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你越制裁,我越獨裁:為什麼義大利經濟越糟糕,墨索里尼就越要對外侵略?

2023-10-25
二戰期間義大利發行的希特勒與墨索里尼郵票(Source: Post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Italy / 公有領域)

紊亂矛盾的「自給自足」策略

1934 年,在國內金融危機與經濟大蕭條的失業潮衝擊下,義大利展開自強運動的第二階段。墨索里尼出兵衣索比亞,部分也是為了因應大蕭條為法西斯政權帶來的正當性危機。隨著義大利重整軍備,匯價高估的義大利貨幣里拉也碰上了貶值壓力。 1927 年,義大利勉強以 92.46 里拉兌換一英鎊的匯率(此即著名的「九十配額」[quota novanta])重新恢復金本位制。但對墨索里尼來說,為了保護他自己的聲譽以及愛國投資人的積蓄,義大利沒有選擇貶值的本錢。

然而,義大利很快就開始出現愈來愈嚴重的資金外流,如果不對貿易實施行政管控,重整軍備與入侵準備工作又將難以持續。到了 1935 年 2 月,義大利已對幾乎所有戰略物資進行管控,包括節省外匯的易貨貿易協定及對民間進口的管控。義大利銀行也在 7 月取消黃金擔保, 8 月停止外債支付,創造了更多運用資金的空間。

也就是說,當國際聯盟對義大利展開制裁時,義大利已經拋開自由貿易政策,以因應轉型成戰時經濟體制可能遭遇的財政後果。義大利靠著這波調整撐過了國聯這波制裁。這些調整包括古亞尼利實施嚴格的儲備管理,以及由義大利財政部長、貴族出身的迪雷維爾(Paolo Thaon di Revel)厲行的撙節措施。
 
迪雷維爾部長肖像照(Source: wikimedia / 公有領域)
儘管義大利在 1935 年 11 月後正式轉向「自給自足式經濟」,但這項長期的發展目標卻不大成功,更談不上什麼成就。對義大利這樣原物料匱乏的國家來說,全面自給自足原本就不可能,但更大的問題卻來自於政權內部對於經濟政策缺乏共識。

畢竟,保護經濟體免受日後制裁,以及遭到經濟制裁後如何穩住經濟,這兩者所需的政策截然不同。誠如歷史學家賈格里亞迪(Alessio Gagliardi)所說,義大利的自給自足政策卡在兩個徹底矛盾的動機之間:一方面強調貿易平衡與儲備以達到財政上的「貨幣自給自足」,另一方面卻又為了「整合經濟自給自足」而強調原物料取用的重要性。

事實上,這種矛盾分別對應了國際聯盟可能實施的兩類制裁:「整合經濟自給自足」旨在防止國聯採取海上封鎖,而「貨幣自給自足」則是希望抵擋財政或商務制裁。整體而言,義大利的自給自足政策在實務操作上並不穩定,方向也時常不一致。

最初得勢的是義大利的保守派路線。外貿部長古亞尼利(Felice Guarneri)的進口限制與出口獎勵,以及財政部長迪雷維爾的預算緊縮政策,目標都在於重新取得經濟平衡。 1936 年 6 月義大利銀行國有化之後,義大利通貨在 9 月份貶值,代表著義大利朝這個方向又跨出一大步。古亞尼利認為,經濟制裁是保守派實現經濟穩定的好時機,還可以藉此解決義大利在遭到禁運前的金融危機。

他告訴法國駐羅馬的財務參事,經濟制裁「使政府得以創造一種『情緒』,大有助於讓人民與統治階級接受經濟與金融局勢加諸在義大利的限制」。古亞尼利希望經濟制裁能反過來強化政權,讓政府可以藉重返正軌之名推動某些原本不受歡迎的措施。

但保守派的穩定政策很快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是經濟長期疲軟:義大利長久以來都處於結構性國際收支逆差狀態。在平時,義大利可以藉由移民、觀光客與海運的隱形收益填補這項差距,但義大利在資本項目上依舊高度依賴美國與英國的資產。透過義大利動員公司與工業復興公司等兩大國營金融工業集團,政府可以將企業收益循環再利用,填補不斷耗竭的外資。但這麼做不能解決外部均衡的問題。即使義大利與英法兩國在 1936 年秋重建部分的經濟聯繫,義大利的貿易額依舊過低,難以支撐這類雙邊協議與足夠的進口量。也因此,追求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就難免導致了國民生活水準重挫。

更糟的是,古亞尼利與迪雷維爾的財政緊縮政策,導致經濟復甦朝著更不平衡的方向發展,不僅沒能如預期般緩和義大利的外交政策,反而導致外交政策變得更加激進。由於撙節政策的影響,義大利無法「實現」其開發非洲帝國領土的計畫。義大利政府的開支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從 1936 年的 23.5% ,減少到 1939 年的 19.4% 。由於經濟改革的負擔幾乎完全落在民用進口與民間消費之上,義大利只能藉由更高的軍事開支來抵銷不斷滑落的有效需求。結果就是義大利的軍費開支節節升高,即便征服衣索比亞後也還在繼續上升。

然而,若沒有進口足夠的原物料,特別是煤、鐵礦與石油,重整軍備將難以為繼。這就導致了一個弔詭現象:征服衣索比亞並沒有讓義大利變得更加富庶,反而使義大利為了滿足需索無度的軍事增長而窮兵黷武。
 
1936 年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義大利軍隊在衣索比亞最大城阿迪斯阿貝巴遊行(Source: Poland Digital Archive / 公有領域)
 

義大利被制裁,反而持續向外擴張

為了更清楚看見義大利激進化的歷程,我們不妨將義大利那引人注目的自強運動,與該運動實際施行後的成果相比。對義大利而言,能源進口是個相當困難的問題,燃煤就是一個好例子。義大利的煤礦產一直無法滿足全國需求,得從德國這個歐陸最大產煤國進口來補足差額。義大利的煤礦生產政策,主要聚焦於薩丁尼亞西南部的蘇爾西斯(Sulcis)地區。在義大利實業家塞格利(Guido Segre)的領導下,薩丁尼亞煤礦公司於 1935 年夏天,率先在這個處處沼澤、瘧疾肆虐且人跡罕至的地區展開煤礦開採作業。

在國聯啟動經濟制裁後,墨索里尼加速行動,想將蘇爾西斯地區轉型為「義大利的魯爾區」。塞格利的新煤礦公司卡保尼義大利公司(Azienda Carboni Italiani)開始在蘇爾西斯煤田周遭建起一座新城市,新城於 1937 年 11 月 5 日正式落成,取名「卡保尼亞」(Carbonia),意即「煤都」。1935 到 1939 年間,卡保尼義大利公司雇用的礦工從 1,060 人增加到 14,965 人,年產煤量也從 7 萬 7 千噸增加到 116 萬噸,亞德里亞海岸的伊斯特里亞(Istrian)煤礦也有 100 萬噸產量。即便如此,在自強運動展開三年後,義大利進口的煤礦數量仍高達自產量的六倍。

石油的問題更加棘手。在遭到制裁後,法西斯政權同時採取兩項對策:生產合成燃油,以及開發阿爾巴尼亞的油田。1928 年,義大利取得阿爾巴尼亞國王索古(King Zog)特許,開始在庫喬維(Kuçovë)開採石油,此處也是日後義大利的阿爾巴尼亞石油工業集中地。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石油公司(AIPA)於 1935 年成立,身兼開採石油、將油產運往義大利及發展庫喬維的重任。就像在薩丁尼亞開採煤礦,在庫喬維開採石油也成了墨索里尼的政治宣傳工具──墨索里尼將庫喬維改名為「油都」(Petrolia)。

由於阿爾巴尼亞產的原油色澤焦黑,品質不佳,因此義大利還搭建了一條八十公里長的油管,將石油運往港埠富羅雷(Vlöre),再穿越亞得里亞海到本土進行精煉。1939 年春,外長齊亞諾(Galeazzo Ciano)連哄帶騙,讓阿爾巴尼亞成為義大利的保護國,希望阿爾巴尼亞成為義大利進軍巴爾幹、取得更多資源的跳板(當時已有不少德國企業進駐巴爾幹半島擴張勢力)。這時的「油都」油田年產約 20 萬噸,占阿爾巴尼亞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二,因此阿爾巴尼亞實際上已經形同義大利帝國的石油殖民地。
 
1939 年,阿爾巴尼亞街頭的義大利士兵(Source: wikimedia / 公有領域)
在墨索里尼的自強運動中,結合殖民化與工業現代化的「煤都」與「油都」是當時較為著名的經濟計畫。但國聯的經濟制裁還促使義大利推動一項合成燃料計畫。義大利國營石油公司、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石油公司與義大利最重要的化工公司蒙特卡蒂尼,三間企業聯手成立「國家氫化燃料集團」(Azienda nazionale idrogenazione combustibili)。問題是根據該集團向政府提出的報告,義大利境內可運用的煤量實在太少。能用來液化的煤,充其量也只有來自托斯卡納(Tuscany)阿諾河谷(Arno Valley)的 57 萬 8 千噸。

1938 年 6 月至 1940 年 12 月間,義大利的提煉燃料只有 4% 來自液化煤,超過三分之一來自阿爾巴尼亞油井。在這種情況下,依賴海外供應在所難免:同一時期義大利的石油有 43% 來自墨西哥。國家氫化燃料集團於 1939 年達到產量巔峰時,也只能生產 37 萬 4 千噸,僅及年產目標的一半。當墨索里尼於 1940 年夏參戰時,義大利的石油儲備僅夠用一個月。

由始至終,義大利都沒能自給自足,就連原物料基本自由也談不上。為取得更多資源,義大利只能不斷擴張。控制阿爾巴尼亞就是其中之一,只不過阿爾巴尼亞能提供的資源太過微不足道,無法大幅改善義大利長期資源欠缺的窘況。而且阿爾巴尼亞太過貧窮,不能吸收義大利的外銷產品。我們可以從墨索里尼干預西班牙內戰一事,理解到制裁導致的自給自足經濟,如何迫使義大利走向戰爭。

在 1936 年底展開的這場內戰中,墨索里尼支持佛朗哥將軍的國民軍,對抗共和派政府。這麼做有三項好處:(1)藉此在義大利維持意識形態狂熱,(2)為義大利軍備生產找到心甘情願的買家,(3)獲取來自西班牙的原物料。透過SAFNI 這家在羅馬營運的智利硝酸鹽公司,義大利得以與西班牙國民軍進行祕密貿易。
 

希特勒與墨索里尼的利益衝突

對墨索里尼而言,西班牙最重要的經濟價值在於西屬摩洛哥境內由國民軍控制的大量鐵礦藏。為了從墨索里尼手中獲得大量軍援,佛朗哥政權把輸往義大利的鐵礦從 1936 年的 6,000 噸增加到 1938 年的 39 萬 7 千噸──相當義大利工業煉鋼年度需求總量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自 1938 年起,佛朗哥就用賣鐵礦到英國賺得的英鎊向墨索里尼購買武器,從而為義大利提供一筆珍貴的外匯來源。

然而,義大利始終無法在西班牙取得更多資源,但這並不是因為西班牙沒有更多資源可以提供,而是一如巴爾幹的情況,這些資源已為德國人捷足先登。德意志第三帝國忙著搜刮資源的結果,就是排擠掉了原本能分給小老弟義大利的資源。
 
1941墨索里尼與佛朗哥在義大利會面,商討西班牙參戰問題。由右至左:墨索里尼、佛朗哥、西班牙外交部長蘇涅爾(Source: wikimedia / 公有領域)
這不是義大利政府與德國政府第一次出現摩擦。國聯的制裁確實造就了義大利與德國之間更緊密的商業關係(因為德國是唯一沒有加入制裁的大型歐洲經濟體),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項關係對德義兩國都談不上利多。

國聯對義大利的經濟制裁之所以會在 1936 年造成德義兩國的利益衝突,是因為當時義大利無法維持對德國的貿易平衡。墨索里尼為了對抗經濟制裁而大幅削減進口貿易,導致能夠買進的德國商品大幅減少。但由於德國長期在與義大利的貿易中享有盈餘,因此德國公司紛紛要求義大利必須以強勢貨幣支付日後的交易。古亞尼利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不友善的態度」。

德義兩國最後達成一項妥協方案,但雙方關係仍然劍拔弩張。原因之一是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時,原本嚴守中立的德國,卻在戰爭爆發前夕為了賺外快而向衣國提供武器與彈藥。墨索里尼知道這事後自然不大愉快。

1938 年到 1939 年間,德義兩國再度出現嫌隙,這回是為了打入同一塊市場而起紛爭。德義兩國的同時擴張,使自給自足的目標更難達成,對義大利來說尤其如此。 1939 年四月,德義雙方簽訂一項新的清算協議:義大利如今可以將自己控制的阿爾巴尼亞石油,交換德國控制下的捷克工業出口。德國人私底下知道不能讓墨索里尼加入戰爭,因為德國已經很勉強才能在其支配下的歐陸維持住石油燃料的供需平衡,而義大利對石油進口的龐大依賴只會毀掉這種平衡。

義大利確實因為與德國貿易而免除了經濟制裁的部分負面影響,但這麼做的代價卻是使原本既有的結構性問題更進一步惡化。德國政府的決策,反而限縮了墨索里尼手上可能的戰略選項,最終皆促使義大利放棄和平,走向戰爭。

也就是說,為了規避經濟制裁,義大利採取了讓自己走上軍事化的激進手段。希望能掩蓋這一情況,古亞尼利努力為外界營造義大利欣欣向榮的假象。他在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引用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的名言:「人民如果吃不到麵包,何不嚐嚐蛋糕?…….義大利人或許穿不成棉織品,因為我國棉花產量趨近於零,但我國天然絲綢產量豐富,因此可以穿天然絲織品。」

在國聯禁運啟動兩週年,曾被譽為「義大利的沙赫特」(Hjalmar Schacht,譯按:納粹德國初期著名的經濟部長)的古亞尼利還向《紐約時報》誇口說,「經濟制裁雖然讓我許多晚上輾轉難眠,對義大利卻是一件最幸運的好事。」然而,當古亞尼利於 1939 年 10 月遭墨索里尼免職時,經濟情況的不樂觀已經十分明顯。就像瑪麗.安東尼改吃蛋糕的建議沒能阻止法國大革命一樣,古亞尼利的反制裁政策也沒能將義大利從危機與戰爭的道路上拉回來。
 
本文摘自《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衛城出版),文句、段落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圖片由故事新增。
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比戰爭更可怕的力量,早已深入國際經貿體系!

經濟制裁是阻止戰爭的工具,還是引發戰爭的武器?
經濟戰制裁的是政府,還是無辜的人民?
銀彈真的比子彈更有效嗎?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5種語言、6國檔案,打造經濟制裁的起源故事

面對全球化已死的歷史大變局,經貿立國者不可不知的重要課題
伯納斯獎章得主、最耀眼的新生代歷史分析師,寫給當今世界的警醒之書

  ★ 臺灣中文版獨家作者序:如何從經濟制裁的歷史學習?
  ★《經濟學人》《外交事務》年度選書
  ★ 美國對外關係史學會(SHAFR)年度最佳圖書獎

自從「經濟制裁」誕生後,戰爭與和平的分野就永遠改變了。如今,21世紀最重要的戰爭形態,就是無所不在的經濟戰。無論是西方世界對俄國、北韓與伊朗實施的貿易禁令,還是美中兩大強權在半導體產業鏈上的貿易戰,或是中國對臺灣農產品的制裁,都是把制裁當作外交談判桌上的武器,試圖用經濟手段來改變對方的行為。

問題是,經濟制裁真的有效嗎?經濟制裁真的像許多人相信的一樣,能夠避免戰爭、解決衝突或是懲罰侵略者嗎?如果效果不如預期,為何今天的政治決策者仍舊對經濟制裁樂此不疲?

康乃爾大學的新銳歷史學家穆德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從歷史中找尋答案。他會在《經濟武器》裡話說從頭,將時光倒回上個世紀的1920-40年代。結合紮實的政治經濟學、法律框架與歷史研究,本書娓娓道來人類發明經濟制裁的緣由,分析經濟制裁的正負面效果,解釋經濟制裁何以成為世界各國常見的外交手段,以及經濟制裁對現代世界秩序造成的深遠影響。

【這本書會告訴你】
  .經濟制裁的起源,如何改變戰爭定義,又為何成為現代大國最常見的外交工具?
  .封鎖、禁運、出口管制、原物料斷鏈……經濟制裁有哪些手段?
  .經濟制裁有效嗎?需要哪些條件才有效?制裁究竟影響了誰?正負面效果如何評估?
文章資訊
作者 尼可拉斯.穆德(Nicholas Mulder)
譯者 譚天
出版社 衛城出版
刊登日期 2023-10-25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