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抗議、革命、以及其他關於國慶日的故事

涂豐恩 2014-10-09
收藏

1919 年的 10 月 10 日,中華民國正在迎接他的第八個生日。


上海市的許多店鋪休業一天,以示慶祝。許多人湧到了公共體育場,參與典禮。還有一群師範女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高聲唱著:「飄揚國旗五色,猶如燦爛明霞,放出彩光萬道,照着自由花。」北京中央公園內,則有花臉力士、赤膊刀客,打鑼大鼓等等表演娛樂活動。


可是在這個理應舉國歡騰的日子,當時的國民黨總理,後來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卻似乎開心不起來。在這一年國慶紀念詞中,他忿忿不平地說:「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專橫,政客搗亂,民不聊生之日也。追源禍始,則政客實為萬惡之首。或曰:政客不死,禍亂不止,旨哉言乎!」


除了批評多行不義的萬惡政客,要他們放下屠刀外,他更呼告全體國民:「國民國民!公等已深受痛苦八年矣!何以於痛苦流離之今日,猶思紀念而慶祝也?得毋以此為革命軍首義之日耶?」

 
488px-Photograph_of_Dr._Sun_Yat_Sen,_-HB_Sun_Yat_Sen,_40,_XPl_Korea_3-28-10,_File_no._140-C.-_-_NARA_-_296447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

按照官方版本,八年之前,孫中山當了四個月的臨時大總統,便為了顧全大局,將這個職位拱手讓人。如今的他,只能忍辱負重,屈居南方,看著「軍閥亂政」,北京的政府領導人換過一個又一個,無怪乎心中無限委屈。


這一年的國父,因此要直把國慶當革命。他說:「民國由革命而來,則凡今日承認民國者,必當服膺於革命主義,黽勉力行,以達革命之目的,而建設一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之國家,以貽留我中華民族子孫萬年之業;庶幾今日乃有可慶祝之價值。」


政客作亂,人民起義,在他看來真是天經地義。


同一天,北京真的有群熱血學生走上了街頭。他們遊行,散發傳單,並且發表演講。演講的內容,包括了勞工議題、婦女議題,還有選舉。他們甚至還發放「麵包」給路人,麵包上印著「共和萬歲」、「普通選舉」等等口號。


學生的舉動,很快就引起警察的注意,並遭到阻止。但學生們突破重圍,繼續遊行。同樣的活動也出現在天津、蘇州等地。當時的報紙說,看到這些學生的行為,「觀者莫不動容。」


這是八歲時的中華民國。將清朝取而代之後,這個新國家面對的內憂外患,政局紛擾,沒有停過。


即便過了十年,情況還是沒有好轉。


1929 年的國慶日,另一位國民黨的大老出來發言,語氣仍是憂心忡忡。他說這國家裡頭的政客,包括了「強盜式的,流寇式的,拐騙式的,穿窬式的,豺狼鬼蜮式的,蛀蟲蠹魚式的,魑魅魍魎,形形色色,在目前這個時期之內所表現的,可以歎觀止了! 舉凡掠奪,霸佔,挾持,搆陷,挑撥,煽惑,浸蝕,腐爛,種種害人害己,誤國誤民的陰謀詭計,詖辭邪說,無所不用其極。


當時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相當於國家元首)的蔣中正,也發表〈告同胞書〉。他哀嘆當時的中國人已經喪失了固有之德性,只會投機取巧,「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無關乎亡國的威脅似乎日益逼近,彷彿就在眼前。身為主席的他,「不敢自棄,僅當早乾夕惕,竭其精誠。


果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從國民政府主席,變成國家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再從 1948 年起,幾乎一路擔任了 27 年的中華民國總統。當了 50 年實質上的國家領袖,真可謂「竭其精誠」了。


國慶典禮上的蔣公
國慶典禮上的蔣公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慶日,是在 1912 年的 10 月 10 日舉行的。但就在國慶大典不到一個月前,北京的臨時參議會,還曾為選擇那一天作為國慶日,有過激烈討論。


最初的提案,是以湖北武昌起義的 10 月 10 日作為國慶日。這個提案,由當時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提出。武昌起義被認為是推翻滿清的重要關鍵,值得紀念。來自湖北的議員,對此自然大表贊成。


但馬上有議員質疑,武昌起義雖然重要,可是只紀念這個日子,對其他革命份子未免太不公平了。比如,廣州的黃花崗起義也很重要,就算當不成國慶,總得給它一個紀念日吧。


安徽來的議員也說,別忘了當年我們安徽有兩名革命烈士──徐錫麟和熊成基──從容就義,他們對民國的貢獻豈能遺忘?


四川來的議員則強調,我們四川當時的「保路運動」,對後來革命影響深遠,當然必須記上一筆。


最後議會交付表決,還是決定將 10 月 10 日訂為國慶日。


但需要國慶日的念頭,並非從民國成立之後才出現。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些人提倡國家應該要需要有特別的紀念日,以培養全體國民的愛國心。抱持這種想法的,包括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梁啟超。他看了美國和法國國慶的例子,認為紀念日可以鼓舞人心,團結士氣,實在有無比的重要性。


結果 1910 年,清朝頒佈了六個紀念日,外帶五個「國恥紀念日」,包括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的 7 月 24 日,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的 8月 8日,還有甲午戰爭大敗給日本的 8 月 16 日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日子特別重要,同樣被當成了國家的慶典。這三個日子分別是皇太后萬壽節(慈禧的生日)、皇帝萬壽節(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日)和孔老夫子生日。


不過規定頒佈不久,清朝就被推翻了。


沒有了皇帝,大家只好轉而慶祝「國家」的生日──雖然「國家」似乎比皇帝抽象多了。


為了讓人們可以感受到這個看不見也摸不到的「國家」,在中華民國,就跟任何國家一樣,需要創造出國旗和國歌。從那時開始,人們開始學習著唱國歌,揮舞國旗,甚至出現了所謂的國旗體操。這都是前所未有之事。


但當時國旗長得跟今天不太一樣。最早的中華民國國旗,是以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所組成的五色旗,象徵五族共和。最早的國歌,歌詞則是這樣唱的:「中國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冑來從崑崙顛,江河浩蕩山緜連,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


是在 1928 年,國民黨黨歌才變成了國歌 ,黨旗才變成了國旗。


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_1912-1928
中華民國五色旗

當時每逢中華民國國慶,報紙上偶爾會刊出「華僑慶雙十節」之類的活動。比如 1927 年在嘉義,有幾十名「華僑」,就在中華會館內舉辦慶祝活動,大家向國旗敬禮,然後輪流致詞。典禮結束之後,「到宜春樓,齊舉祝杯,酒三行。」當天有日本官員到場,中日雙方人士除了寒暄,並且「相期日華親善,酒闌舉觴,祝中華民國萬歲,於爆竹聲中散席。」但是,不管是皇帝萬壽,還是雙十國慶,也不管國旗是五種花色,還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對 1945 年以前的臺灣人而言,都不過是另一個國家發生的事情。


但對當時大部分臺灣人而言,雙十節並不是國家慶典。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臺灣,有另一個國慶日:2 月 11 日的「紀元節」。


這一天是什麼日子呢?按照當時日本政府的說法,西元前 660 年的這一天,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這一天,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即位。換句話說,從這一天起,日本國誕生了。


現在不少學者對於神武天皇究竟是傳說人物,還是真有其人,抱持高度懷疑。但對於十九世紀末的日本政府而言,首要任務既然是創造光榮歷史,塑造愛國國民,神武天皇到底存不存在,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從 1873 年(明治六年)開始,「紀元節」成了日本最重要的國定節慶。身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當然也必須乖乖遵循,盛大慶祝。於是每年的這一天,全臺除了放假一天,並且舉辦各種運動會和音樂會,或是腳踏車競賽、圍棋和五子棋比賽等等。


當然,既然是建國紀念日,最重要的活動還是讓民眾感受國家和天皇之偉大。因此,各地都舉辦了演講活動,講解紀元節的重要性。


1926 年的紀元節,甚至在臺北的新公園之內,舉辦了一場遙拜祭典,並由軍隊模擬演出兩千多年前神武天皇「東征」的英姿。當天晚上在樺山小學校(今天華山藝文特區附近),更舉辦了大型的演講會,有三位講者輪流上台,講述「所謂有色人種的反撲」、「建國與臺灣」、「東方帝國的締造與新日本的建設」等課題。據說當時台下的民眾聽的熱血沸騰,不能自已。


而從 1931 年之後,日本和中國之間的軍事衝突越演越烈,日本在殖民地也越來越需要「精神總動員」。1932 年紀元節,在新公園舉辦的祭典,據說超過了兩萬五千人參加。現場除了日本帝國國旗飄揚外,更可以聽見眾人高喊萬歲。


一直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紀元節的慶祝才正式告終。美軍佔領下的日本,被禁止製造國家崇拜,像紀元節這樣的節日,自然在廢除之列。儘管如此,戰後有許多日本人,對於這個天皇神話仍是戀戀不忘,屢屢想要復興紀元節的傳統。


日日新報上關於紀元節的報導
日日新報上關於紀元節的報導

不過 1945 年起的中華民國,並沒有太多時間為了國慶歡欣鼓舞。


1945 年 10 月 10 日,因為剛剛結束對日戰爭,各地還能熱烈慶祝國慶。但接下來的幾年之內,因為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內戰爆發,國慶日與其說是慶祝,還不如說是一年一度向全民喊話的心戰時間。1945 年之後的臺灣,沒有了紀元節,卻迎來了一個有點陌生的國家,和一個全新的國慶日。


只是戰爭不能只靠喊話。


1949 年,中華民國的國軍仍然不敵共軍,撤退臺灣。那一年的蔣公,就像 30 年前的國父,一點也不開心,只是一心想要反攻大陸。那年國慶前夕,他氣憤地說:「我淪陷匪區的同胞,久在黑暗鐵幕之下,本已不堪受其暴力迫害,而今日又是目不能見國旗,耳不能聽國歌,其喪家亡國之痛,更不知如何忍受了。」


但他又充滿希望,對全國軍民同胞說:「我們深信為爭取中華民國獨立而戰,為保障人民自由而戰,為國際正義世界和平而戰,其戰爭必得到最後的勝利。」


不過隔了一年,情勢沒有好轉。蔣公在 1950 年的國慶日當天,「自愧不能立刻光復神州,拯救同胞,脫離水深火熱痛苦無告的苦境。」只好希望全國軍民同胞,繼續忍受犧牲,堅持奮鬥,相信光復大陸的任務,必能如期完成。


只可惜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


過了二十多年,這個世界,按照蔣公說法,仍然「陷於邪正不分,善惡不明,以黑為白,積非成是,充滿貪婪、迷惘、喪亂的痛苦時代。」因此在 1971 年的國慶上,蔣總統只好繼續期待大家保持苦撐堅忍,獨立自強,戒慎而不恐懼,並放眼下一個十年能夠光復大陸。


1965年的國慶
1965 年的國慶

但儘管意識型態南轅北轍,針鋒相對,1949 年以後,不管海峽這一岸和那一岸,對於利用國慶來宣揚國威、高調放話的作法,倒是有志一同。在臺灣的國慶典禮上,有美軍將領上台致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就有蘇聯的代表團來訪講話。


至於海峽對岸,毛主席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就從 1949 年起,把國慶日從十月十日移到十月一日。這個中國不唱三民主義,改唱義勇軍進行曲;沒有青天白日,而是改升五星旗。


1958 年,大躍進前夕出版的國慶小冊子上,列舉了各地不斷傳來的生產捷報,和農業與工業的非凡成就。在廣東,「三千八百萬人在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沖天幹勁……廣東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生活日益美好,在躍進的廣東,越來越偉大和可愛了。」


至於臺灣,雖然暫時被「蔣賊」和「美帝」所竊據,但是手冊的作者強調,這個自古以來的中國領土,一定要解放。1970 年代的報紙上,仍然提到有許多臺灣出身的苦孩子,因為不堪被壓迫、被奴役,因此投奔自由,「在祖國大陸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解放台灣
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解放台灣

起初,兩岸幾乎年年都有國慶;到了 1960 年代之後,頻率才漸漸降低。在中國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期間,閱兵被暫停舉行。在臺灣,則是隨著蔣中正的身體欠佳,閱兵儀式也漸漸減少。為了宣揚國威,國慶不可或缺的節目,當然就是閱兵儀式。從 1950 年開始,對峙中的兩岸,把戰場從前線一路拉到了國慶大典。


1975 年 4 月 5 日蔣公逝世,據說天有異象,風雨飄渺。但那一年的國慶,仍然照常舉行,並且為了安定人心,停辦多年的閱兵大典,也重出江湖。當時的總統,是臨時接任的嚴家淦,而真正的接班人蔣經國,則以行政院長的身分,站在嚴家淦的背後。


不過,這一年的國慶典禮真正的奇觀,不是軍容盛大的國軍,而是有群來自北一女與景美女中,總數超過五千人的高中女生,在總統府前廣場,聯手演出排字大戲。整齊畫一的演出,比起今天的北韓,毫不遜色。(影片 09:30 起)


表演的最高潮,則是為了懷念民族救星,眾人合力排出了一幅蔣公遺像。據說在台上的蔣經國,看到此情此景,感動地留下了眼淚。


在那個國家就是蔣家的年代,國慶日究竟為的是哪個國、哪個家,真要讓人傻傻分不清楚了。



臺灣最後一次的閱兵大典,舉辦於 1991 年。


那一年國慶日的前兩天,有群人在總統府前廣場,開始靜坐──包括當時的中研院院士李鎮源與臺大法律系教授林山田。他們的訴求,是廢除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根據這條法令:「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在過去的 45 年內,有許多政治上的異議份子,只要你不擁戴政府,不管你是主張統一(中共同路人)或是臺獨(還是中共同路人),就會被指控意圖叛亂顛覆,進而遭到逮捕──這是傳說中的白色恐怖。


這或許正是愛國主義最大的弔詭。


在那些日子,每一年的國慶,政府總不忘提醒人民:覆巢之下無完卵,沒有了國哪還有家。可是 40 多年過去,國還在,黨也還在,只有政府製造出的許多家破人亡,默默地被遺忘。


1991 年 10 月 10 日國慶日的那一天,閱兵大典按照原訂計畫,照常舉辦。總統府前廣場被鐵絲網重重包圍;但再往外一點,氣氛就完全不同。原本在總統府前靜坐的民眾,因為被警察驅趕,只好轉移陣地,改在臺大醫學院大樓門前靜坐。


沒想到為了讓國家生日一派和氣,沒有雜音,警察竟然直接進入臺大醫學院,驅趕參與靜坐的老師和學生。


軍警進入校園,這個侵害學術自由的舉動,讓當時的臺大校長孫震也忍不住出面抗議,宣示與臺大師生站在同一陣線,要求將校內事務交還校方處理。


沒想到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態度十分強硬,指責孫震不負責任。孫震因而辭職抗議。


靜坐雖然被驅離,但抗議行動還在繼續。從那一天起,越來越多人加入響應。終於在隔一年,完成了刑法一百條的修訂。從此,再也沒有人會只因為反對三民主義,就被逮捕入獄。


從 1919 年國父高唱的不斷革命,到 1991 年總統府前的靜坐抗議。中華民國與臺灣,早已經歷許多物換星移。一個國慶日,也隨之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意義。唯一沒變的,大概是每個政府──不管是哪一國的政府──大力宣傳的舉國一心,最後都成了夢幻泡影。


一個後民主化的時代,我們應該更能理解,這個社會中永遠存在著不同的群體,擁有不同的利益。比起擁抱國家,更加重要的,或許是如何創造出一台機器,其中每個齒輪看似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但仍然可以順利地運行下去。


紀念又一年的「國慶」。




同場加映

香港的「中華民國國慶」。也許你不知道,或者不記得,在 1997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可是有不少慶祝中華民國的活動。來看這個 1996 年的歷史報導。
 

文章資訊
作者 涂豐恩
刊登專欄 大人的世界史
刊登日期 2014-10-09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