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要說」希望陪伴大家在這個紛亂時代中,找到思緒可以停泊的地方。今年是二戰結束 80 週年,這一集「乾杯台灣人」,邀請到台劇《聽海湧》編劇蔡雨氛、以及紀錄片《由島至島》的導演廖克發,來談談二戰臺籍日本兵的故事。那麼,我們就開始囉!
➪➪ 有故事要說 S3EP01「台灣人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當創作遇上沈默的二戰歷史,我們能如何記得」來這裡聽 👂
精華摘錄
豐恩:我想很多聽眾應該都知道,《聽海湧》劇集被當作公視被刪減預算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所以它雖然看起來是一個歷史議題,可是卻還跟今天息息相關。這其中當然牽涉了歷史事實及歷史記憶,兩者中間非常微妙的一些問題。
我想先請教兩位的是,臺灣人在那時候作為臺籍日本兵被派到南洋去,很多人會說他們是受害者、不得不參與這場戰爭。某個程度上也沒有錯,可是兩部片裡也都呈現了另外一種角度,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這群「受害者」在戰爭中,其實也有一個「加害者」的角色。為什麼會想開始探索二戰時期日本兵這樣的議題?
廖克發:我最早是因為讀了藍適齊老師的論文,找到一群在二戰前已旅居東南亞的臺灣人,他們被關進集中營裡一直到戰爭結束、所有家產被充公,然後被迫要回到臺灣。所以最早最早我是拍這群老人 ,比較單純的動機就是因為他們跟我有共同的東南亞記憶,他們裡面有些人會說馬來語,對東南亞有某種鄉愁。
那其實我在拍上一部紀錄片《野番茄》時就第一次碰到了臺籍士兵的議題,當時也的確是以一種「時代的受害者」的角度去看他們。作為一個在馬來西亞長大的小孩,從小就從祖父母那邊聽說日本侵略時期的日本軍隊做了很多殘暴的事。一直到拍《由島至島》的時候,初期都還沒辦法很直接地聯想到,我從祖父母繼承的那些戰爭的慘痛記憶,是跟臺籍士兵有關聯的。
是直到拍海外臺灣人、做更多二戰研究後,才發現不太對欸,臺籍士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參與戰爭? 慢慢的才發現越來越多的資料,原本並沒有想拍一個 5 小時的片子來疲勞轟炸觀眾,一開始的計劃只有 90 分鐘,但因為後來發現了臺籍士兵的這一段落,才把更多的證據跟黑暗歷史挖掘出來。
有些觀眾看完紀錄片後認為,現今臺灣社會面臨的問題已經很多,你還要把這些挖出來幹什麼?但其實,我們已經沒有所謂的戰爭責任了,那是那個世代的事——
我們有的,是記憶責任。我的意思是,怎麼選擇記憶二戰是我們的責任。同時也問自己說,當把自己擺在那樣的時代、那樣一個位置時,捫心自問:
我們真的有勇氣跟智慧,做出更不一樣的決定嗎?
蔡雨氛:之所以會開始寫《聽海湧》的劇本,就是因為看到這段歷史——一群臺灣人在二戰時去到了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然後在戰爭結束後因為違反戰爭人道罪而被送上法庭。我大學讀的是歷史,大概只知道有不少的臺籍日本兵存在,可是並不知道臺籍日本兵究竟去南洋做了什麼,更不知道有人因為違反戰爭人道罪被送上法庭,這段歷史我是完全空白跟模糊的。這引發我的好奇、想要寫一部故事來探討這件。
越挖掘越從裡頭看到很多衝突,比方說一個臺灣人穿著日本軍服在俘虜營裡面擔任一個管理者,這個時候我會問我自己說,
這一群人在想什麼?他們覺得自己是臺灣人還是日本人?尤其在戰爭結束時,當他們被送上法庭,因為那時候中華民國來接管臺灣了,他身份又多加了一個,他們是中華民國人嗎?他們是戰勝國的人嗎?包括審判他們的澳洲法官,又怎麼看待臺籍日本兵這群人?
我覺得有很多身份疊加在這些人身上,而且身份好像也一直在轉換。
想知道完整內容嗎?
現在就來聽他們聊這段臺灣二戰 B-side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