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屠殺海地黑人,企圖接收猶太難民「洗白」國家:從殺人犯變救世主的多明尼加獨裁者

2021-05-30
Wikimedia

拉斐爾.楚希約(Rafael Trujillo)不需要希特勒傳授任何獨裁祕技或個人魅力。他也是個受到全民愛戴的一國領袖。他從 1930 年起統治多明尼加共和國,這個以西班牙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與海地共享伊斯帕紐拉島(Hispaniola)。


拉斐爾.楚希約(Rafael Trujillo, 1891-1961)(Source: Wikimedia

楚希約和希特勒的共通點顯而易見。希特勒打算將柏林改名為日耳曼尼亞?楚希約更進一步。多明尼加首都原名為聖多明哥(Saint-Domingue),他藉由賦予其更莊嚴的新名字,反映這座城市所象徵的一切。他把首都改名為楚希約城(Ciudad Trujillo)。他的出生地聖克里斯托巴(San Cristobal)也一樣,從此以後被稱為楚希約。那多明尼加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最高峰杜阿提峰(Pico Duarte)呢?當然改為楚希約峰。


多明尼加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最高峰杜阿提峰(Pico Duarte),曾一度改作「楚希約峰」(Source: Wikimedia

當希特勒成為德國人民的「元首」,代表領導之意,楚希約則另創稱號:「恩主」(el Benefactor),意指大恩人。希特勒只是名下士,但楚約希可是最高統帥和海軍司令。前者痛恨猶太人,後者則不。


楚希約痛恨的是海地移民。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他們是黑人。楚希約希望多明尼加共和國只有白人,像他一樣的白人。其實最好不要完全像他一樣。楚希約的外公是海地人。祖先的血統讓他的皮膚顏色深了些,多了一層晦暗色澤,很容易就被曬黑。惡意攻訐他的人宣稱,楚希約為了遮掩「不純」的血統,會在官方場合使用化妝品讓皮膚變白。


不管如何,楚希約認為他的國家接納了太多海地人。那些在蔗田裡揮汗如雨、領著微薄薪資的黑人農工都必須消失才行。1937 年 10 月,德國人還沒想出猶太人的「終極解決方案」,他已下令以極端暴力解決海地黑人的問題。把他們全殺了!


當地歷史稱這場大屠殺為「大斬殺」(El Corte)。理由很簡單。多明尼加人手持刀子或長彎刀處刑。政府明令禁止使用槍炮類的武器。這樣才能宣稱那些「入侵」的海地人和多明尼加農民起了爭執,一發不可收拾。楚希約可不希望被國際社會視為殘忍的屠夫。結果十分慘烈,多達一萬人喪命,實際數字甚至可能加倍。至今這場屠殺仍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場大規模的種族屠殺。


楚希約發動「大斬殺」屠殺國內的海地黑人(Source: Wikimedia

 

一年之後,埃維揚會議於 1938 年 7 月召開,世人非常關切德國猶太人的命運。必須想辦法拯救這些人。誰願意接納他們?沒有人出聲。只有楚希約。這下殺人犯成了救世主。他願意為猶太人提供十萬份簽證。


他打的算盤很簡單:他不但能藉此重建國際名聲,還能為本國引進白人移民。埃維揚會議後過了五個月,他在 1938 年 11 月派遣羅貝托.戴斯帕瑞多(Roberto Despradel)前往柏林擔任駐德大使。戴斯帕瑞多原是名記者,是楚希約的親信。他的兄弟阿圖羅.戴斯帕瑞多(Arturo Despradel)是外交部長,也是他的直屬上司。猶太人問題就由這一家人全權處理。


諷刺的是,戴斯帕瑞多兄弟毫不掩飾對歐洲專制政權的著迷,熱愛法西斯和民族社會主義。希特勒和楚希約惺惺相惜,前者也派了名大使長駐楚希約城。見證此事的英國代表擔憂地表示,元首試圖「利用多明尼加政權的親納粹和反美立場」。


德國海軍對加勒比海島國的海岸線特別感興趣。多明尼加擁有眾多深水港,萬一德國與美國開戰,這些情報可能會帶來不少優勢。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關於納粹間諜的流言。他們可能已與多明尼加政權打上交道。


1941 年 12 月 11 日,三年過去了。羅貝托準備告別柏林。他的兄弟阿圖羅要他關閉使館並打包回國。多明尼加共和國選擇美國陣營,向德國宣戰,令眾人吃了一驚。楚希約是名務實的暴君,也是個巧妙的交涉家。他不只說服美國人忘記海地人大屠殺,而且他的加盟還賣了個好價錢。他迫使華盛頓同意提供優惠貸款,供應軍事物資和訓練人員,並在多明尼加境內各處建立空軍基地網。


至於發給德國猶太人的十萬份簽證,已被人們拋在腦後。多明尼加很快就發現根本無力接納那麼多移民。政府重新評估後,把數字降為五千人。人在柏林的羅貝托是否達成這個目標?1939 年,也就是開放猶太移民第一年,只有五十名猶太難民抵達伊斯帕紐拉島。大部分都年老力衰,對農業一竅不通。


然而,多明尼加大使早先卻向獨裁者保證會引入雙手長滿繭的健壯農民。這些男男女女會把遭人遺棄的老香蕉園改造成肥沃的農田,就像巴勒斯坦的基布茲(Kibboutz)。至少,這是楚希特的幻想。


按理,猶太移民應在多明尼加北部,索蘇阿(Sosua)附近地區建立一個興旺的殖民群落。那裡是整座島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這項移民計畫在 1941 年告終,因為納粹對猶太人封閉了整個國界。沒人能離開德國。聖多明哥的猶太區早就宣告失敗。人們全都垂頭喪氣。他們之中有音樂家、商販、律師、教授、教士,但沒有半個熟悉農務的人,沒人體驗過這種鄉間生活。炎熱的氣候,貧瘠的土壤,熱帶特有的疾病,全都消磨了他們的意志。


總計下來,只有不到一千名猶太人到多明尼加共和國試運氣。留下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一有機會就急忙逃往美國。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希特勒的賓客簿:二戰時期駐德外交官的權謀算計與詭譎的國際情勢》
一本未曾曝光的希特勒外交宴賓客簿,揭露二戰期間最驚心動魄的政治遊戲!
法國記者讓─克里斯多弗.布希薩在俄羅斯聯邦軍事檔案庫中找到一份從未曝光的二戰歷史文件:希特勒的外交宴賓客簿,其中記錄著自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參與納粹政府重要場合的外交人員與訪客簽名。
他們之中有的同情猶太人,暗中發放簽證;有的深陷希特勒的魅力之中,認為納粹終將攻克眾多敵國;有的表面上雖是中立國身分,私下卻支持納粹;有的則落入效忠母國與自身安危的掙扎之中,深怕走錯一步就踏上毀滅之路⋯⋯ 在這本文筆精湛、情節緊湊刺激堪比諜報小說的著作中,布希薩爬梳當時的KGB報告與世界各國外交檔案,透過當局者的視角重現二戰期間諸多事件場景,讓人宛如置身情勢詭譎的第三帝國首都柏林,更道盡當時外交人員的處境,以及參戰各國的爾虞我詐。

 

 

文章資訊
作者 讓-克里斯多弗.布希薩(Jean-Christophe Brisard)
譯者 洪夏天
刊登日期 2021-05-3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