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檳城填掉的不只四千英畝海岸,還有漁村生態與歷史文化遺產

2016-11-22

數十年來的各種發展,已將檳島北部和西部傳統漁村逼向滅亡,丹絨道光近年的填海計劃嚴重影響當地淺海漁民的生計。填海初期,直接摧毀海床和魚蝦繁殖地,還有淤泥污染,大大削弱了海岸漁產的再生能力;填海過後,不僅捕魚的海域或空間窄小了,漁民被逼航行到更遠才能謀生。未來在南區的四千英畝填海計劃,不但是對檳島的生態浩劫,也將摧毀見證華人和馬來人落腳檳榔嶼的早年聚落遺跡,嚴重危害州內豐富而多樣的文化遺產、旅遊資源。


(照片來源/Malaysia Gazette)
(照片來源/Malaysia Gazette)

馬來西亞歷來各種發展項目,不斷讓目光短淺的政客、唯利是圖的財團決定我們的未來,放棄將自然/文化遺產留給子孫。這一回,檳城南區填海計劃有可能例外嗎?


估計耗資 270 億令吉的檳城南部填海計劃和交通藍圖日前終被揭開。如果不是漁民發聲請願、檳城消費人協會(Consumers Association of Penang,CAP)不斷公開質疑,這項計劃恐怕至今還戴著神秘面紗,把外界繼續蒙在鼓裡。


關心檳榔嶼自然生態和居民權益者擔心,這項計劃惟恐偏離欲提升交通便利的目的,將至少屬於公共的四千英畝海岸線和海床淺灘,打造成少數人才有能力購置的高級產業,有人因此建議州政府計劃改名為「檳城填海和產業大藍圖」。


(照片來源/The Malaysian Insider/Hasnoor Hussain)
(照片來源/The Malaysian Insider/Hasnoor Hussain)

填海以集資為目的   淺海漁民首當其衝

這項填海工程最引人詬病的弱點是,將兩個項目——即填海和交通藍圖合併成一個發展配套,以致導出這樣歪曲的邏輯:反對填海即反對改善公共交通藍圖。


殊不知,改善交通不一定要填海,或可以只填一小部份,而估計耗資 270 億的填海工程卻準備用交通藍圖來合理化其計劃。面積高達四千英畝的填海計劃必須呈交詳盡環境評估報告,而決定環評是獲準的關鍵項目之一,是必須為發展計劃提供合理解釋。


很顯然,南區填海計劃旨在為了籌集交通藍圖的發展資金,換句話,填海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一旦填海項目的環評報告通過,將意味著任何發展項目都可以破壞環境(包括填海)為集資手段,而手段本身無需經過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


去年 12 月 13 日,大約 1,500 名檳城南區淺海漁民進行示威,表達對填海計劃的不滿。這些漁民來自南區十四個漁民協會分會,代表即將直接與間接受影響的 3,000 多名淺海漁民。南區漁民協會主席阿薩奧馬(Ashard Omar)在集會翌日向首席部長辦公室遞交備忘錄,要求首長林冠英與漁民對話,截止今日仍未獲回覆。


檳榔嶼四面環海,面向馬六甲海峽的西部海岸和地勢多海灣的南部海岸,更是天然的富饒漁產地。世代以來,由數千名淺海漁民組成的聚落,形成特殊的漁村人文景觀。據筆者實地考察,該填海計劃直接影響的漁村多達七處,由東至西依次為 Kampung Tempoyak、Permatang Damar Laut、Permatang Tepi Laut,、Kampung Binjai、Sungai Batu、公巴(Teluk Kumbar)及美湖(Gertak Sanggul)。除了最後兩個有中文名字的,是以華裔漁民為多數的傳統漁村,其餘皆為傳統馬來漁村。


檳州行政議員曹觀友曾經解釋,州政府的合作夥伴 SRS Consortium(駱文秀集團 BSG Property 擁有的公司)已在相關海域展開探勘,研究填海工程的合宜性。經過我對上述漁村的抽樣采訪顯示,政府並未向淺海漁民公布任何填海和發展計劃詳情,包括填海過程的影響、受影響的具體地點、漁民人數等,嚴重忽視漁民被咨詢的權利。


部份淺海漁民明確反對這項計劃,也有的無奈地表示,假如州政府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非發展不可,他們期望政府和發展商將負面的社會影響減到最低,確保不會將漁船停泊處搬遷到過於遙遠的地方,以及風浪過大的海面。普遍上他們都希望延續了至少三代的捕魚生活不至於中斷。


漁民們未談到的是,漁村生活作為一項文化遺產,其延續性正面臨威脅。


數十年來的各種發展,已將檳島北部和西部傳統漁村逼向滅亡,丹絨道光(Tanjung Tokong)近年的填海計劃嚴重影響當地淺海漁民的生計。填海初期,直接摧毀海床和魚蝦繁殖地,還有淤泥污染,大大削弱了海岸漁產的再生能力;填海過後,不僅捕魚的海域或空間窄小了,漁民被逼航行到更遠才能謀生。受訪漁民甚至指出,自從第一期斯里丹絨檳榔計劃(Seri Tanjung Pinang Phase 1,STP1)四年前填海竣工後,漁獲已銳減大約 70%。


(照片來源/The Malaysian Insider/Hasnoor Hussain)
(照片來源/The Malaysian Insider/Hasnoor Hussain)

自然生態浩劫來臨 文化遺產資源堪虞

檳島南部即將受填海計劃影響的地勢屬於海灣地區,鳥瞰顯示這里有五個天然海灣,是富饒的魚蝦繁殖地和漁船停泊處。填海工程和交通藍圖計劃將把這個區域填成兩座人造島嶼,工程進行期間,對海床魚蝦繁殖地的永久性摧毀勢必無法避免,整個計劃建設結束後,如何將對生態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極待各界關注。


自上世紀七〇年代以來,檳城已有多個海岸線進行填海造地工程。最早的填海地區是坐落在輪渡碼頭的姓氏橋。當時,作為回族來馬或抵檳活見證的姓郭橋被拆除,居民遭到遣散,原本的紅樹林和沼澤地被高聳入雲的公寓所取代。


在八〇、九〇年代,巴央巴鲁(Bayan Baru)地區分別進行兩次填海,進行工業和屋業發展計劃,似乎缺乏記載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 九〇年代日落洞(Jelutong)沿海遭填海興建環海公路,目前正進行第二期工程,興建豪華公寓、遊艇停泊處等,當地淺海漁民投訴,海床摧毀導致漁獲遽減,衝擊漁船作業的海域。


2000 年,前朝檳州政府批準第一期 STP1 發展計劃在丹絨道光填海,五年來明顯出現各種後後遺症,包括附近一帶風景區的嚴重淤泥汙染、漁產銳減。但民聯政府(希望聯盟前身)卻批準第二期的類似計劃,在擴展已填海部份興建兩座人造島。


受訪的當地漁民組織代表斥責,不論前朝或今朝政府的發展計劃,都沒有征詢漁民同意。部份漁民領得 15,000 令吉的「安撫金」,發展商依恩奧集團(E&O)和州政府不曾明言,這究竟是正式賠償或非正式遮口費。甚至,有多名從三至四代捕魚維生者因無漁民執照,無法獲得分文賠償金或安撫金。


關於大型填海計劃的生態影響,非政府組織檳城論壇(Penang Forum)負責人之一梁粵廣博士已多次提醒州政府,故在此不贅。筆者要強調的是,未來在南區的四千英畝填海計劃,不但是對檳島的生態浩劫,也將摧毀見證華人和馬來人落腳檳榔嶼的早年聚落遺跡,嚴重危害州內豐富而多樣的文化遺產、旅遊資源。


接下來,就由檳州子民決定是否將檳榔嶼的自然景觀生態,還有這些活的文化遺產資源,交到文化格局窄小的政客手上吧!

 

文章資訊
作者 周澤南
刊登日期 2016-11-22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