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皇上拜託喝少點!深藏故宮裡的三千年前戒酒文與酒杯

廖泊喬 2020-07-23
臺灣故宮的國寶,竟然留有清清楚楚的「戒酒」證據(圖片來源:電視劇《三國》)
「來,乾一杯!」
「不要啦,別再喝酒了!」
「我沒喝多少、才沒醉!」「不能喝太多!再喝身體會撐不住的!」
「不會啦,今晚喝完就不喝了!」「你每次都這樣說…」
「你別煩,不要再念了!」

這些對話是不是很熟悉呢?勸人戒酒的話,說的人煩了,聽的人也厭了。喝酒人覺得沒有什麼,不過就放放鬆、紓紓壓,不需小題大作;身旁的人卻覺得一而再、再而三的處理酒後爛攤子,實在無法承受。


這些對話不是只有現在才有,歷史上,勸人戒酒的故事俯拾皆是。飲酒行為不只影響一個人、一家子,有時候,甚至關乎社會安全、國家經濟,因此飲酒者的親朋好友也不得不從旁勸戒。今天,我們要回到三千年前,看看文獻與器物中最早「勸人戒酒」的故事。


故宮密碼──勸人戒酒的文字

酒的發明,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神農氏,或夏禹時的儀狄造酒。起初,酒僅僅在祭祀、饗神等特殊場合中被使用,到了殷商時,貴族普遍飲酒,酒因而扮演越發重要的角色。(關於商周祭祀主題,可以參考《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



商人好飲酒,因此周滅商後,出現勸人戒酒的史料。史書記載中,最早可推回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時代,但讀者絕對想不到,臺灣故宮的國寶竟然留有清清楚楚的「戒酒」證據!讓我們上故宮三樓「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青銅器常態展間,找出這件美麗的西周文物──召卣。


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網頁

召卣(卣,音「有」;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考據為西周早期裝酒的青銅器。召卣這個大酒壺,上頭的獸面紋和夔龍紋栩栩如生,尤其是兩旁提把處有像是鹿頭或是龍頭的紋路,非常華麗。這件文物最特別的地方是上面的刻字,有簡簡單單的七字銘文。這字寫在哪裡呢?翻遍酒壺找不到,壺蓋、壺底的表面也沒有,最後是在壺蓋的內側發現了一行字。


召卣

我們來試著解讀看看,第一個是「召」字,這個「召」很長,占了一半的篇幅,根據研究應是「召公奭」的召字,而這位召公奭是大家熟識的周公兄弟,文物年代因此推測是在西周早期。重點來了,下面有六個文字(符號),或連、或斷、或折角,這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這是六個數字「六一八六一一」,合起來是「召六一八六一一」,這些數字是什麼?又和戒酒有什麼關係?


蓋上銘文

六個數字,透過易經解密,成為一個卦象,卦名為「節」。[1]


「節」是「節制」的節,若是水滿出來了就應當調節,引申為若是人的所作所為超過了,就應當節制,因此,這是在告誡君王,應適可而止。在酒器上有一個節字,那不正就是在說,飲酒要節制?


當時的人在酒器上隱密地刻寫「節」字在壺蓋之內,讓人充滿想像,會不會是當時喝酒時,侍者一邊將壺內美酒舀給君王,一邊將壺蓋舉起,字面向著飲酒者作為提醒?


有些人猜測,這個蓋子倒過來就成了大酒杯,從壺中舀酒到在杯中,供君王飲用。當侍者為君王的酒杯斟上酒,看著君王痛快把酒喝盡。君王一口接著一口,高高興興地喝完,而當他正準備說「再來一杯」時,大臣們便想提醒皇帝:「皇上,不能再喝了。(再喝,就像商王一樣,國家會滅亡的。)」,然而,若是真的開口勸戒,就得冒著公開犯上的風險,這太危險了。正當大家都侷促不安時,君王喝完酒,看到了杯面上的七個大字,「召六一八六一一」,它似乎聽到了先王或是大臣的聲音:「皇上阿,喝酒要節制阿!」他只好悻悻然作罷。(像不像某拉麵碗底的字呢?)


欣賞了一番最早的節酒器物之後,讀者是不是也想知道,除了文物之外,最早的勸人戒酒的文字是什麼?關於這點,我們一樣要回到西周早期。


《酒誥》詔告天下-無彝酒

周武王牧野誓師伐商紂之後,周公攝政平定管蔡之亂,大概就在那時,頒發了文獻中最早可考的第一部禁酒令。


這是《尚書・周書》中的《酒誥》(誥,音「告」;古代用來告誡他人的文字)。相傳,這當時是周公所寫,用來提醒周成王(周武王的兒子)以身作則、不要貪酒,不要像殷商的君臣貴族一樣嗜好喝酒、荒於政事、最終導致亡國。文字鏗鏘有力,寥寥數字就就講了一番道理。開頭兩段:
 

王若曰:「明大命於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

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

將文字簡單翻譯如下:


王這樣說:「我現在要在衛國宣布一項重大命令。當初文王在中原西方創建了我們的國家。他早晚告誡各國諸候、各級官員說:『只有祭祀時才可以飲酒。上天降下命令,要勸勉我們臣民,只有在大型祭典時才能飲酒。上天降下懲罰,若是我們臣民作亂失德,沒有不是因為酗酒造成的。那些大小諸侯國的滅亡,也沒有不是因為飲酒過度造成的禍害。』」


文王還告誡擔任官職的子孫:「不要經常飲酒。」告誡在諸侯國任職的子孫:「只有祭祀時才可以飲酒,要用道德來約束自己,不要喝醉了。」


文章後段,《酒誥》繼續闡述喝酒的觀念、與喝酒的用途。我們若一步步探究這篇《酒誥》,它在前文提到「無彝酒」,也就是開宗明義提出「不要經常喝酒」的觀點,這不就是「節」卦的「節制」意思嗎?


所謂的「節制」是什麼意思?什麼時候才可以喝酒?飲酒時的酒量又該如何斟酌?


《酒誥》中有了解答。《酒誥》中的「德將無醉」,指的是若是以道德作為標準約束自己,千萬不要讓自己喝醉了。「祀茲酒」指的是祭祀的時候可以喝酒;「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孝敬父母時,準備豐盛食物外,也可以喝酒。但若不是這些特別日子的話,就要「剛制於酒」,強行停止喝酒。


《酒誥》中的折衷精神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酒誥》有著超時代的折衷精神,它提出了飲酒量的限制,因而勸人不要過度飲酒;飲酒量頻率的限制,勸人別經常喝酒;飲酒場合與時間的建議,只有特殊場合、時機能喝,除此之外,還得以道德約束自己飲酒。


而《酒誥》的誕生,大概是西周時期看到飲酒的壞處,認為殷商滅亡的原因在於紂王「惟荒腆於酒,不惟自息乃逸」,因為放縱自己,逸樂喝酒而導致敗亡,以此汲取教訓,提出「適量飲酒」的概念。周公時期即做《酒誥》一文,用「禮教」約束人民,不是全然禁止,也不是放縱人民酗酒。然而,戒酒若是說戒就戒這麼簡單就好辦了。我們必須要承認,無論是「戒酒」、「勸戒酒」都是極為不容易的。


周公(Source: wikipedia)

酒精成癮是一個慢性生理疾病

酒精的使用,大多是自發性行為,因此絕大多數是可以預防的。而人是否會成為酒精成癮,基因或許佔些許原因,然而根據研究,就算具有家族遺傳史的人,也不會全部發展成酒精成癮者。現代有許多影像學的證據顯示,酒癮是大腦某部分神經迴路的失調,因此,酒精成癮在現今社會中,應被視為是一種慢性的生理疾病。


然而,又因為這些失調位在大腦中,影響大腦的「控制能力」與「判斷能力」,這些功能的改變會讓造成的結果更為複雜。影響控制能力,最具代表性的是「追酒」,本來沒預期要喝這麼多、明明知道不能再喝了,忍不住還是要再沾上一口;影響判斷能力,最常見的則是「否認」(denial),除了淡化、合理化因酒精造成的負面影響之外,甚至有些人更進一步,否認自己飲酒的行為。


換句話說,當我們聽到「我沒喝多少啦......」、「我才沒有酒癮......」時,就了解這是大腦神經迴路失調下展現的語言表現,而不小心就喝到酒、一喝就停不下來,則是神經失調下的行為表現,如同其他生理疾病,酒精成癮是可以治療、甚至可以恢復的。


當我們回到三千年前,無論是「昭告禁酒令」,或在酒壺上寫上「節」字,這一聲聲呼喊「喝酒要節制阿!」,直到現今仍是四方共鳴。由於酒精影響了「控制能力」與「判斷能力」這些核心能力,因此,也是為什麼無論自己意志力多麽堅定、或外在的防範策略多麼完備,戒酒一直是從古到今難以處理的議題,由於其影響廣泛,酒精成癮不只是個人須面對、同時也是社會需要一同思考的難題。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研究醫師)

 



[1]為了解釋這些數字,我們要從易經的原理來做解釋。六個數字,在易經上來看,是一個卦象,一個數字代表一個爻,六個爻合成一個卦,這六個數字經過解密之後(解密的邏輯有點複雜,不過可以簡化想成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成為「陰陽陰陰陽陽」,三個為一組,由上而下排列,上面「陰陽陰」是水,下面「陰陽陽」是澤,水澤合起來是一個「節卦」。

文章資訊
作者 廖泊喬
刊登日期 2020-07-2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