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青花瓷到丹麥藍: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痕跡,勾勒在歐洲經典瓷器的花紋之中

Ting 2021-09-27
首圖來源:Heather Cowper/CC BY-NC 2.0

許多愛瓷人都會收藏丹麥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全稱 The Royal Porcelain Factory;丹麥語:Den Kongelige Porcelænsfa-brik)的唐草花邊系列(blue fluted),我也不例外。除了藍白色調的清雅和簡練之外,別出心裁的瓷質花邊更與眾不同,讓精緻而靜止的瓷器有了生動感,有如蓮荷出水的瞬間。


皇家哥本哈根,於 1775 年創立。標誌上的皇冠代表皇家御用,三條波浪線則代表圍繞丹麥的海峽。


唐草花邊是皇家哥本哈根公司出品的第一個系列,也同樣誕生於 1775 年,被稱為第一號紋樣(Pattern no. 1)。直到今天,所有的唐草系列都帶著「1」的標記。輕透而玉潤的白色骨瓷上繪有鈷藍色花卉,筆法細緻精妙,據說每一盞都用恰恰 1197 筆繪成對稱的藍花,而細膩的鏤空瓷花邊則讓人感嘆這份暗含銳氣的華美。在批量生產成為常態的今日,皇家哥本哈根都堅持手繪每一份瓷盤;在瓷盤底部,也會見到繪製這枚瓷器的師傅簽下的名字縮寫。


直到今日,皇家哥本哈根都堅持手繪每一份瓷盤(Source:christian skovgaard/CC BY-NC-SA 2.0)

關於唐草的名字,皇家哥本哈根的官方解釋是此紋樣的丹麥文為 「Musselmalet」,意思是貝殼。儘管許多人認為該名稱是指瓷器的凹槽形狀讓人聯想到蛤或貝殼,但實際上該形狀的靈感來自於菊花和金露梅。唐草系列借鑒了中國瓷器,而菊花是當時中國流行的圖案。


隨著花紋的發展,它以簡單、程式化的形式保留了菊花的形態,也加上了生長在北歐地區的一種五葉形花──金露梅。而圖案則據說來自中國菊花(chrysanthemum)和蕨麻(potentilla),也是丹麥化學家法蘭茲海因里希穆勒(Frantz Heinrich Müller)周遊歐洲,去德國著名的瓷器公司麥森(Meissen)取經而來。麥森公司早在一七三○年代已經從一盞康熙年間的碗,學習並發展出藍色洋蔥(blue onion)系列。


麥森公司製作的瓷器(Source: 麥田出版《舊物的靈魂》)

唐草紋路背後隱含的政治文化史

而唐草的譯名,來自中國傳統圖案「唐草」,包括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一說是由於當時日本人慕唐,對於所尊愛的中國風,往往稱唐,如唐門、唐子。柿右衛門的中國幼童式樣,就稱作「唐子文」。如丹麥瓷器又從日本流行回中國,許是藉了日文漢字的譯名而來。若是如此,它就是一段有趣的曲折回流的政治文化史。


不單是名稱,唐草系列的繪製技巧也包含全球史:唐草系列的釉下藍彩受當時流行於中國的青花瓷影響,但這種燒製技巧是 1775 年由穆勒琢磨出來,後由皇家設立瓷器廠,因而得名皇家哥本哈根公司。這些是在跨國企業誕生之前歷史中的全球連結。


皇家哥本哈根的蘭花咖啡杯(Source: 麥田出版《舊物的靈魂》)

唐草圖案在歐洲走紅,英國瓷器中也有這樣一套相似的藍花瓷。在著名的連鎖百貨公司約翰.路易斯,就以約翰兄弟公司出品的丹麥藍花系列(Blue Denmark)為經典之一。與唐草系列不同的是,約翰兄弟的丹麥藍花系列並非手繪,因此花朵更大,排列更為幾何式而稍顯木訥,多一分穩重而少一分細雅。


 

藍白色彩與丹麥人的進食潔癖

除了百貨公司的新品,市面上也流傳一些古董丹麥藍花,譬如弗尼沃(Furnivals)。這個公司來頭有趣,該公司源自於斯托克小鎮(Stoke-on-Trent)的小作坊,原來非常樸實地叫作托馬斯.弗尼沃及兒子們(Thomas Furnival & Sons),1913 年改為弗尼沃有限公司(Furnivals Ltd)。他們根據皇家哥本哈根的唐草圖案創出蘭花系列,並老實地稱之為「丹麥藍花」,並且解釋道:

 

The effect pleases everyone with any sense at all of neatness and clarity. It seems somehow to typify the typical Danish love of hygiene in food preparation and service, this quality being self—expressed in terms of coolness.

弗尼沃公司曾經是斯塔福郡(Staffordshire)大小瓷器商中最成功的一家。一九六○年代因擴建失敗,被以諸威治伍德公司(Enoch Wedgwood Tunstall Ltd)收購,該公司的創始人與著名的英國御用瓷器瑋緻活公司(Josiah Wedgwood & Sons Ltd)老闆同姓,乃是遠親關係。以諸威治伍德公司本身又於二十世紀八〇年代被後者收購。但丹麥藍花的圖案並沒有因此而流失:瑋緻活集團現在旗下的約翰兄弟及梅森(Mason's),依然在製造丹麥藍花圖案,並持續為英國人民所喜愛。


弗尼沃的茶壺與鬱金香十分相襯(Source: 麥田出版《舊物的靈魂》)

如今大批量生產的跨國企業是非常現代的產物;有一些瓷商需要堅持的手工工藝,其重要性亦在於技藝的歷史淵源。而我的皇家哥本哈根系列都來自慈善店,是多年細心的發掘和尋找的結果。也暗暗感激那些因為種種原因,將他們收藏的瓷器捐給慈善店的人們。


一位前輩收藏家簡隆全說得好:

 

重要的是從學習鑑賞與收藏的過程中,養成仔細品味與感受細節的能力,感受那質地、式樣、色彩、光影、形制的細微差別,年代所產生的美感趣味、歷史痕跡。再者,我們都知道每件手工製品都有其獨特性,我們是否會約化等同每件唐草或藍花的同系列作品?我們是否留神凝視每件作品的筆觸勾勒與佈局,並試圖領略其氣質與精神?

收藏的核心,不應該只是討論其收藏價值、市場定位。更重要的,是欣賞和領會其中的藝術創作和歷史痕跡,珍惜歲月帶來的安然和因緣際會所賜予下一任收藏者的對這分美的擁有。


這些對「美」本身的感知和珍惜,能重新賦予個體話語權。好比英國美術工藝和社會運動先鋒威廉.莫里斯所提倡的那樣:從生活中微小事物的創造與重現自然之美,珍重工匠的價值,為使用者帶來真正的快樂和自由。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舊物的靈魂:人類學家的流光飲宴、古著古書、歲月如瓷和永續生活,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度思索》
兼容人類學與宗教學專業的作者,以纖細感性的人文筆觸注入喜好、考據、傳說與獨特視角,將各種平日不曾注意過的舊物件,如戒指、瓷器、古著、舊書,或習以為常的紅茶,透過一段故事、場景或宛若精品介紹寫得引人入勝,讀之彷若傳奇;也似看了考究的歷史人文篇章;而翻開下一篇章又似闖入古典影集中的宴會現場。
許多時刻,我們對舊物的珍惜喜愛,並不是執著物質擁有本身,而是對製造者的感激,對「擁有」的鄭重與珍重之心,以及透過人與舊物的關聯所生成的更廣闊的存在和時間,從而超越物品本身,對人和歷史的產生理解及同情。
本書分作五輯,從慈善店概論談起,一路從衣物、飾件、瓷器與二手書店,再談論如何在日常中珍愛舊物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從表層的愛物惜物,逐漸走入對物件深層的理解,透過這本書你會了解物件不只是物件,亦是生命情感與歷史的微小卻雋永的延續。
文章資訊
作者 Ting
刊登專欄 Creative Revolution
刊登日期 2021-09-27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