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逃出與世隔絕的爭論:小熊英二談慰安婦問題

2014-08-08

慰安婦問題之所以會在 1990 年代受到矚目,冷戰終結、亞洲民主浪潮、人權意識提升、資訊普及、全球化等潮流是其原因。


冷戰期的東亞各國,在軍事獨裁政權的支配下,戰爭犧牲者的聲音是被壓抑的。原本慰安婦在父權體制的社會下,被視為是應該要感到羞恥的存在,但八〇年代末期的冷戰終結、韓國的民主化以及女性的人權意識提升,才使得這個問題浮上檯面,在韓國,由民主化運動所催生的《韓民族日報》中的連載,使得慰安婦問題星火燎原,成為日韓問題的象徵。


在日本也有自民黨的下台和 55 年體制的終結,女性主義的抬頭,以及宣稱要有與經濟大國相符的國際化。


資訊普及和全球化是民主化和人權意識提升的基盤。但與此同時,民主主義與民粹主義也抬頭,帶來政治上的不安定,慰安婦的問題陷入一片混亂。


例如,外交上一向被認為「在冷靜的情況下,與賢明的外交官交涉的秘密外交」是理想的形式。但是,在民主化與資訊普及的今日,如果只是秘密地妥協,並無法很好回應國民的情感。


政府在強權時代之下為了壓抑國民,只有進行秘密外交。現在日韓政府對於慰安婦問題的交涉,無法出現雙方國民都能認同的結果,就是由於舊式的外交形式已經不符合當代的需求了。


如果把這種大的變化放在心上,重新來看這個問題,20 年前的報章雜誌裡是否有誤報的狀況之類的論爭,無疑是枝微末節。雖是如此,對於這個能夠象徵日韓外交摩擦的主題,報紙對於自己報導的反省是有其意義的,還有一覽九〇年代以來的日韓交涉過程以及把握住讀者的脈動,會很有幫助。


Source: Wikipedia

這個(慰安婦)特輯的構成也很有違和感。第一天是回顧朝日新聞有過的報導,第二天則是描寫因為慰安婦問題而有所動搖的日韓關係。但日韓關係為什麼會出問題本來大家心中都有數,這種細部報導什麼的對很多讀者而言其實是次要的。


這種構成可能是因為這幾年朝日新聞有關慰安婦的報導,都在網路上受到批判的緣故吧。但是若是閱讀這類的特輯,其實當時的其他報紙也用差不多的邏輯去報導。


有關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日本內部的論點相當與世隔絕。對於日本的保守派而言,只是去論爭軍人或是官員是否有直接把女性擄走,如果沒有的話日本就沒有責任。但是這種論點,在日本以外的人看來卻不被當作是一回事。這種只是反映不要臉藉口的主張,大概就如同「原發事故是電力公司引起的,政府沒有責任」、「(在政治家的事件中)因為是助理做的事情,我不清楚」等辯解一樣,用這種角度觀察即會明白。


要解決慰安婦的問題,首先要先放棄這種與世隔絕的辯解,追尋上述的變化。進行秘密外交、用看不起人民的理解程度的方法,在這個已經投入國民感情的問題上根本不適用。


具體而言,原則是資訊公開、對國民的說明、國際共同行動。例如集合日本、韓國、中國、美國的領導人一起訪問南京、珍珠港、廣島、House of Sharing(位於首爾郊外的慰安婦共同生活的設施),如果有這樣的共同行動,各國政府對於自國國民的說明也比較容易。公開五〇年代以來日韓間的交涉過程也是一個提案。雖然困難,但適應新時代是必要的。

 

參考資料
  1. 2014 年 8 月 6 日朝日新聞(譯:蒙馬特)

 

原文來自:魯蛇字幕組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14-08-08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