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政大圖書館裡曾經存在的蔣公銅像

黃奕鳴 2018-10-18

曾經,走進政大學生暱稱「總圖」的中正圖書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正是政大永久名譽校長蔣中正的銅像,和山上那座騎馬戎裝的蔣公銅像不同,這位蔣公不會夜半換腳,也不曾驟然起身,只是微笑著,默默坐看人來人往……


每位政大人應該都對總圖和這尊銅像印象深刻。中正圖書館興建於 1976 年,由華泰建築師事務所張昌華設計、和成工程公司承造,竣工時為臺灣各大學中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的圖書館。


時至今日,四十餘年來,白日外頭晴空萬里,館內藏書豐富涼風徐來,它是政大學生知識浸淫的學問殿堂;晚間夜空繁星點點,館舍燈火通明直至深夜,成為各系學生埋頭苦讀的備考良所。就連銅像臺座旁也可見到學生聚集,或聊天討論,或展書閱讀,甚至還有學生表示,在校長身邊讀書「很有安全感」。

圖 1:微笑看著人來人往的蔣公銅像(來源:政大校園影像數位典藏)

念生

自臺籍雕塑家蒲添生 1945 年底接受國民黨的委託製作蔣中正戎裝像,隔年 12 月 25 日揭幕後,戒嚴時代下的臺灣,每逢接近蔣中正誕辰時,各地方政府屢次倡議興建銅像為其祝壽; 蔣中正自己並不贊成為他立像,曾發布命令禁止鑄造銅像祝壽,亦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指示不得立像。


然而,蔣中正 1975 年 4 月 5 日逝世後,整體銅像製作數量躍至高峰, 政府甚至連紀念銅像的規格與場所都有所規範。如行政院便於 5 月 15 日訂定《永久紀念總統蔣公辦法》七點,其中第五點明示:


各縣市建立總統蔣公銅像一座,已有者不再建立,模式由內政部統一訂頒,供各界採用。


第六點:


各機關學校部隊之禮堂、會議室、以及正式集會之場所應於正面牆壁懸掛國父遺像,對面牆壁懸掛總統蔣公遺像。


各級公立學校也未置身事外,興起一陣塑像風潮。


有趣的是,政大的學生們手腳比行政院還快,早在 1975 年 4 月 7 日,政大學生代聯會(「國立政治大學學生級系代表聯席會」簡稱)就已發動捐款獻像運動,來紀念創校首任校長蔣中正,4 月 10 日火速成立銅像籌建委員會,校友會、職員工及附屬小學盡皆響應,共同捐獻基金。最後,師生募得款項除塑建蔣公銅像外,餘款則悉數投入中正圖書館建造之用。


圖 2:政大中正圖書館門前的石獅子(來源:政大校園影像數位典藏)

像鑄

為了鑄建蔣公銅像,政大校方也相應成立獻像募集基金委員會統籌募款聯繫工作,由時任文理學院院長方豪任主任委員,訓導長芮和蒸任副主任委員,程運教授任總幹事、召集人,校內各單位皆推派聯絡人。募款來源有學生、教職員和海內外校友,最後各個系所共捐出了 23 萬 7 千餘元, 校友方面則募集到 67 萬 3774 元。


除了汲營於募款外,校方也謹慎看待鑄像之事。除了由以上三方推派代表組成籌建委員會,更曾多次考察觀摩各處之銅像。當時內政部亦訂立《塑建總統蔣公銅像注意事項》,詳細說明銅像的神貌、神態、服裝、高度、臺座、環境等規定(此項規定直至 2017 年 3 月 7 日才廢止)。


而後,籌建委員會討論後決議,工程委託曾幫歷史博物館、行政院等機關設計鑄造的復興商工承辦;蔣公銅像採坐姿,手持書本,神情面露笑容,展現其慈祥可親的形象,且最後落腳於中正圖書館正廳。


圖 3 :內政部頒布的銅像塑建標準(來源:〈塑建 蔣公銅像 內政部公布應注意事項 對塑建標準有詳細規定〉,《中央日報》,1975 年 8 月 6 日)

完工後計算下來,整體鑄像花費為 35 萬元,銅像身高 2 米 10 公分,純黃銅質打造, 後於 1977 年 4 月 30 日鑄成運抵校內。前述從學生、教職員和校友募款而來的經費,完全足以支應鑄像工程費用。


圖 4:獻像專款統計表(來源:政大圖書館)

意轉

時光回溯至蔣公銅像揭幕當天。1977 年 5 月 20 日,政大五十週年校慶。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於上午 10時 25 分抵校致賀,其間步行至中正圖書館,瞻仰蔣公銅像及鐫刻兩側的蔣公親筆訓詞。下午 2 時 50分,嚴家淦總統蒞臨政大主持首任校長蔣中正銅像揭幕暨中正圖書館落成典禮,他為大廳中蔣公坐像揭幕並帶領政大師生及來賓向蔣公銅像鞠躬致敬。對於此次鑄像並安置於中正圖書館內正廳之舉,他認為實具「崇敬領袖、尊師重道的雙重意義」。


圖 5:蔣公坐姿銅像完工後景象(來源:政大校園影像數位典藏)

據中正圖書館的資深同仁回憶:


初期大廳莊嚴肅穆,完全清空,沒有任何讓學生逗留的桌椅。


不僅如此,「四周設有紅龍柱」、「銅像後面放了12面國旗」。自銅像揭幕後,多於蔣中正冥誕或逝世週年,供全校師生瞻仰追思、行禮致敬之用。


然而,近年來因「轉型正義」思潮影響,反思蔣中正歷史功過,漸有「銅像撤離校園」的呼聲,於 2011 年後每逢二二八紀念日,便出現針對銅像的抗議行動,例如噴漆 、於銅像上張貼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傳單等;或以「先總統蔣公紀念文物展」、「佔/戰空間───野火 X 共生展」等展覽形式,藉由戲謔、矛盾感的手法挑戰校園空間公共性的論述,數度引發校內關注與討論。


校方對蔣公銅像爭議亦有所因應,今日大廳面貌的改造始於劉吉軒館長到任後(2005/8/1~2014/11/16)。在時任校長吳思華的指示下,2009 至 2010 年間的「中正圖書館一樓大廳裝修工程」,圖書館增設吊燈、購置各式沙發和桌椅,美化成明亮清爽的休閒閱讀空間,吸引師生利用圖書館,淡化銅像與圖書館和讀者間的無形隔閡,化解其浪費空間的批評。

 
圖 6:搬遷前的蔣公坐姿銅像(來源:政大圖書館)

身離

經學生社團的多次嘗試,撤除銅像案首次納進 2016 年 4 月 23 日政大第 188 次校務會議的討論事項,至 2017 年 1 月 13 日第 192 次校務會議,校務會議代表聯署遷移校內蔣公銅像之提案始獲通過,校方成立蔣中正銅像處理委員會研議可行方式。


歷經公聽會及 iConcern 平臺的多元討論及意見蒐集後,2017 年 11 月 20 日第 196 次校務會議通過「遷移乙尊銅像」方案,終於 2018 年 1 月 5 日第 197 次校務會議中,決議遷移中正圖書館蔣公坐姿銅像。


對此,常年力倡遷移銅像的政大野火陣線,於 6 月 25 至 29 日舉辦「蔣介石功過並陳紀念展」,在總圖大廳布置「靈堂」,以「紙蓮花」消除所謂「威權業障」。隨後於 8 月 8 日,校方執行決議開始施工,10 日完成銅像遷移作業,安放於蔣宋美齡創辦的華興育幼院。


坐姿銅像的誕生,反映校史系譜中師生校友對「創校校長」的情感記憶表述,附帶著特定時空下「偉人欽崇」意涵,企圖產生政治權力於校園場域之馴化效應。隨著臺灣民主化發展與導正「歷史不義」以落實轉型正義的思考,除魅後的銅像在政大校園引發「批判究責」和「和解共存」的拉鋸。


它的存在,宛如見證各方解讀政治符碼與歷史記憶的「眾聲喧嘩」;它的離去,卻似承擔了「去黨國化」轉型正義之責,遺留下持續思辨的空間。


誌謝

感謝政大圖書館沈怡組長提供相關資訊及諮詢,在此一併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參考資料
  1. 〈國立政治大學六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臨時校務會議(1975 年 9 月 16 日)〉、〈國立政治大學第 40 次校務會議紀錄──訓導處工作報告:學生代聯會活動部分(1975 年 6 月 25 日)〉、〈國立政治大學第 41 次校務會議紀錄──主席報告(1976 年 1 月 21 日)〉、國立政治大學第 188 次校務會議紀錄──討論事項:第十六案(原第十五案) 建請遷移校內兩座蔣介石銅像,請討論案(2016 年 4 月 23 日)〉、〈國立政治大學第 196 次校務會議紀錄——甲、報告事項:第二案 本校蔣中正銅像處理之可行方案,請審議案(2017 年 11 月 20 日)〉,《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紀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2. 《政大校友》,31 期、35 期,臺北:政大校友社。
  3.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116 期、118 期、122 期、123 期、126 期、164 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秘書室。
  4. 陳牧謙,〈權力的藝術史:書寫國立政治大學的蔣公銅像與水岸電梯〉,《史薈》,48(2015.05),63-109。
  5. 陳譽仁,〈藝術的代價——蒲添生戰後初期的政治性銅像與國家贊助者〉,《雕塑研究》,5(2011.05),1-60。
  6. 彭明輝,《政治大學校史(1987-199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7。
  7. 黃猷欽,〈製作孫逸仙、蔣介石——臺北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班,1999。
文章資訊
作者 黃奕鳴
刊登日期 2018-10-18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