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有機會來到金門的瓊林村,想必會為大片的閩式建築所驚豔。這裡是全金門最大的古厝聚落,橘紅色的瓦片、磚牆遍布平野,宗祠與家廟林立,舊日的時光也彷彿凍結於此地此刻,成為歷史長河沖不開的剪影。
不過,你可知道在古色古香的村落底下,原來埋藏著一座地底迷宮嗎?
曾經的瓊林,以孕育出 6 位進士和無數官場人才為傲。但在很長一段日子裡,不僅瓊林村被設計成最堅固的戰場堡壘,村民被迫編組成民防隊,就連平時生活的家宅底下,也佈滿了人工開鑿的坑道與防空洞。而這個書香滿溢的「進士村」,也就此被安上了另一個名頭──「戰鬥村」。
更奇妙的是,在當年駐守金門的軍人之間,竟流傳著島上有「匪諜村」的傳說,宣稱某些村子與對岸有所聯繫,落單士兵一旦誤入,就會落得屍骨無存的下場。(當然,在封鎖重重的金門島上,存在匪諜村的機會根本微乎其微,這只可能是阿兵哥們以訛傳訛的軍中鬼話。)
為什麼瓊林會從家喻戶曉的「進士村」,一路轉變成「戰鬥村」,甚至成為軍中傳聞的「匪諜村」呢?故事得從戰爭的年代開始說起……
人人都是戰士的年代
時間回到 1968 年,彼時的軍方在內外交迫的壓力下,曾經推出一項名為「戰鬥村」的計畫。
甚麼是戰鬥村呢?在國軍的構想中,戰鬥村是將普通村落改造成軍事據點,所有能拿槍的人,都要參加作戰。村民們被編組成一支支民防隊,當戰爭爆發時,要在自己居住的村庄裡戰鬥,肩負起消滅敵人的責任,必要時更須支援國軍,補充作戰損失的兵員。這項計畫還結合警察系統,軍方在各個戰鬥村,都派駐了一名警員,平時督導工事興建、民防隊訓練;戰時則領導村民作戰。如此,金門「人人是戰鬥員、村村是戰鬥堡」,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刺蝟島」。
當時,軍方一口氣劃定了 104 座戰鬥村,還要求各村因地制宜,自行設計適合的防禦工事;而如瓊林、安岐、沙美等等戰略位置重要的村落,更要挖掘堅固、隱密的地下坑道。
只是,坑道該由誰來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