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戒酒是好事,但為何北宋詩人石曼卿一戒酒就猝死?

廖泊喬 2020-06-29
來源:Colin Charles, via flickr

酒量極大──人稱「石五斗」的石曼卿

如果說,要在整個宋朝中,找一個酒量最大的人,武松是其中一個。別人是「三碗不過岡」,武松呢?一口氣連喝十八碗,景陽岡打虎去了!而另一個,就要算上今天要介紹的石曼卿了!


石曼卿的酒量是有《宋史》認證的。《宋史》裡寫道:

 

延年(曼卿)喜劇飲,嘗與劉潛造王氏酒樓,對飲,日不交一言……二人飲啖自若,至夕無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傳王氏酒樓有二仙人飲已,乃知劉、石也。

石曼卿與劉潛兩人可以不說話光喝酒,喝了一整天都還沒有酒醉的樣態。從這段記錄似乎能粗略推測石曼卿的酒量,然而,石曼卿具體能喝多少?這可以從他的綽號「石五斗」來推敲,一斗十斤,而宋朝一斤等於現今 640 公克,五十斤等於現今 32 公斤,照現在的說法,我們應該要叫他「石三十二公斤」了。[1]


石曼卿,名延年,他的朋友都叫他的字曼卿,因此後人也以曼卿稱呼他。石曼卿是北宋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朋友多、性格豪爽、「廓然有大志」,他的詩詞創作數量很多,可惜沒有都能保存下來,當時人稱石曼卿的詩、歐陽修的文、杜默的歌,合稱為「三豪」。


相對他的詩而言,石曼卿留傳下的聲名都和酒有關,要說喝酒喝法最怪的文豪,石曼卿更可以拔得頭籌!究竟是怎麼樣的聲名呢?讓我們深入一探究竟。


石曼卿奇怪的酒癖──囚飲鱉飲

石曼卿喝酒的喝法非常特別。比石曼卿時代晚一點的沈括,在他的知名科普作品《夢溪筆談》裡,記錄了石曼卿這些有趣的喝酒方式。《夢溪筆談》記載了當時的科學知識及成就,內容可信度很高,沈括在書中寫上了這一段,令人瞠目結舌,在當時或許就是百姓茶餘飯後的閒聊主題。

 

石曼卿喜豪飲……每與客痛飲,露發跣足,著械而坐,謂之『囚飲』。飲於木杪,謂之『巢飲』。以稿束之,引首出飲,复就束,謂之『鱉飲』。──《夢溪筆談》卷九人事一


「囚飲」是披頭散髮,光腳丫戴手腳銬喝酒;「巢飲」是在樹梢上喝酒;「鱉飲」則是用穀物莖稈把身體綁起來,像烏龜一樣喝酒時把頭伸出去,喝完再縮回來,也有說法是拿繩子套圈,喝酒時把頭套上勒住。除了這些外,相傳還有「徒飲」、「鬼飲」、「了飲」、「鶴飲」等喝法,不一而足。無論如何,石曼卿喝酒的方式千奇百怪,單單的「豪飲、痛飲」,以不足以滿足他,石曼卿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感官刺激,才有這麼多喝酒名堂!


不過,酒量非常人能及的石曼卿後來怎麼了呢?


所謂石曼卿戒酒而死?

《夢溪筆談》在記錄石曼卿事蹟的後半段寫到:「仁宗愛其才,嘗對輔臣言,欲其戒酒。延年聞之,因不飲,遂成疾而卒。


當時的北宋仁宗皇帝(就是最近熱門的中國古裝劇《清平樂》裡面王凱飾演的宋仁宗)看到石曼卿整天沉迷於酒,非常惋惜,就告訴身旁大臣希望石曼卿戒酒。石曼卿一聽到皇帝對自己的關心,便不再飲酒,沒想到竟然因此生病而逝。


要石曼卿戒酒的北宋仁宗皇帝(Source: wikipedia)

明明戒酒應該是一樁好事,怎麼會這樣悲劇收場?石曼卿死的時候年紀不大,才四十八歲,突然驟逝,讓朋友們都很傷心,紛紛寫了詩文紀念他。特別的是,各方好朋在寫石曼卿的祭文中,著墨在酒精的部分不少,似乎沒什麼顧忌,石曼卿與酒,就是分不開。


其中一名好友歐陽修,在石曼卿過世時,寫下《石曼卿墓表》,文中有一段「自顧不合於時,乃一混以酒。然好劇飲大醉,頹然自放」。在歐陽修看來,石曼卿自認和這時代不相合,於是成天飲酒度日,而且喜歡「劇飲大醉」,頹廢地放縱自己。酒精似乎是避世的好藉口。

 

而另一位好朋友蘇舜欽也在《哭曼卿》寫到「高歌長吟插花飲,醉倒不去眠君家」。你高聲歌唱長吟,插花酣飲,而我喝到醉倒回不了家,隨意睡在你家。也是寫石曼卿和蘇舜欽兩人喝酒關係如此親密。


這樣好酒的人,怎麼會因為戒酒一段時間就死了?石曼卿的情況,究竟是因為所謂的「沒有酒,心情不好,鬱卒而死」?或是「沒有了酒,生活沒有了重心與目標」?又或是「酒對身體有好的影響,身體因為少了酒就生病了」呢?


對愛喝酒的人來說,酒精似乎是避世的好藉口(Source: Zac Davies, via flickr)

成癮醫學中,有可能戒酒而死嗎?

石曼卿「因不飲,遂成疾而卒」,來的快又突然,以上幾個原因都很難去完整解釋,又或者如上理由去解釋,史書也應記載「鬱鬱而卒」、「生無味而卒」,這種不喝酒就生病死掉,鄉民古人就可能到處分享,「欸欸,那個誰誰誰,喝酒都沒事,一不喝酒就生病死掉了耶。」,更甚者,可能會有這樣的延伸,「酒是好物,健體強身;喝酒治病,不喝傷身」這樣口耳相傳。然而,酒的好處被誇大,不喝酒的益處被低估,與現實情況似乎是不符的。


「不喝酒就生病死掉」,若是一位成癮防治科醫師看到這一段,興趣都來了。若這段故事為真的話,站在成癮醫學的角度來看,要怎麼解釋呢?不是因為酒對身體好,而是因為在酒精的影響下,喝醉時危險,酒退之中更加危險!不只喝酒會喝到掛,戒酒也會戒到掛!在酒退的時候產生的症狀表現,我們一起稱之為「酒精戒斷症候群 (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


酒精的效用

酒精有許多效果,可以讓人放鬆、減少緊張,有些人表示也可以減少入眠時間。酒精和安眠鎮靜藥物一樣,算是中樞神經抑制劑的一種,主要作用是抑制腦內的神經活動,降低緊張焦慮,同時也會降低心跳、血壓等基本生理功能。然而,酒精畢竟是外在物質,尤其具有神經毒性,因此,若是長期刺激,神經對於酒精會有一些本能的避害反應[2],總而言之,讓神經細胞受到酒精的負面影響盡量減少。


然而,長期喝酒的人突然不喝酒,就像是彈簧長期壓縮突然鬆開,是會「反彈」的,原本酒精抑制神經的效果,現在都會逆勢上升。這樣的反彈效果,就是所謂「戒斷」症狀,戒斷症狀一出現,若沒有好好處理,是可能像是石曼卿「成疾而卒」的!


什麼是酒精戒斷症候群?

酒精戒斷症候群是在所謂「退酒」或「停酒」時出現的症狀表現。這些症狀五花八門,總體而言,是長期被酒精抑制的神經,在少了抑制物之後,現在都過度興奮了!基本生理功能過度興奮包含心跳加速、血壓與體溫上升;情緒表現則為易怒、煩躁不安,其他更包含失眠、手抖、冒冷汗、嘔吐等症狀表現。


有些嚴重的酒精戒斷症狀會影響生命,像是全身性痙攣(所謂癲癇發作,包含突然全身抽慉、眼球上吊、口吐白沫、猛烈的抽搐動作)、妄想或幻覺等精神病症狀(錯誤而堅持的想法、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影像或聲音),甚至到最嚴重的譫妄表現。我推測石曼卿的「成疾而卒」,可能就是譫妄而死。


酒精戒斷之譫妄表現

所謂譫妄表現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些同時出現的臨床症狀表現,長達數天至數週。出現譫妄表現時,個案會突然定向感不清楚(搞不清楚現在自己在哪裡、或是幾點,面對親朋好友也認不出來),還會出現混亂行為、混亂言談,像是變了一個人。造成譫妄原因很多,須趕緊找出原因,針對病因給予治療。


針對酒精戒斷症候群造成的譫妄表現,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震顫性譫妄」(Delirium tremens),或稱為「酒毒性譫妄」,主要是突然戒酒而引起的譫妄狀態,通常出現在退酒數日內到一星期之間,發生譫妄後,若沒有好好治療,死亡率甚至高達百分之二十,換句話說,五個人有酒精戒斷譫妄表現的人中,就有一個會死亡。因此,這是一個需要提早發現、提早治療的症狀,很有可能要到醫院治療。


一個震顫性譫妄的酒精中毒者的臨終之前(Source: wikipedia, via CC BY 4.0)

結語

石曼卿戒酒而死,死的實在太年輕也太突然了!他的老朋友歐陽修在石曼卿過世的二十六年後,還特別到他的墓前寫了一篇《祭石曼卿文》(這篇文章感人到被收在《古文觀止》中),文中三次「嗚呼曼卿」!對於石曼卿的追念,寫得誠懇沉鬱又悲慟,也足以道出兩人當時友誼之深刻。


石曼卿的死,留下了傷心的朋友。長期喝酒卻突然「戒酒戒到掛」的石曼卿,若到現代成癮醫學的幫助治療之下,可能不會這麼早死,甚至可以在他準備戒酒前,好好討論如何按部就班解酒,同時有哪些藥物、非藥物的治療模式可以幫忙。若如此,戒酒成功後,說不定反而成為當時美談呢!

 

*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研究醫師

 



[1] 這裡沒有詳加說明的部分是,宋朝大部分的酒精仍是低純度以糯米、大米、果子釀造的米酒、果子酒,純度換算成現代,可能最多 10%(體積百分濃度)。雖然有蒸餾酒,但似乎尚不流行,詩詞中出現的「白酒」,應為酒色較清的黃酒。

[2] 大體而言,長期酒精刺激會讓神經細胞負責接受酒精刺激的接受器總量下降,也會讓神經細胞負責接受酒精刺激的敏感度降低,以上質與量的改變,能減少等量酒精造成的神經傷害。

文章資訊
作者 廖泊喬
刊登日期 2020-06-29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