可能;甚至透過書寫外的行動,在知本溼地漸成鳥類棲地之際,串連當地部落族人、保育團體,成功擋下光電開發。「沒口之河逐漸長出了自己的口,」洪廣冀略帶浪漫地形容。

同樣書寫人類世之下的自然,有別於《沒口之河》,游旨价的《橫斷臺灣》則將焦點放在「植物」之上。「隔離分布」是生物地理學中一個至今未有定論的謎團,指的是某一地區的特殊物種,也可能同時存在於並不連續、極為遙遠的其他地區。臺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孕育許多特有種,隔離分布的情況也並不罕見,尤其是植物——臺灣因此被鑲嵌在一個複雜的演化系譜之中,透過島上的特有種植物,連結到世界各地,「我們都是特有種,但我們彼此相連。」洪廣冀以此總結。這是植物所能帶給人類的不一樣的思考,也是自然書寫在臺灣落地生根後的新風貌。
 
【活動訊息】百萬獎金+出版合約!讀書共和國「2025 臺灣紀實文學出版孵育計畫」起跑,即日起至 8/31 開放收件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為鼓勵各領域研究者、寫作者,將臺灣題材撰寫成書,分享給國內外讀者,2025 年起推出「臺灣紀實文學出版孵育計畫」,提供百萬獎金與出版合約,得獎作品若有IP開發與外譯潛力,主辦單位亦將進行媒合與推廣。即日起開始收件,截止日為 2025 年8月31日(以郵戳為憑)。

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且成年的個人與團隊皆可投件,採紀實文學(非虛構寫作)的形式,針對一般大眾書寫真實的臺灣題材,主題含括歷史事件、社會議題、自然生態、族群、人文風物、文化探究,乃至個人史、家族史等的研究踏查結果與故事,以一年為期提出寫作計畫與部分初稿。

徵選委員將從編輯與讀者的角度,選出金獎一名,致贈獎金新臺幣四十萬元;銀獎二名,每名獎金新臺幣三十萬元。2025 年 11 月 30 日揭曉得獎名單與甄選報告。得獎者須自簽約起一年內完成全書,由讀書共和國獨家出版。詳細徵件辦法請至活動 FB、一卷文化 FB、讀書共和國官網查詢。

主辦單位: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www.bookrep.com.tw
企畫與執行單位:一卷文化 www.facebook.com/ATomeCulture/
讀書共和國「2025 臺灣紀實文學出版孵育計畫」 www.facebook.com/taiwannfproject/
文章資訊
作者 一卷文化
刊登日期 2025-05-05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