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在山川河海中寫作,並且四處買書看書:清代臺灣的文青養成之路

曾聖軒 2024-08-11

要成為一位稱職的「文青」,寫作、讀書都是文青之路上的重要經歷。在現代要書寫各式文章、閱覽各類書籍絕非難事,不過如果時光回到清代臺灣,想要成為一位清代文青,應該要寫什麼樣的文章?又會讀什麼樣的書呢?

多數人對於士人的印象,大多脫離不開科舉考試,不過這並非清代臺灣文青的全貌。在臺灣豐饒物產以及奇秀山川的孕育下,也孵化出許多文學創作與文史書籍。在清代廣袤書海之中最引人注目,也最能代表臺灣當文化風貌的書籍,就是當時由官府所編修的「地方志」,以及文人來臺後所撰寫的各種「遊記」。


地方志書中的臺灣風景

纂修方志的傳統起源於宋代,而在明清時盛行於中國各地,大多記載著各個地方的風俗民情、山川河海與人文風貌。雖然撰寫方志的初衷是作為官員們快速理解各地的統治筆記,書寫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質,不過方志的內容也反映著撰寫者所看到的風景樣貌,現在讀來或許像更像是一本旅遊指南。
 
方志中經常出現各種地圖與各地的風景圖畫,本圖為臺邑八景中的赤崁夕照,
出自於王必昌修訂的《重修臺灣縣志》(Source:wikipedia
臺灣開始撰寫方志最早可以追溯至劃歸清朝版圖之際。由於施琅攻克臺灣以後,象徵著清朝完成了統一帝國的霸業,因此官員們便思索著編修「大清一統志」的需要。當時擔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為了讓臺灣進入清朝官員們的視野,便在短短三個月內寫出了《臺灣府志》,裡頭不僅記載臺灣的地理、文化、風土民情,也在清政府討論臺灣棄留爭議時,成為影響臺灣納入版圖的關鍵之一。

因為清初臺灣士人稀少、學校設置也有限,對當時的士人青們來說,編纂方志便成為少數能發揮所長的舞臺,如臺灣縣首位舉人王璋,在中舉之後、正式任官以前,就深入臺灣各處蒐羅史料,協助臺廈道高拱乾寫下《臺灣府志》,成為臺灣方志體例的標竿;漳浦文人陳夢林也在辭官至各地遊歷數年之後,應諸羅知縣周鍾瑄之邀,將臺灣的山川風俗盡收在《諸羅縣志》。當然這些負責纂修方志的文青們,包含陳夢林、王璋、高拱乾以及周鍾瑄在內,也都分別在方志中留下詩句,在修志的事業中一展文才。高拱乾甚至相當有雅緻地在《臺灣府志》中評選起臺灣各地風景,將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雞籠積雪等八個景點合稱為「臺灣八景」,並邀請文人以詩詞吟詠著這些優美名勝,留下著名的「臺灣八景詩」。
 
地方志中也經常繪製各地的地圖,以便官員們快速理解地方的地形與聚落分佈。
本圖為〈山後圖〉,為今日的花東地區。出自陳夢林所編纂的《諸羅縣志》
(Source:wikipedia
清代臺灣的地方志種類和數量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按照地區、年份的不同,更是有不同樣貌與版本。在清朝統治臺灣的兩百多年間,官員們至少編修了 33 本方志。隨著時間推移,許多風俗民情改變,各地的方志也陸續修訂。當然,各種方志間也有不少抄襲、殘缺、散佚或是語焉不詳的情況,甚至有官員什麼也沒做就偷偷把名字放上作者欄,以致清代臺灣晚期的方志品質略為不佳、難以確實地反映臺灣的歷史。

不過在諸多的地方志中,還是有那麼幾本方志相當引人注目,不僅是因為它們相對完備,這些地方志也對歷史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如高拱乾《臺灣府志》、周鍾瑄《諸羅縣志》,以及王珍《鳳山縣志》等。史學家方豪也曾撰文一一點名盛讚這些清初負責修志的文人「因為惟有他們才是對臺灣鄉土史真正出力,真正有貢獻的人」。


宦遊文人的旅遊文學

文人們撰書、寫作也不全靠官府修訂方志,除了方志以外,詩詞、遊記也是清代文青們經常撰述的體裁。雖然文青們並非僅撰寫遊記,不過由於臺灣風景迷人、古蹟頗多,又因臺灣孤懸海外、長年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有限,讓初來臺灣的中國文人們備感驚奇,因而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從明代陳第《東番記》到清代藍鼎元的《東征集》,文人筆下的臺灣多帶有遊記的性質,連橫就在《臺灣通史》之中觀察到這種現象,形容臺灣「固天然之詩境也。」也點名臺灣縣知縣孫元衡《赤崁集》、漳浦諸生陳夢林《遊臺詩》、巡臺御史張湄《瀛壖百詠》等文人作品的文采之盛。文人們透過五感所得知的訊息,透過文字書寫而鐫刻了下來,在這些作品之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郁永河《裨海紀遊》。

1697 年(康熙 36 年),福州硫磺火藥庫發生爆炸,致使硫磺嚴重短缺。當時盛傳臺灣島上的雞籠、淡水一帶盛產硫磺礦,政府急欲尋人一探究竟,不過臺灣北部在清政府的眼中仍是化外之地,這趟開採硫磺之旅注定並不容易。在眾人退卻之時,性喜冒險的郁永河無懼眼前危險,自告奮勇來臺。郁永河在公務與遊歷之餘,憑藉著為期十個月的探險經驗寫下了《裨海紀遊》。換句話說,這本書就是郁永河的旅遊日記,從島嶼南方的臺灣府,一直到北方北投的硫磺及溫泉,撰述的內容很大程度地補足了當時《臺灣府志》所未能企及的部分。
 
北投一帶具有豐富的硫磺礦藏,曾一度進行商業利用,現已停止開採。而北投地區的溫泉產業至今仍蓬勃發展。圖為日治時期所拍攝的北投硫磺山(Source:開放博物館
郁永河在北方乘坐獨木舟、跟著原住民一同深入山林,那些他所記載下來的人文風土與地理樣貌,成為臺灣史上相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除了為人熟知的《裨海紀遊》之外,郁永河也寫下了《番境補遺》、《海上紀略》等著作,這些書籍除了具有地理學、歷史學、甚至是人類學的貢獻外,郁永河的文筆之優美,也讓他在文學史上留下成就,堪稱清代臺灣第一旅遊作家。


買書、看書哪裡去?書市、書院、圖書館!

清代的文青們除了遊歷與寫作之外,買書跟看書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動。不過由於清代臺灣的印刷術及書籍市場尚未發展成熟,要購買書籍其實並不容易。連橫在《詩薈餘墨》等文集中就屢屢抱怨:「購書不易,而購善本尤難」,連橫所指的善本,意思是指較為忠於原典的抄本。當時臺灣書市上就算有書籍,品質也未必良好,需要細心挑選才不至於受騙。許多書市上流通的書本在傳抄時有所錯誤、缺漏或被加油添醋,造成許多愛書人們的困擾。若要取得優良的善本書籍,就得從上海等城市購買或與人相借傳抄。許多與臺灣有關的著名出版品,諸如郁永河《裨海紀遊》、孫元衡《赤崁集》、黃叔敬《臺海使槎錄》等著名宦遊著述,甚至僅在中國發行,而後才傳回至臺灣。臺灣遲至道光年間,才出現第一家印書館「松雲軒」,這也才讓書市稍微活絡起來。

雖然在清代臺灣讀書並非易事,不過還是有些獲取書籍的管道。清朝統治臺灣以後,官府為培育科舉人才、獎掖學習風氣,在全臺各地設立儒學、書院,收藏圖書的單位也就相應而生。此類藏書單位最早可見於雍正 12 年(1734)時,當時來臺灣府儒學任教的官員袁弘仁,鑑於臺灣島內書籍購買困難,因此特地捐贈六百餘本藏書供學子們閱讀。在乾隆 14 年(1749)臺灣府儒學更出現專門藏書的典籍庫。
 
本圖為日治時期所拍攝的臺南孔廟明倫堂,明倫堂為過去臺灣府儒學講課的地方(Source:開放博物館
在地方官員及眾人的捐獻與建置下,書院的藏書逐漸豐富,據傳臺南海東書院藏書達萬卷,鹿港文開書院更藏有數十萬冊書籍。官府也在光緒年間於臺北府設立臺灣通志總局,收藏古今圖書數萬冊。雖然許多藏書機構並未確切地紀錄藏書書目,不過在《臺灣通史》中,連橫剛好記下了在海東書院中關於臺灣文人著述的藏書名稱與數量,其中海東書院藏有臺灣方志 15 種、共 200 卷;臺灣文人著述 40 種、共 203 卷;宦遊人士著書 80 種、共 160 卷,相關著述的數量並不算少。臺灣人文風氣一時蔚起,甚至得到「海東之鄒魯」的稱號。可惜的是由於清代的動亂頻仍,許多文獻在衝突之間因而散失,在清領末期的乙未之役中許多藏書單位更受到嚴重破壞,目前可見的書籍僅是清代臺灣文人撰著的其中一部分。
 
海東書院設立於臺灣府城內,原址為現今孔廟西側的忠義國小(Source:wikipedia
不過就算清代就設有這些藏書機構,同樣也有著各種限制。由於藏書單位屬官府或學校所有,並非所有民眾都能就近使用。一直要到日治時期臺灣才出現具有近代意義的圖書館。在 1901 年由私人興辦的「臺灣文庫」,為全臺第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藏有圖書 10,261 冊,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今國立臺灣圖書館)的前身。雖然日治時期圖書館的設置具有鮮明的殖民意圖,圖書館負擔著舉辦國語講習會、開辦展覽等任務,希望以日本文化教育臺灣群眾。不過在現代化圖書館的基礎上,圖書館也著手搜集、保存以及流通圖書的使命、許多清代以來的地方志書與書籍也因此被妥善地保存了下來,除供日本學者研究臺灣文化以外,也讓一般民眾得以閱覽。圖書館因此成為愛書文青們閱讀詩書、充實文學底蘊的好去處。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為今日位於中和四號公園的國立臺灣圖書館的前身,
現址為舊國防部博愛大樓(Source:wikipedia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閱覽室(Source:wikipedia
清代文青的養成之路與現代文青的養成之路大不相同,不過喜好閱讀的心或許是一樣的。若有機會不妨再拿起清代的地方志書與旅遊文學,試著從清代文青所留下的文字之中,重新看看他們眼中的臺灣究竟是什麼樣的風貌。
 
參考資料
  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志》(高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志》(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
  5. 鄭恒雄,〈清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書目的發展〉。佛教圖書館館刊第 53 期,2011。
  6.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分野、山脈書寫與帝國意識型態〉。《邊陲社會與國家建構》,2017。
  7. 張圍志,《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臺北市:臺灣古籍,2006。
  8. 黃美玲,《明清時期臺灣遊記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2。
  9. 林慶弧,〈臺灣儒學與書院的藏書:以清代方志為中心〉,《臺灣文獻》,66:2(2015.6),頁1–37。
  10. 鄧津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9。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曾聖軒
刊登日期 2024-08-11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