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久旱如何才能逢甘霖?交給賽夏族的傳統祭儀「祈天祭」

2024-09-26

近年來臺灣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少有颱風過境,加上梅雨等雨期的降雨不如預期等因素,面臨乾旱的狀況越來越頻繁。面對乾旱的頻繁發生,政府會觀察天氣條件安排人工降雨,一般民間也會求助宗教信仰,祈求降雨緩解旱情,像是 2021 年台中的大甲鎮瀾宮就曾舉辦祈雨法會,請了道士來祈求降雨。

大甲鎮瀾宮請道士祈雨的法會,在臺灣其實是行之有年的傳統文化,自清代即有出現過。連橫的《臺灣通史》曾記載:「旱魃為虐,禱告龍宮,朝夕誦經,謂之祈雨。」,如《臺灣通史》所述,傳統臺灣漢人社會的祈雨並非常態,而是鬧乾旱時才會進行舉行祈雨的儀式,朝夕誦經,向神靈祈禱降雨。

臺灣的乾旱通常發生於5月梅雨季之前的冬末春初時節,是臺灣各地的不同族群都會面臨到的問題。漢人面對乾旱會舉行祈雨法會,那原住民會有什麼樣的對應儀式呢?我們以賽夏族為例,看看原住民文化中的祈雨祭儀。


賽夏族的五大祈天系統

一般提到賽夏族的傳統祭儀,最常提到的就是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巴斯達隘(pasta'ay,過去常被稱為矮靈祭),每年總會吸引不少人前往觀禮。不過在賽夏族的祭儀裡面,其實還有一個相當重要、需要賽夏族的 13 氏族長老一同參與的全族性祭典,與巴斯達隘(pasta'ay)並稱為兩大祭典——祈天祭('a' owaz)。
 
祈天祭的主祭與各姓氏長老前往竹林祭祀。(Source: 苗栗縣中港溪產業文化復耕協會
發布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 CC BY-NC-ND 3.0)
根據 1917 年的臺灣舊慣調查來看,祈天祭最初是在面對暴風、旱災、大雨等氣象時會舉行的儀式,面對不同的氣象會有不同的家族來負責儀式主祭,主要分成五大項,分別是祈雨、祈晴、祈求風靜、連續陰天時祈晴與傳染病侵入聚落。

祈雨和祈晴的儀式是當鬧乾旱或是雨勢不止時,就由各氏族族長來請求 Sa:wan 氏族(涵蓋潘、錢兩姓。根姓算潘姓分支,也算廣義的 Sa:wan 氏族成員)的潘姓族長舉行祈雨或祈晴的祈禱祭儀;祈求風靜的儀式則是當暴風雨發生時,請求風姓族長舉行鎮風的祭儀;連續陰天祈晴的儀式則是夏姓及解姓族長來舉行。

過去相傳夏姓家族有飼養一條靈蛇,在靈蛇死後將其尾骨遺骸用布包成兩份,分別保存在南賽夏地域中(苗栗南庄、獅潭一帶)的解家,以及北賽夏地域中(新竹五峰一帶)的夏家。地方傳說當地方雲霧深重,久未放晴時,祭拜蛇尾就會放晴,因此又稱蛇尾祭。後來,由於蛇尾骨灰遺失,蛇尾祭因此一度中斷,直到 1992 年,蛇神的信仰才在夏姓族人的奔走下,成立賽夏五福龍賽堂,今更名為賽夏五福龍王宮。當聚落遇到傳染病時,北賽夏的驅疫的儀式會由 Sa:wan 氏族的錢姓擔任,南賽夏則是由同氏族的潘姓主祭進行。
 
位於苗栗頭份的賽夏五福龍王宮。(Source: Outlookxp / CC BY-SA 4.0 DEED)

祈天祭('a' owaz)的統合

1910 年代的賽夏族的祈天分成五大系統,其中 Sa:wan 氏族的潘姓及錢姓就擔任了祈雨、祈晴、驅疫等三項祭儀主祭,可說相當重要。

到了 1940 年代,根據 1943 年日本社會學者古野清人所寫的《高砂族の祭儀生活》紀錄,當時的五大系統祭祀仍大致不變,不過祈求暴風停歇的鎮風祭儀則從原本風姓主祭,改為潘姓主祭,由潘姓擔任射手,手持風姓製作的弓,將箭射往風頭處以鎮住風勢。雖然改為潘姓擔任主祭,不過風姓仍占有角色,射箭的弓需由風姓來製作。而蛇尾祭在此時也還在,由夏姓來負責擔任主祭。

1940 到 1960 年代,五大祭祀活動在這期間的演變由於缺乏調查紀錄,不得而知,僅可知至少在 1968 年,當時尚存的祈雨、祈晴、驅疫祭儀已合而為一,成為祈天祭('a' owaz),由潘姓擔任主祭。

關於祈雨和祈晴的祭儀為何由潘姓擔任主祭的原因,根據耆老的口述傳說,相傳最早賽夏族住在苗栗後龍一帶,當時各姓氏都會各自舉行祈晴求雨的儀式,祭典必需的象徵物都會放在一個木盒(tatini)中,由各姓氏輪流保存。後來賽夏族發生巨變,威脅到生存,族人因而商議各自避難,待之後全族團聚後,再重新恢復儀式,這時木盒(tatini)正好由潘姓負責保管。

在大家四散各地的時候,保管木盒(tatini)的潘姓仍持續舉辦祈晴求雨的儀式未中斷,許久之後等大家重逢時,其他姓氏因久未舉行祈晴求雨的祭儀而遺忘相關記憶,因此繼續由仍熟悉儀式的潘姓來負責主祭,直到今日,潘姓仍持續為祈天的核心家族。


主導祈天祭的三大家族

祈天祭在 1960 年代曾是固定每兩年舉行一次的祭儀,除了固定的祭儀外,遇到久未下雨的乾旱,或是大雨不止的水患時,也能依照需求而提出臨時性的祈天祭。祭典固定由南庄鄉蓬萊村的大湳及大坪部落的潘姓族人為主祭,另外擔任重要角色的還有章姓及風姓。章姓負責發起儀式,或是請求加開臨時姓祈天祭。風姓則擔任發起或請求舉辦祭典的見證者角色。在章姓發起儀式後就象徵著祈天祭開始,接著就由主祭所屬的 Sa:wan 氏族(潘、錢、根三姓)所組成的祭團來主導祭儀的分工運作。

如今,祈天祭已改為每年舉辦,時間多選在農作物差不多要發芽的農曆二月十五日左右,近年來,祭儀時間則改以農曆三月十五為基準舉辦,分成大祭和小祭舉辦,大祭由大湳部落的潘姓擔任主祭,小祭則由大坪部落的潘姓擔任主祭。每逢雙數年舉辦小祭,為期一天;每逢單數年則舉辦大祭,為期三天。


祈天祭的祖訓與禁忌

祈天祭為賽夏族祈求風調雨順的重要祭祀活動,需要以嚴肅誠心的態度,向天祈求風調雨順與農作物順利生長,因此在早期屬於較為隱密的活動,不少需要遵守的祖訓禁忌。例如祭儀期間不能與外族人(漢人、泰雅族人)互動,外族人也不能來訪,違者會罰豬一頭,現已無此禁忌。祭祀期間也嚴禁損傷植物,不能砍樹,也不能拔草,如果是求雨時還不能吃竹筍。此外,還有不能在祭屋周圍喝水、不能洗衣服及曬衣服、婦女不能吃小米糰等。如果想要前往觀禮賽夏族人的祭儀,必須要事先做好功課,以避免無意觸犯到禁忌,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祈天祭過程中,所有參加者需聚集在室內一起吃糯米飯糰,等所有人都吃完以後,才可以打開門一起出去。(Source: 苗栗縣中港溪產業文化復耕協會 / CC BY-NC 3.0)
臺灣的氣候雖然多雨,但是高山地勢高聳,河川多短小流急,降雨帶來的水,很快就會被沖入大海中,不易儲水,一旦梅雨季及颱風季的降雨低於預期時,就很容易發生旱災。因此不管在何時,祈求風調雨順都一直各個族群重要的盼望,漢人會以地方官員或是仕紳為主導者,請道士來舉辦法會,祈雨消災,而原住民的族群也有不少關於祈雨的相關祭典。

以賽夏族來說,祈天祭是全族性的重要祭典,對於賽夏族人來說這是一場神聖的祭儀,攸關著農作物的順利生長與否,因此必須懷著慎重的心情來舉辦。從最初各姓氏依照各自的需求而各自舉辦祈晴求雨的儀式,到後來演變成五大系統的祭祀,有祈晴、祈雨、鎮風、驅疫、祈求去雲霧轉晴等,各自都有相應的家族負責祭祀,形成家族間的分工。後隨著時代的演變,祈天祭逐漸統合成以潘姓為主祭,祭典儀式雖隨時代有小變動,但大致無大改變,與文獻記載之儀式過程相符,最特別的是至今仍每年舉辦不間斷,可看出賽夏族族人保存與承傳文化的懇切之心。
 
參考資料
  1.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7,《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3. 林杏,2021,《賽夏族各祭典祭儀文化關聯性之調查》,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調查。
  4. 古野清人,1945,《高砂族の祭儀生活》,東京:三省堂出版創立事務所。
  5. 簡鴻模,2007,《矮靈.龍神與基督:賽夏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北:原民會。
  6. 潘秋榮,2000,《小米.貝珠.雷女:賽夏族祈天祭》,臺北:臺北縣文化局。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峻浩
刊登日期 2024-09-26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