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象徵日本皇位傳承的「三神器」原來與中國南方道教有淵源?

2020-02-24

最近日本天皇交接,除了新年號「令和」引起熱議,象徵皇位傳承的「三神器」也令人矚目。這三件信物包括一把劍「天叢雲劍」,一面鏡子「八咫鏡」,與一件玉器「八尺瓊勾玉」,雖然象徵意義重大,但據說連天皇本人也沒見過,甚至還有謠傳說寶物早就被調包了!


交接儀式只見兩個精美箱子,方的裝勾玉、長的裝神劍,從頭到尾未曾打開。眾人紛紛揣測究竟這二件古代寶貝長什麼模樣,網路上也充斥著三神器的模擬照片。究竟三神器的廬山真面目如何?淵源自何處?不妨透過日本古代的考古文物,試著揣想其可能的樣貌。



日本考古中的「三神器」──劍、鏡與勾玉

說到日本,許多人馬上聯想到武士刀,的確,兵器是日本文化非常獨特的一支發展。不僅製作精良,數量龐大,而且很早便朝著禮儀化方向發展,成為權力的象徵。彌生時代(西元前四世紀至後三世紀中)遺址便出土許多銅劍,這些銅劍從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北九州後,有著十分清晰的發展軌跡:刀刃部位從窄細變得寬平,長度也跟著加長(圖 1)。寬平的大劍雖然厚實有威嚴,卻不像早期的短劍來得靈活,容易使用,可見在彌生時代中期,銅劍的功能已經從純粹的實用性武器,轉變成禮儀中使用的祭器。


圖 1 青銅劍演變,日本彌生時代,西元前 4-1 世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片來源:作者照片

繼銅劍在彌生時代成為禮儀身份的象徵物,來自中國的漢代銅鏡也在彌生時代後期進入日本,成為社會高層的身份象徵。進入古墳時代(西元三世紀中至七世紀)之後,銅鏡更加受到上層階級的重視,有時單一個墓葬便出現三十面以上的銅鏡。這些來自漢、晉王朝的舶來品彰顯了擁有者的身份地位,也成為一種威權象徵物。


由於漢、晉銅鏡是如此受到上層階級的喜愛,日本也開始仿製,四世紀左右出現大量的本地仿製銅鏡。有些紋樣在日本特別流行,例如有一類銅鏡被稱作「三角緣神獸鏡」(圖 2),上面裝飾著仙人與異獸,邊緣有三角鋸齒紋,可說是古墳時代的代表典型。


圖 2 鼂龍鏡,日本製,古墳時代,4 世紀,徑 38.4 公分,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Digital Research Archives

彌生、古墳時代,最能展現統治正當性的是一把被指定為日本「國寶」的長刀(圖 3)。這把刀出土於熊本縣古墳,年代是五至六世紀,刀體為鐵製,表面以銀絲鑲嵌漢字銘文。內容講述長刀的主人公「无利弓」在倭王武的時代為官,擔任「典曹」,經過「八十練、九十振」後,總算製成這把鐵刀。配戴這把寶刀不但可以長壽、子孫繁榮,並且能永遠保有无利弓一族的統治範圍。說明无利弓一族的勢力得到大王的認可,因此鑄了這把鐵刀,作為統治正當性的象徵。


圖 3 鑲嵌銘文鐵大刀(上)與局部(下),古墳時代,5-6 世紀,日本熊本縣和水町江田船山古墳出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片來源:作者照片

圖 4 環首大刀與刀首局部,古墳時代後期,日本群馬縣藤岡市小林古墳群出土,日本天理參考館藏。圖片來源:作者照片

國寶大刀由於表面鏽蝕得很厲害,刀鞘也已不存,外觀看起來並不醒目,不太容易想像當初是一件如此重要的權力象徵物。或許它原來的樣貌比較接近天理參考館的一件環首大刀(圖 4),這件長刀同樣來自古墳時代後期,刀首與刀鞘都還保存良好,環狀刀首以相對的兩條龍作為裝飾,刀鞘則以金、銀傳達出富麗堂皇的效果。大刀的主人想必是受到眾人前呼後擁的重量級人物,不過若是與熊本縣的國寶大刀相比,大概要自嘆弗如,因為國寶大刀表面有銀絲鑲嵌的漢字銘文,貴重程度還要再更加一等。


至於三件神器中的「勾玉」,是一種造型特殊的玉器,肥短卷曲,彷彿自然界的蟲蛹一般。表面有穿孔,可以配戴(圖 5 左)。勾玉在彌生時代便已經出現,除了流行於古墳時代的北九州,也盛行於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約 300-668)的新羅王國,是兩國高級墓葬中常見的陪葬品。隨葬勾玉的墓葬中,等級最高的是新羅王國的統治階層,他們頭上配戴的黃金冠令人目眩(圖 5 右),深淺不一的綠色勾玉點綴於黃金葉片之間,搖曳生姿。不過,這些勾玉的尺寸都不大,長度不超過十公分,三神器中的「八尺瓊勾玉」竟然有八尺,實在是難以想像。


圖 5 左:勾玉,古墳時代,5 世紀,日本兵庫縣小野市奥字天神ノ西出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Digital Research Archives。右:勾玉裝飾黃金冠,三國時期新羅王國,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瑞鳳塚出土,高 35 公分,徑 10.5 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圖片來源:https://www.museum.go.kr/site/eng/relic/search/view?relicId=752#

總結日本古代考古,來自遼寧、朝鮮的銅劍在彌生時代已成為統治階層的禮儀之物,銅鏡稍晚也從中國南方傳入,成為威儀象徵。進入古墳時代,作為身份象徵的兵器從銅劍轉為鐵長刀,銅鏡的重要性大增,數量之多令人側目。雖然今日流傳的三神器中有勾玉,但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八世紀初寫成的歷史《日本書紀》記錄天皇繼位時,只提到劍、鏡兩種神器,時代稍晚的《古語拾遺》也是一樣,推測勾玉應該是後來才加進去的。而劍、鏡之所以成為天皇王權的象徵,很可能是受到中國南方道教的影響。


道教的鏡與劍

劍與鏡在中古中國的道教中扮演什麼角色?東晉葛洪(283-343)《抱朴子》曾提到,萬物歲久則成精,能幻化為人形,不過他們在鏡中無所遁形。因此古代道士入山時,會將大圓鏡懸掛在背後,千年妖魅便不敢接近,即使接近,也會在鏡中現出原形,這就是一般說的照妖鏡。明鏡除了能攬鏡自照,還能照出妖怪原形,所以有避邪保身的效果。


三國、兩晉的古銅鏡還有不少流傳到今天,許多背面鑄有仙人、神獸,鏡緣加上避邪吉祥話語,神秘味道十足。如永安五年(262)神獸鏡(圖 6 左),鏡鈕的四周浮雕四位仙人,背後有羽毛,仙人之間是帶著翅膀的神獸。鏡緣一圈銘文寫著:「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鏡,可以照形,服者長壽⋯⋯。」除了映照容顏之外,如果將鏡子佩在身上,可以長保吉祥長壽。


葛洪時代的道士,入山修行時配戴在身上的,大概就是這一類鏡子。這種神獸鏡流行於中國東南方,而且大量傳入古墳時代的日本,成為貴族的身份象徵物,日本當地也仿製不少,圖 2 便是一例。


圖 6 永安五年神獸徑,三國吳,西元 262 年,徑 12.1 公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片來源:《中國青銅器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 16 冊,圖 95

除了讓鬼怪無所遁形,漢魏六朝流行的神仙讖緯思想中也提到銅鏡,經常作為帝王得天下或失天下的象徵。如漢代諱書《春秋孔錄法》提到:「有人卯金刀,握天鏡」,「卯金刀」三個字合起來為「劉」字,劉氏握天鏡,代表西漢劉邦擁有天下,成為皇帝。相反地,《雒書》中提到:「秦失金鏡」,失去金鏡,意味秦的失去天下。


刀劍與銅鏡具有類似的功能,也是一種神秘之器,在人間可克敵制勝,在靈異世界則能斬妖伏魔、禳除妖邪,因此成為道士的法器。南朝梁道教上清派的宗師陶弘景(456-536)留下《古今刀劍錄》一書,當中記載古代刀劍的神異故事,反映當時流行的寶劍思想。刀劍不只是冷冰冰的兵器,還具有靈性,神劍會在盒中鳴叫,出鞘時有異常光芒,甚至可能化為騰龍飛去。


除了禳祓妖邪,有靈性的刀劍也能預示政權的移轉,如劉邦的斬蛇劍。這把鐵劍是劉邦於南山所得,上面有「赤霄」二字,後來劉邦起義,路上被一條大白蛇阻攔,便提起寶劍將白蛇斬殺。斬白蛇於是成為劉邦日後滅秦的預兆,漢代建立後,斬蛇劍成為王朝至寶。後來晉惠帝時宮中大火,只見這把寶劍穿屋飛去,不知蹤跡,寶劍的飛去也預告西晉王朝即將走向敗亡。


由於鏡、劍均秉受天地陰陽之氣,銅鏡可以映照萬物真形、驅邪防身,刀劍進一步能斬妖除魔、降伏鬼怪,於是組合成為道教的重要法器。唐代司馬承禎(647-735)也是道教上清派宗師,他曾替唐玄宗設計寶鏡與寶劍,樣式還保留在《上清含象劍鑑圖》中,可說是漢魏六朝以來劍鏡思想的集大成。司馬承禎設計的鏡與劍,裝飾日月、北斗星辰、八卦、五岳山澤等紋樣,將天地陰陽涵蓋其中,兩者組合能洞見天地萬物,具有無物不摧的神力。


圖 7 日月貞明八卦銅鏡,唐代,河南洛陽出土,徑 25 公分,洛陽市博物館藏。圖片來源:《中國青銅器全集》,第 16 冊,圖 171

河南洛陽曾經出土一件銅鏡,與司馬承禎的設計十分接近(圖 7)。圓形銅鏡的背面以八卦圍成方形,代表天圓地方。圓天之上有日、月、星辰,方形內部有波紋水澤,環繞著內圈的山形五嶽。中心突起的鏡鈕為中嶽,其他東、西、南、北四嶽分別在四個角落,之間穿插著銘文。天地、宇宙、山川盡在其中,這面銅鏡應該是唐代道教徒的寶器。


神器的技術與傳說

隨著中國南方道教的傳入,鏡與劍的政治象徵與宗教功能也傳入日本,甚至轉化成為天皇世代相傳的神器,被記錄在八世紀初的日本史書中。鏡與劍之所以在中古時期的中、日兩國被視為神器或寶物,除了與當地的信仰與神話有關,也與古人對於冶金技術的認識息息相關。


劍、鏡與一般容器不同,具有特殊功能,劍必須鋒利而有韌性,鏡必須明亮不易生鏽。古人經過不斷的嘗試,逐漸改善劍、鏡的外觀與性能。不難想像,過程中必定歷經無數次失敗,失敗的原因或許連工匠也不甚了解,而成功的訣竅更必須嚴密保守,因此產生許多神秘的傳說,如干將、莫邪夫婦造劍,一直不成,莫邪於是投入爐中,才煉成寶劍。


漢代鏡銘也說:「幽湅神石取其清,金銀銅鉛以相成」,從這句話可知,漢代人雖然知道銅鏡的金屬成分是金銀銅鉛,不過冶煉過程在他們眼中仍十分神秘。在這個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過程中有許多無法掌握的變因,成敗也不是人力所能完全控制,使得劍、鏡的冶煉被罩上一層厚重的神秘面紗,更加強靈異的色彩。


文化交流總是雙向來回的,刀劍從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後,製造工藝日臻精巧,至少在宋代,「日本刀」或「倭刀」就已名聞中國,日本刀劍反過來向中國輸出。歐陽修(1007-1072)曾作〈日本刀歌〉,稱頌日本刀的工藝精巧,裝飾美觀,是好事者不惜百金也要入手的寶物,光是配戴在身上就可攘除妖凶。明、清時期對「倭刀」、「倭銅」之稱頌更是不絕於書。


隨著金工技術的發展,藝人匠師逐步掌握冶煉過程中的諸多變因,成敗不再是難以解釋,也不再是人力所無法控制,於是劍、鏡也褪去那古老的神秘面紗。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刀劍與銅鏡固然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不過日本的金工製品仍舊保有其傳統的優異性能,無論是廚師的刀具、美髮師的髮剪、抑或是裁縫師的布剪,都仍然是各領域職人心目中的寶貝,一種以工藝卓絕而令人心嚮往之的當代「神器」。


本文原刊載於歷史學柑仔店,〈日本天皇的「三神器」探秘〉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參考資料
  1. 李豐楙,〈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入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 2》,臺北:聯經,1980,頁 1-28。
  2. 黃士珊,〈道教物質文化初探:從《道藏》所藏圖像談宋代道教儀式用品〉,收入黎志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6,頁 1-56。
  3. 福永光司編,《道教と古代の天皇制》,東京:徳間書店,1978。
  4. 福永光司,《道教と古代日本》,京都:人文書院,1987。
  5. 中國古鏡の研究班,〈前漢鏡銘集釋〉,《東方學報》京都,第 84 冊(2009),頁 139-209。
  6. 東京国立博物館,《日本の考古ガイドブック》,東京:東京国立博物館,2004。
  7. Barnes, Gina L. Archaeology of East Asia: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Oxford: Oxbow Books, 2015.
文章資訊
作者 許雅惠
刊登日期 2020-02-2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