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為什麼即使缺乏證據,日本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單一民族呢?

2016-10-28
「日本人是純粹的大和民族,自古以來就不曾受到外國的影響。因此,日本人非常優秀,在今日可以佔據世界的領導地位」。

相信這是日本人心底真正的想法。然而非常可惜,追溯歷史事實,沒有實際的證據證明日本人是單一民族。既然如此,為什麼日本人還是相信自己是單一民族呢?這一點是比較重要、也比較有趣的問題。


從結論說起,日本於七世紀初建國,發生在這前後的事情,決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性格。之後也一直餘波盪漾,迄今都無法擺脫。1300 百年後的今日,日本人依舊身負建國當時的日本認同。無論日本人如何反省,也無論外國人如何批判,都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改變。


對於日本人和日本國家的自我認同已經深入骨髓,成為了遮蔽日本人雙眼的眼罩。就算是到了現在國際化的時代,這一點都是造成日本人看不見世界問題的主因。想要驅逐這樣的日本觀和日本人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最起碼有必要認識到這個問題。


從歷史創作開始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的基幹是歷史。被問到「你是誰」的時候會回答名字。名字有姓,而姓是從父母而來。也就是說,自己是誰也就等於祖先是誰,換句話說就是歷史。什麼樣的歷史創造出自己,這是自我認同的出發點。


不僅是個人,國家也相同。剛創立的國家首先著手進行的就是撰寫歷史。如果沒有撰寫歷史,那麼就無法確定自己是什麼人,而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這是現實的政治問題。為了掌國家之舵、合眾人之力,就必須要有歷史。如果沒有歷史,神話也可以。


就像美利堅合眾國,自建國起僅二百年,屬於一個新的國家,但依舊有神話來代替歷史。在美國的神話當中,從事各種職業的眾人乘坐五月花號而來,創建了美國。當然,冷靜想一想這是不可能的事,且美國高中的歷史課本中也找不到這段敘述,但這卻是一般美國人普遍的認知與看法。


美國的另一個神話是,合眾國憲法集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的政治智慧。這種意識型態凝聚了美國。在合眾國建國以前沒有美國,也沒有美國人,因此他們需要這樣的神話。

日本建國的七世紀時也有同樣的內情。在此之前,日本列島是起源自各地的人們雜居的地帶,住民間沒有統一的意識,文化和語言也沒有統一。日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建國。因此,建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創作名為歷史的神話,藉此植入「我們所有人都是日本人」的意識。畢竟,以前根本沒有「日本」這個國號。


在歷史剛開始的日本,為了創造「日本」這個自我認同,於是開始編纂歷史,這就是七二〇年完成的《日本書紀》。一般人認為在《日本書紀》完成前八年,《古事記》就已經完成,但這是錯誤的說法。《古事記》其實是百年後平安朝初期時的偽書(這一點在第九章〈神諭創造的「大和朝廷」〉中有詳細說明)。無論是從編纂的理由來說,還是從其內容豐富這一點來說,日本最初的歷史書無疑就是《日本書紀》。


《日本書紀》平安時代抄本 (Source: wikipedia

《日本書紀》最大的特徵是將在編纂當事人實際經歷的當時才制定的國號「日本」,追溯至西元前六六〇年神武天皇即位之時,使用同一個國號。當然這是史實的扭曲,但藉此寫法來主張日本列島從古早以前就是「日本」,是塊明確的政治區域,上面的住民一直以來都是接受天皇家的統治。


雖然違反史實,但書中進一步將天皇家的起源寫作是神降臨鹿兒島縣的霧島山,成為了天皇家和隼人君主兩方的祖先。第一代的神武天皇從日向移到大和後即位。之後經過八百六十年,第十四代的仲哀天皇和妻子神功皇后為了征討熊襲而準備前往九州。熊襲是古代對南九州的稱呼。這時,博多灣香椎宮的神明附身神功皇后下天啟說道:


天皇何憂熊襲之不服。是膂完之空國也。豈足擧兵伐乎。愈茲國而有寶國。譬如處女之。有向津國。眼炎之金銀彩色多在其國。是謂栲衾新羅國焉。若能祭吾者。則曾不血刄。其國必自服矣。


仲哀天皇從高處眺望大海卻看不見神明所說的新羅國,於是拒絕祭神,執意攻打熊襲,敗戰後退回,不久之後便死去。


神功皇后成為攝政,遣海人偵查西海是否真的有一個國家。幾日後海人歸來報告:「西北有山,帶雲横絚,蓋有國乎。」神功皇后於是親自出航,海上颳起大風,艦隊隨著海浪抵達新羅,新羅王投降。這就是所謂「神功皇后的三韓征伐」。


《日本書紀》將這一件事的年分寫作 200 年。《日本書紀》透過這個故事主要想說的是,日本列島住民與韓半島住民之間的往來比日本建國還要晚了許多,屬於最近的事。


也就是說,日本人自西元前七世紀以來就只住在日本列島上,直到建國九百年後才首度知道亞洲大陸的存在。這無論怎麼想都不是事實,而是顛倒了七世紀日本真正建國之前與亞洲大陸之間關係的歷史。


《日本書紀》(慶長諭版)

 


「日本人」的自我認同與國際化

「日本」這個觀念是七世紀後半建國運動下的產物,而建國是對抗中國侵略的自衛手段。編纂名為《日本書紀》的歷史,將日本建國寫作是西元前七世紀,即東北亞受到中國影響之前,這個主張本身就是排外運動的一環。


我個人認為,日本現在之所以辛苦背負國際化的課題,是因為日本原本就是非國際化的國家。「日本人原本持有的是純粹的大和心,後來輸入中國文化被漢心染色,之後慢慢變得不好」,這一個本居宣長式的觀念在明治以後一直留在日本人的深層意識當中,有時候對於輸入歐洲文化或美國文化有所抵抗,揚起想要回歸亞洲的願望。


這樣的觀念雖然違反歷史事實,但我認為,日本人之所以容易被拉進這種看法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國和日本文化原本就不是起源於這樣的國際環境。


因此,亞洲大陸和日本列島在西元前二世紀末開始的中國化時代是一體的世界,但自從七世紀日本建國獨立之後就分離了。日本今天之所以可以在世界當中保持獨立,那是因為很早就與亞洲大陸斷絕關係的緣故。然而,現在日本在國際化中吃盡苦頭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就是我得出的結論。


鎖國是日本國的本質

西元 589 年,北朝的隋文帝滅掉了南朝的陳,睽違三百年再度統一中國。隋朝的統一僅維持了二十年,之後由唐朝再度統一。無論如何,中國的政治力與經濟力再度恢復。


其影響力很快就傳到了東北亞。這個時代東北亞最大的強國是高句麗。隋煬帝三度征伐高句麗皆鎩羽而歸。唐太宗親自出征,指揮征伐高句麗。以北京為基地出發,從陸路進行攻擊,但怎麼都突破不了遼河。唐太宗於是改變作戰,660 年派艦隊橫跨黃海,於韓半島上陸,滅掉了百濟。這時,唐與百濟背後的新羅結盟,共同作戰。


對於倭人而言,百濟是通往世界的窗口,百濟的存亡對於倭人而言也是關乎生死的問題。當時的倭王是女王,也就是《日本書紀》中稱作皇極天皇(等於齊明天皇)的人。翌 (661) 年,倭國將宮廷搬到了博多,準備在這裡指揮復興百濟的作戰,然而齊明天皇於該年死去。皇太子天智天皇延續作戰,但 663 年,倭艦隊在白村江(錦江)的海戰中被唐艦隊擊敗,全軍覆沒。


就這樣,復興百濟的大業失敗,韓半島南部被唐佔領。唐朝繼續在六六八年滅了高句麗,但不久後退出韓半島,以遼河西岸為國境。就這樣,670 年代,韓半島南半部被新羅統一。


倭人的孤立與日本建國

 

抵抗唐帝國入侵的防禦態勢

對於日本列島的住民而言,這個事態是前所未見的重大危機。至今為止,他們所知道的全世界,被敵對的唐帝國和與其同盟的新羅王國征服。


面對這個非常事態,他們採取的對策與明治時的「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的精神相同,也就是團結日本列島各地的諸氏族,以倭國王家為中心團結,組成統一國家。就這樣,繼承倭國王家的天智天皇於 668 年在近江即位,成為了日本最初的天皇。這個「日本」的國號與「天皇」的王號就是在這時頒布的日本列島最初的成文法典《近江律令》中制定。


另一方面,從對馬、北九州至瀨戶內海、淀川、大和川沿岸修築要塞,鞏固防衛態勢。將首都設在至今為止距離倭國王勢力圈最遠的近江,也是為了防禦唐軍進攻所採取的策略。也就是說,當時日本列島的住民害怕唐軍是不是馬上就要上陸、日本列島是不是會被中國直接統治,而日本就是在這樣的時期建國。


比較日本和西歐的歷史,最明顯的不同是日本皇室從未與亞洲大陸王家之間締結婚姻關係,且一直到明治為止,甚至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而在西歐,諾曼第的諾曼王征服英格蘭、英格蘭王持有波蘭的土地等狀況非常常見,又或是經常可以看到歐洲大陸的王家與不列顛群島的王家結婚,因此領地在海峽另一岸也是稀鬆平常的事。然而,東亞完全沒有這樣的情形。

七世紀建國的日本最初與亞洲大陸國家正式建交,是在 1871 年(明治四年)與清帝國締結的《日清修好條規》。自建國起經過了 1200 年的時間。


建國後從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並沒有帶正式的國書,也就是日本天皇寫給中國皇帝的書簡。這也就是所謂的政經分離,採取盡量避免政治關係,僅進行貿易的態度。一直到十四世紀,足利義滿自稱日本國王,派遣使者至明朝,明朝永樂帝封足利義持為日本國王,以及十七世紀德川幕府與朝鮮國王和解的時候才採取建交的形式,但當事人都是征夷大將軍,而並非相當於日本元首的天皇。


就像這樣,日本這個國家從建國之初開始一直到後世為止,一貫表現出的都是自衛與封閉的性格。這對於七世紀因國際巨大變動而建國的日本來說是當然的事,防禦外國對日本列島的威脅是國家最重要的課題,鎖國才是日本的國是。

 

本文摘自八旗出版之《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
超越國族框架、放眼東亞局勢、顛覆古史迷思,
深度剖析真實的日本建國史!
岡田英弘不僅深度分析中日韓史籍中的政治性質,
還原其背後的書寫動機,
更擺脫過去以繩文時代、
彌生時代與大和時代的歷史區分,
而將日本史作為東亞史的一部分,
追索日本建國的來龍去脈。
文章資訊
作者 岡田英弘
刊登日期 2016-10-28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