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混口飯】麥當勞的美式鬆餅,原來不是美國人的發明?一段歐洲家鄉味征服新大陸的歷史

2022-09-12

「幸福美好的一天,從麥當勞早餐開始!」這句廣告臺詞不僅家喻戶曉,廣告中的美式早餐也早已成為臺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 1986 年臺灣麥當勞推出早餐開始,滿福堡、薯餅和美式鬆餅等經典商品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臺灣人的早晨飲食習慣,香甜鬆軟的美式鬆餅更是臺灣人接觸美式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有趣的是,鬆餅雖然是美式文化的代表性美食,它的發源地卻不是美國。那麼,我們所熟悉的美式鬆餅是從何處來,在移動和變化當中,它又與哪些人群、文化互動並譜寫故事呢?且聽這首甜蜜又哀愁的美式變奏曲。
 

我們所熟知的美式鬆餅,甜蜜當中埋藏著哪些故事?

第一段旅程:歐洲內陸的流轉演變

什麼是美式鬆餅(American pancake)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看似顯而易見,但細思之下卻並不容易回答。這麼說好了,若是根據製作材料:麵粉、雞蛋、牛奶加糖,幾個今天我們熟悉的鬆餅成分搭配在一起,除了鬆餅之外,還可以做出法式可麗餅(crêpe)和華夫餅(waffle)。若是根據外型,一直要到 18 世紀以後,我們記憶中圓圓一片、平坦且蓬鬆的美式鬆餅造型才第一次出現。因此,結合食材和外型,我們可以得出較細緻的定義:美式鬆餅是一種由澱粉麵糊組成,並在平底鍋或類似容器中烹制,蓬鬆而平底的圓餅狀食物。

 

在成為我們熟悉的美式鬆餅之前,由澱粉麵糊製成的餅狀食物,已經歷漫長時光的淘洗。根據考古紀錄,很有可能早在新石器時代,鬆餅就已經成為人類飲食的一環。透過考古檢測冰人奧茲(Ötzi)的胃袋,這位生活在西元 3000 多年前的人類,他最後的一頓晚餐,可能就是一種以單粒小麥製成的原始鬆餅。

 

冰人奧茲的復原模型,這位三千多年前的牧羊人,是考古學家了解史前文化的重要線索。(Source: Claude Valette/CC BY-ND 2.0)

儘管鬆餅這類飲食,出現在人類的文明之初,我們卻很難找到 15 世紀以前的鬆餅食譜,甚至連 pancake 這個單字,也一直到中世紀晚期才出現。不過,就算鬆餅沒有進入中世紀的食譜書中,並不代表它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這一段時間的沈潛,可以說是鬆餅在為它接下來遷徙的旅途積蓄能量。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文章資訊
作者 陳恬緣
刊登日期 2022-09-12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故事餐酒館 Season 1】 混口飯:跨界的食物學
沒有一次的複製,會是百分之百的完美。每一次的烹調,都是一次創新的嘗試。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