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在中國古代,豬不只餐桌上的佳餚,牠還可能是一場道德哲學的論爭!

蔡宗穎 2019-01-29

祭祀典禮才會看見豬肉

說到中國古代的豬,大致上有兩個字可以代表:其中的「彘」是大豬,而「豚」指的是小豬。然而,在現代社會的餐桌上隨處可見的豬肉,在古代可不能隨隨便便就囫圇下肚。豬肉在中國古代與文化和節慶息息相關,若非獵戶,尋常人家最常食用的還是魚肉。


那豬肉要怎麼吃呢?


在多數人都不陌生的《論語》中,便記載了孔子對食物的「偏執」。孔子認為吃肉是有所講究的,不能馬虎行事,他曾說:「食不厭精」,要求肉一定要切割的妥當,並經過適當的調理,使用精確的調味料,顏色好看,香味迷人,最後還得要配上好的沾醬,連食器也十分講究 [1]──這不單單是對美味的追求和展現君子的禮儀,更是一種是對人性的譬喻。


為什麼諸子常以豬肉為喻,難道是因為古人很喜歡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首先,我們要理解到先秦諸子身處的時代,往往利用對話即能改變當時的社會觀,而要讓對話具有圖像性且更貼近大眾,就必須從日常生活取材,自然就會善用譬喻說故事,從豬肉討論人性也就變得合乎情理。


在春秋時代,豬肉多半用於祭祀,一般人並不常吃豬肉,但也並非罕見,畢竟豬可是除了牛以外的重要祭品,當時作為祭品的牛、豬、羊稱為三牲,為古人對祭祀的最高敬意。所以,對古人來說,吃豬肉就相當於一場盛宴般重大,而先秦諸子便將此種敬意化作隱喻,用「豬」來討論道德與政治議題。


(Source:Wikimedia

諸子認真說,豬與人的道德與政治

(一)曾子從豬說負責任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場買菜時,兒子哭鬧著要一起去,曾子妻就只好騙兒子說等她回來會殺一隻豬來吃。待妻子回家時,就見到曾子磨刀霍霍,準備殺豬,妻子大驚失色連忙阻攔,表示自己只是哄騙兒子罷了,並不是真的要殺豬來吃。


曾子聽完後並沒有放下刀,而是對妻子說:「父母是孩子的楷模,年幼的孩子會處處模仿父母,並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妳欺騙他,就是在教他騙人,這並不是好的教育,應該要教育孩子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於是,曾子就真的殺了一隻豬來吃。[2]


這則寫在《韓非子》中的寓言,藉由「曾子殺彘」傳達了誠信的重要,也透過古人食用豬肉的隆重性,讓寓意更為深刻。


(二)孟子養豬拼民生


孟子曰:「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3] 簡單來說,孟子認為好好養雞、豬、狗這類的禽獸,就能讓老人家都有肉可以吃。


換言之,一國之君只要做好最基礎的民生,能夠豢養禽獸讓人民有飯吃,就是一個讓人民過好日子的統治者。


此外,孟子也曾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4] 如果諸侯貴族家養的豬狗在豐收之時都可以吃人的食物,而沒有收購餘糧;遇到荒年時,路上都已經出現餓死的人,國君還不知開倉賑災。


其實,以上都是孟子在強調「民生」的重要性,只要人民可以飼養好家畜、國君能做對政策,那國家自然會富強。


(三)荀子說追逐利益的小人「豬」


荀子曾說:「有狗彘之勇者」 [5],這裡並非稱讚人勇猛果敢,「狗彘之勇」指的是爭喝搶吃,沒有廉恥,不懂是非,不顧死傷,不怕眾人的強大,眼中只看到吃喝,也就是追逐利益,不顧道德正義的「小人」。


雖然說對先秦諸子而言,「小人」並不見得如同今日一樣代表「卑鄙」,有可能只是沒有達到先秦諸子的崇高道德標準,但此種行為還是被君子所不齒的。


由此可見,豬其實也能用運在反義的例證上,不一定只有崇高的象徵。


(四)墨子比較殺豬人與宰相


墨子提及豬的時候,詳述的敬天祭祀的儀式,說明人必須敬天,天子必須賞罰有當。[6]


此外,墨子也曾用簡單的譬喻來諷刺政治問題:「世之君子,使之為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則辭之;使為一國之相,不能而為之。豈不悖哉!」如果讓一個人去當殺狗殺豬的屠夫,做得不好就必須離開,但是如果一國宰相表現很差,卻無法使之下台,這真的是很奇怪的事情。[7]


墨子也曾經跟子夏對話,墨子說:「君子之間沒有鬥爭。」子夏說:「豬狗都有鬥爭,怎麼君子沒有鬥爭?」墨子說:「怎麼儒家討論時總是喜歡說商湯的故事,但是行事時卻又拿豬狗來做譬喻。」[8] 從這方面來看,墨子其實並不太認同儒家的說法。


從豬到人,從人到豬

從上文可以看出,幾位先秦諸子在提到豬的時候,多是藉著禽獸的行為,譬喻人的言行舉止,可以說「禽獸」與「人」在某些方面是息息相關的。


豬很早就馴化成人類豢養的家畜,所以中文字的「家」下方為「豕」,「豕」就是「豬的」,所以「家」其實就是在自家領域豢養豬的意思,由此更可看出人與豬的關係相當親密。


家的甲骨文。


至於諸子運用人跟禽獸之間關係所做的譬喻與轉化,若放在現代來看,與現在許多媒體喜歡用「狼性」來譬喻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的拼勁以及企圖心,是否有那麼一點相似性?


因此說到「豬」,可不只是餐桌上的佳餚,牠還可能是一場哲學上的道德論爭。




[1] 《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2]《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4]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5] 語出《荀子.榮辱》


[6] 《墨子.天志下》:「自古及今無有遠靈孤夷之國,皆犓豢其牛羊犬彘,絜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以此知兼而食之也。」


[7] 語出《墨子.貴義》


[8] 《墨子.耕柱》:子夏子徒問於子墨子曰:「君子有鬥乎?」子墨子曰:「君子無鬥。」子夏之徒曰:「狗豨猶有鬥,惡有士而無鬥矣?」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傷矣哉!」

文章資訊
作者 蔡宗穎
刊登日期 2019-01-29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