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風城雨都】行走在街上,與每扇門窗、招牌、建物相遇──新竹的老建築觀察

2020-02-02

即使在建築學界,透過觀察建築立面和物件,分析建築史和美學演變,也是較少人研究的領域。然而,街道觀察反而一般人最常與城市建築接觸的方式──行走在街上,與每扇門窗、招牌和建物相遇。


老屋路上觀察學專題,不介紹深奧的臺灣建築史(也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諮詢教授,設下幾道有趣的街道觀察練習題。完全不用背誦年代,就能從幾個街頭巷尾的視角,發掘城市建築背後的故事。


轉角該怎麼轉?街角的建築弧線

東門圓環上白水旅館,又名「白水館」,日治時期曾是新竹三大旅店之一。

位於街角的「角間」建築是眾人目光的焦點,因為有兩面以上的觀察角度,往往定義了城市的路口風貌。仔細觀察新竹舊城區的轉角建築,會發現轉折型態大不相同。日治時期的老建築,大多留有較柔和的弧線,有時甚至是圓滿的圓弧。例如位於東門圓環上的白水旅館(現為 La New),便在切出圓弧的同時,盡可能保留素雅的立面結構。這是由於日本時期的建築師,常認為建築設計對城市風貌有著一定程度的社會責任,因此轉角的建築「表情」便應當格外花心思去做設計。


當然,轉角的建築弧線,也不止受到建築師個人理念的影響,也有屋主財力、當時建築技術等多種因素。如果觀察城市的其他轉角,例如中央路上的泉香茶行,以及大同路上的博愛牙醫,會發現有時轉角會改以「折線」的方式處理,未必都是非常平順的弧線。但無論如何,相較於垂直的直角設計,蘊含弧線考量的建築設計,有趣多了。

 

觀察練習:
La New鞋店(日治時期為白水旅館) 新竹市東門街110號
泉香茶行 新竹市中央路31號

城市裡的西方教堂

 
西門街上的聖心堂強烈的中國園林建築風格,讓人過目難忘。
位於北大路上的基督教新竹浸信會,有著普遍印象的教會建築風格。
竹長老教會的建築,大量運用的尖拱意象的設計。
俗稱北大教堂的天主教新竹教區聖母聖心主教座堂,是許多新竹的回憶。

早期的天主教會,對於聖堂空間設計與各項儀式環節,都有相當嚴格的規範,使得在外地傳教,時常因為文化價值觀的巨大差異,而傳教不順甚至發生衝突。


1962-1965 年間,梵蒂岡舉行「第二次大公會議」,由當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主持,針對過去各項教義規章進行通盤檢討,以因應近代文化的改變。其中一項改變,就是放寬對聖堂空間的建築規範──「『我們現代的、各民族各地區的藝術,在教會內仍可自由發展,唯一的條件是對聖堂和神聖典禮,保持應有的尊重與敬意。』(禮儀憲章 123 號)」也是在這段期間,各地新建的天主教教會建築,開始出現在地化的現象。觀察新竹城區內的教會建築,常可發現中西建築元素融合的案例。


位於西門街的耶穌聖心堂,啟用於 1972 年,走近一瞧,第一眼還會誤以為是哪間中國式的廟宇。天主教原先的標準色是白色,但這個顏色在華人世界裡,是辦喪事用的。空間顏色跟習慣和漢人差很多。耶穌聖心堂的建築設計,明顯受到中國式園林建築的影響,例如紅色系的大量運用、鏤窗及琉璃瓦等等。


相較於高度中國化的耶穌聖心堂,中正路上的「天主教新竹教區聖母聖心主教座堂」(市民俗稱北大教堂),保留了傳統歐洲歌德式建築的特色。歌德式建築有三項典型元素:尖拱、肋筋、飛扶壁,而在臺灣的教堂建築中,最常見到的就是尖拱的元素。此外,雖然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教義上有所差異,但建築風格卻共享了相近的文化淵源。觀察中山路上的新竹長老教會與北大路上的浸信會,同樣可以看到尖拱或圓拱等元素。這類對古典建築式樣的模仿與傳承,也是為了凸顯教會與歐洲一脈相承的傳統。

 

觀察練習:
天主教新竹市耶穌聖心堂 新竹市西門街165號
天主教新竹教區聖母聖心主教座堂(北大教堂)新竹市中正路156號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教會 新竹市中山路175號
基督教新竹浸信會 新竹市北大路202號

記憶中的那面磁磚與磚牆

磁磚與磚牆是建築立面給人的第一印象,舉凡大小、色彩與材質,都蘊含了建築技術的演變史。雖然一般人未必能背誦複雜的風格演進,但任何人都大略可以區分出幾種老屋外觀的獨特磁磚類型。以下就舉三種在新竹舊城區常見的磁磚,以及背後的故事。


大正時期紅磚

 
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市役所)是經典的大正時期紅磚黑瓦建築

東前街上紅磚造洋樓式建築,這條街上有不同時期的建築比鄰而居喔!

行走在中央路或北門街、南門街口,常會遭遇紅磚式的老屋,這些房屋成屋大多落在大正時期,同時也是臺灣建築盛行紅磚造的年代。新竹常見的大正時期紅磚建築,一類屬於紅磚黑瓦,例如新竹美術館(新竹市役所)以及新竹市政府(新竹州廳)。這類建築在紅磚外觀之外,也常會搭配日本黑瓦、灰色洗石子,線條上傾向大塊水平設計。


另一類則是融合了閩南風格的紅磚造洋樓式建築,例如中央路連棟的紅磚街屋。這類建築立面多採取三層水平分割,一樓是單拱,二樓則為拱形三開窗。也可見到女兒牆、甚至是鏤空的綠釉磚(綠釉漏明瓷磚)等裝飾物件。這是新竹大正時期的典型街屋,可惜近幾年正逐漸消失。


白小口磁磚

 
北門街除了三連棟的周益記老宅,靠近中正路的回春醫院也有少見的白小口磁磚外牆

新竹另有一類保存數量較少的日治時期建築,外觀留著蘊藏歲月痕跡的白色磁磚。這是稱為「白小口磁磚」的磁磚類型,大致從明治晚期,20 世紀初開始在日本出現,根據研究者的研究,臺灣目前可見白小口磁磚的建築,年代則幾乎都是大正時期之後了。這類磁磚雖可作為仿石使用,在臺灣大多見於民間建築的外牆,屬於小規模的流行。話雖如此,在北門街附近就可見周益記及回春醫院兩間珍貴的老屋外牆保有白小口磁磚。

 

觀察練習:
周益記 新竹市北門街59號
回春醫院 新竹市北門街175號

小口馬賽克磚


中央路-大同路交叉口的金文明五金行,保留了大面積的馬賽克磚立面。馬賽克磚常與鐵窗花一起出現,因為他們是同時代的流行建築工法。

1960 年代左右,臺灣的建築外觀幾乎是馬賽克磚(俗稱塊磚)的天下。馬賽克磚的工藝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帶,由拜占庭文化發揚光大。早期臺灣由於製磚技術上不發達,較難製作大型磁磚,因而盛行每塊面積約為 4 平方公分的馬賽克磚。


以前,馬賽克磚都由人工貼上,透過不同的顏色變化,可以呈現斑斕的色彩效果。馬賽克磚不只出現在建築外觀,也常見於該時期的室內牆面,或甚至浴缸貼面,後者常會以鵝卵石的方式呈現。馬賽克磚容易剝落的缺點,如今也呈現獨特的觀察重點。在新竹舊城區內若遇見鋪有馬賽克磚的老屋,大致可推算它的年代,同時,也很容易發現角落磁磚剝落後,露出當時的貼面痕跡。

 

觀察練習:
金文明五金行 新竹市中央路73號
大統珠寶、水晶 新竹市大同路88號

紋樣、曲線與現代主義


建築立面的小物件透露著老建築的身世。其中一個觀察重點是立面上的裝飾藝術式樣。1925 年巴黎舉行「藝術裝飾博覽會」,博覽會中呈現了當時的建築趨勢:大量應用了幾何及圖案化之裝飾,包括抽象化的人物、裝飾帶、花飾等等。建築的轉角也常會有層疊水平線、折角、放射狀等處理方式。此種新風格後來被稱為裝飾藝術主義(Artdeco),影響了往後世界各地的建築。當時受日本統治的臺灣,許多新建建築都能發現這種風格的影響,新竹當然也不例外。


影像博物館(有樂館)有著素雅的外觀,但仔細觀察,細節處仍有許多受裝飾藝術主義影響的紋樣。

大同路的博愛牙醫二樓窗戶底下,也有波浪狀的線腳設計。

影像博物館(有樂館)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仔細觀察建築立面,會發現幾何紋樣的「線腳」,讓大體上水平素雅的外觀,多了幾分變化,這就是受到裝飾藝術主義的紋樣設計。此外,有樂館呼應當時流行的公共建築設計,在建築本體之外,外加車寄(門廊),方便車輛停放,也是日治建築的一項代表。


各種建築思潮,也或多或少會影響每個時期的建築。雖然我們不是建築專家,只要用心觀察,仍然可以分辨不同元素的差異。例如,1920 年代左右開始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強調破格、曲線與流動的設計。在幾棟新竹的老建築中,也可發現。


位於東前街的新州屋,是新竹第一間百貨,本身也是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下的建築。

文化街的肉類商業同業公會建築,有著各種有趣的小物件,就藏在林蔭底下!

位於文化街上的新竹縣家畜肉類商業同業公會,隱藏在林蔭之下,有著非常活潑的外觀。建築設計上運用了相當多的曲線造型,同時有波浪狀的水泥板。再加上垂直格柵及出挑的雨遮,反映了現代主義不受規則限制的精神。立體浮雕的做法也非常現代,在當時常會見到公共建築使用類似的浮雕手法。


另一棟年代較早的建築,則是位於東前街上的新州屋。新州屋是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在建築立面上,也使用了許多現代建築的表現手法。例如傳統建築往往強調對稱的概念,但新州屋卻一定程度上揚棄了這種原則。不對稱的立面加上細緻的線腳變化及切線的分割,複合式的表現,讓這棟值得再三玩味。

 

觀察練習:
影像博物館(有樂館)新竹市中正路65號
新州屋 新竹市東前街16號
新竹縣市肉類商業同業公會 新竹市文化街14號
參考資料
  1. 辛永勝、楊朝景(2015),《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台北:馬可孛羅。
  2. 黃俊銘(2016),《「新竹市老屋普查與舊建築空間再利用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新竹市文化局。
  3. 堀込憲二(2011),〈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8期,p.16-28。孫建榮(2014),〈聖靈之光──天主教嘉義主教座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章資訊
帶路解說 榮芳杰教授
整理、攝影 謝爾庭
文字 見域工作室
刊登日期 2020-02-02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風城.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