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水手服、燈籠褲和雙馬尾,戰爭時期臺灣女學生覺得這樣穿才美

2020-03-03

戰爭中的美感追求

「你有想過當戰爭來時要穿什麼衣服嗎?」  


在 1940 年代初時,這對中產階級以上的女孩們是假議題。戰爭在遙遠的南方發生,平常的生活大多沒什麼差別──除了警察開始在街頭巡邏,把你長衫上那充滿中式風情的盤扣剪掉;而學校多了一門課,教導你怎麼穿著和服與製作浴衣。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開打,日本也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不只要求學生們穿著更加統一,也希望能夠在臺灣人的服裝上進行更「日本化」的改革。  


「水手服」與「モンぺ」成為這個年代對學生的印象之一。充滿「支那味」(中國風)的臺灣衫當然是不能再穿了,於是學校制定了統一的制服;不便戰爭勞動的裙子該被改良,但是一樣屬於前朝的「本島褲」(清制服裝「大襠褲」),更不該出現在為帝國效力的學生們身上,於是來自北海道的「モンぺ」被引入了。


1940 年代,北海道水手服搭配 モンぺ 的照片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些年輕的男孩女孩還在抱怨服裝醜陋與麻煩,然而,年輕的他們還不知道自己,與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裡走去。


水手服與燈籠褲

這裡參考的圖片資料為「基隆高等女學校」(基隆女中)在 1940 年代冬季女學生制服。


基隆高等女子學校制服(Source:基隆女中官網校史)

最初在水手服引入臺灣時,不管冬季夏季,水手服下身都搭配百褶裙,直到 1940 年代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可能有的勞動,才開始有了褲裝的搭配,因此日本推行的「モンぺ」,變成規定的服裝之一。



#雙馬尾

1940 年代基隆高等女學校照片(Source:基隆女中官網校史)

日治時期的女學生並沒有髮禁,因此在髮型上頗多元多樣,但仍有幾種較為流行。  


比如「編髮辮」,也就是編辮子,比較常見在中等學校裡,將將頭髮結成長辮子或雙辮垂於背後;或是將頭髮剪短至齊耳,也被稱為「河童頭」,在公學校的女學生身上比較常見。  


再來就是我們畫的俗稱的「雙馬尾」了,日治中期以後,女學生流行將長髮剪短至齊肩或稍長,再紮成馬尾、兩束短辮或自然梳理等,可以說是永不退流行呢!


#水手服+#札幌襟

水手服一開始是因為日治中期的「日臺共學」政策而存在,為了解決臺灣衫與和服同時出現在校園裡,看起來凌亂繁雜,而希望學生們都能穿起西式的制服。  


在水手服細節的繪製上,我們參考的是「臺灣學事法規」在 1939 年頒布的「全臺統一女子中等學校制服」。通常水手服夏季裝為白色,冬天為紺色,並在袖口與領子繡上三條線與洋裝做出區別。


1939 年,「臺灣學事法規」〈全臺統一女子中等學校制服〉

另外,日本的水手服有四種常見的襟口:札幌襟、關東襟、關西襟和名古屋襟,目前最為常見的應該是關東襟,但不知為何在日治時期臺灣女子學校的照片中,最常見的便為俗稱「北海道襟」的札幌襟。


#校徽

基隆高等女學校日治時期校徽

根據「臺灣學事法規」規定,右胸的口袋上必須別上各校的徽章,由於其中一個小編的母校是基隆女中,因此我們就參考基女的校徽了。當時的基女是高等學校,照理來說並不需要在胸口別上校徽,但我們就是這麼任性,基女校友站粗乃 R!!!!


#燈籠褲

「モンぺ」臺灣大多翻譯為燈籠褲,一開始是北海道婦女農作時的穿著,因為會將上身的和服紮入褲中,以至於臀部刻意作的寬鬆,看起來圓鼓,才會形成「燈籠褲」的印象。  


但臺灣的上身並不會搭配和服,大多是搭配洋服,因此裁製時更偏向西褲的方式,1940 年代制服照片中的 モンぺ 為了因應戰爭,所以大多是黑色或是「國防色」(類似卡其色)為主。但在早期一些的宿舍照片中,則可看見花布或是色彩鮮豔的 モンぺ。


#娃娃鞋

當時女學生流行的鞋款是現在俗稱的「娃娃鞋」,但大多是在都市的學校裡,一般及貧苦家庭的女學生幾乎都是赤足上學。直到戰爭後期因物資缺乏,才開始有一些木屐、布鞋等等出現。


穿_ _的,才是笨蛋吧?

燈籠褲在引入臺灣時曾掀起一陣論戰,一些婦女團體規定參與的臺灣人必須要穿著「モンぺ」,但許多日本的美容專家卻反對這樣的制度:

 

本島婦人傳統以來就有類似男子長褲的服裝……如果想拿 モンぺ 作為皇民練成之用,恐怕是有些勉強……モンぺ 根本談不上是日本精神的精粹,雖說是來自日本國內,也不過限於部分地區。

然而,當美容專家對學生大讚本島褲的優點時,卻被女同學們一笑置之。


對於家庭經濟大多有一定水準,從小慣穿洋裝與西服的她們來說,臺灣衫褲幾乎代表了窮人或是農村婦女,因此要她們上穿上大襠褲,她們更寧願選擇有點臃腫的 モンぺ。   


也因此在進入空襲時期之前,臺灣的 モンぺ 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完全沒有面臨戰爭的感覺。有用和服的高貴質料改裝的花花綠綠的 モンぺ,也有西式剪裁幾乎和西裝褲沒兩樣的 モンぺ,大家訂做完後還會合照一張,紀念這種非常時期裡的「戰爭時尚」。   


直到二戰末期,臺灣也開始被烽火波及,這種現象才逐漸消失,大家也不再穿著娃娃鞋,服裝變成便於躲藏的國防色或灰黑色。   


在這個時代裡,美麗開始變的艱難,國族認同的問題尚未解開,你的裝束就先受到束縛。幾乎所有人都指著你要你穿上某種衣物,你的身體,你的穿著,都是屬於國家政策的一部份。   


我們無法得知這種像是叛逆的苦中作樂,是屬於反抗國家意識的一環,或只是青春期少女們的小稜角而已。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裡,追尋自身的美麗,是少數可以握在手心的事了。


日治時期在苗栗中港溪合影的女學生與小孩。(Source:意象台灣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日治晚期──女子學校學生
參考資料
  1. 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17(2009.12)
  2. 彭威翔,〈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3. 基隆女中網站
  4.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計畫
文章資訊
作者 台灣服飾誌
繪師 顏文字
刊登日期 2020-03-03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