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用行動支持《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一起灌溉臺灣的人文土壤!
1993 年的法國坎城影展,電影《霸王別姬》榮獲最高榮耀的金棕櫚獎,這是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獲得該獎項的華語電影,是來之不易的榮耀。電影《霸王別姬》的故事描述一對從事京劇表演的師兄弟,從小到老,歷經清末到改革開放之後的故事,而這對師兄弟最叫好叫座的戲碼,就是描述楚漢相爭後期的《霸王別姬》。
京劇《霸王別姬》講述楚漢相爭末期,西楚霸王項羽中了韓信十面埋伏之計被困垓下,漢軍隨後使出四面楚歌的心理戰術,使得楚軍軍心渙散、士卒潛逃,項羽大勢已去,於是在營帳中設下酒宴並悲憤高歌,虞姬則隨歌為項羽舞劍,舞罷便自刎殉情。
這齣戲劇之經典,甚至讓現今中國江蘇省徐州地區誕生出同名的名菜,該菜用鱉以及母雞熬製而成,並用鱉雞的諧音取名為「別姬」。說了這麼多霸王別姬的相關典故,接下來老ㄕ想告訴各位……文學創作是很美的,歷史則往往是讓你幻滅的!
史書中的虞姬
歷史上關於虞姬的記載其實少的可憐,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虞姬只登場了一小段。
到了《漢書》,虞姬的描述則是:
除了一個說「名為虞」,另一個說「姓為虞」之外,兩者的描述基本上沒太多差別,而且虞姬的表現只有「和之」,完全感受不到一絲其人風采。對比撰寫《史記》的司馬遷曾經將雙雄對峙的「鴻門宴」、項羽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寫得活靈活現,在描寫虞姬時卻又如此片斷零碎。要解釋這種差別,我想到兩種解釋:一、他找不到素材可以寫;二、他覺得不重要所以沒有多提。
如果距離楚漢相爭幾十年的司馬遷都未能掌握足夠的資料,那200多年後才著作的《漢書》要建構歷史場景的難度自然更大,也就不難理解它對《史記》依樣畫葫蘆了。
不過,在《楚漢春秋》一書中,卻有記錄虞姬當初相和的歌詞:「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楚漢春秋》的作者是經歷過楚漢戰爭的陸賈,幾乎就是當事人對當代史的紀錄,個人覺得有極高的可信度(所以唐朝史學家在為《史記》做註解的《史記正義》就有引用這則資料),也成為後世文學塑造虞姬形象的重要參考。但很可惜,《楚漢春秋》並沒有提到虞姬舞劍,除非有新出土史料提供相關佐證,不然目前只能判定這屬於被後世美化的創作橋段。
最重要的是,不知大家是否有注意到……以上著作都沒提到虞姬後來怎麼了?
虞姬的結局
《霸王別姬》中描寫虞姬是自刎殉情而死,但《史記》跟《漢書》裡卻完全沒提到這部份,是作者覺得不重要所以忽略交代?還是虞姬的下場其實是不知去向?
好在,我們可以從北宋時期記錄各地風俗民情的《太平寰宇記》,其中針對垓濠州鍾離縣的描述,找到虞姬相關結局的蛛絲馬跡。《太平寰宇記》裡寫道:「虞姬冢在縣東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也就是根據當地人說法,虞姬不是自殺,而是被項羽所殺。
這個紀錄其實並不意外,中國歷史上有太多兵敗前夕,將家眷先行殺死的案例。像是東漢末年,即將敗於袁紹之手的公孫瓚,就先將妻兒全部勒死,然後引火自焚,而這樣做,很有可能是為了避免妻兒落入敵方之手受到凌辱。
只是大家想像一下:「美女淚流滿面拔劍殉情自刎」,跟「精壯男子一劍捅穿美女要害」,各位覺得哪一個更有美感呢?
或許為了營造美感,後世的創作者這才將「項羽殺姬」逐漸成為「霸王別姬」。
另外,從地名可以發現一件事情:項羽並非在虞姬唱完歌後就當場刺殺。
項羽和虞姬相互歌唱的地方是垓下,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鳳陽縣,而《太平寰宇記》紀錄虞姬是在濠州身亡,也就是安徽省靈璧縣,所以我們可以推斷:項羽後來的突圍行動中極可能帶上虞姬。
既然是突圍,就要行動迅速,不太可能讓虞姬乘坐以往搭載尊貴人士的馬車,因此或許可以推斷出兩個可能,一是虞姬或許會騎馬,而且騎術不錯;或是,項羽可能背著虞姬共乘一馬,這是從三國志中呂布曾經背著女兒企圖騎馬突圍而來的構想。如果是情況二,那垓下突圍就是虞姬死前與愛人最貼近也是最後的回憶了。
看完以上內容,不知各位是否對《霸王別姬》有點幻滅了呢?
作為戲劇的《霸王別姬》
作為一個故事,「霸王別姬」為了情節動人而改編橋段、或添加創作之舉,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故事的創作者還需要先對歷史事件投入自己的情感,並考量當時主流觀眾的喜好,在不知煞費多少苦心後,這才誕生出傳唱至今的佳作。
如果一切都按照史書中一筆一畫的描述來演出,情感與趣味性恐怕要少個幾分。即便我是個寫歷史的人,很多時候也偏好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筆法,試圖讓讀者能更投入,所以我對《霸王別姬》的創作者的能力以及用心深感敬佩。
只不過,若說文學創作的目的是「美」,歷史的基礎核心便是「真」,既然我以「歷史」為主體,很多時候也只能做一個不解風情的直男。但話說到此處,我不由得在想:「如果在盡量體貼史實的情況,又該如何描寫我的『霸王別姬』呢?」
夜色濃厚的垓下戰場中,楚歌不絕。
「離鄉十年兮別父母,妻子何堪兮宿孤房。白髮倚門兮望歸人,稚子憶念兮淚斷腸。當此永夜兮思歸回,及早散軍兮免死方。漢王有德兮不殺降,哀告歸寄兮奔故鄉……」
「漢軍已得楚地了?」
軍帳中聽聞歌聲的項羽只覺沉重無比,如果連家鄉都被劉邦佔領,那還有什麼立足之地可以再戰?
「大王……」
尋來聲,項羽看著遞上酒杯欲言又止的虞姬,心中的絕望再也無法壓抑。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看著對自己牽掛不已的愛人,虞姬強自鎮定地回唱: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嗚……嗚……」
聽到虞姬的回應,項羽回想自己曾稱霸一時,擊敗過無數強敵,更締造過令人不可置信的勝利,可如今卻自身難保,更是無法保護跟隨自己的女人,不禁流下男兒淚。
聽到哭聲,在場的士兵也都哭了,他們深深同情以往從不畏懼現在卻身陷絕境的大王。
良久,項羽抹去臉上的眼淚,沉聲道:「突圍!」
人催馬,馬疾馳,仗著夜色掩護,項羽領著小部分楚軍衝出了包圍網,可跟隨的將士越來越少,戰馬的體力也越加難以負荷,即便未脫險境,項羽不得不下令停下休整。
「大王,帶著我只會損耗馬力,別管我了。」
身後的虞姬主動發聲,也選擇了自己的結局。項羽一時不敢回望虞姬,他不願,可他知道虞姬是正確的,那只剩一種方式回應她。
唰~~~
腰中劍出鞘,項羽逐漸逼近覺悟的虞姬。
「希望大王很晚才來黃泉相會。」
「望在黃泉,我真的可以保護妳。」
嚓~~~
鮮血染劍,美人倒地;霸王末路,無力回天;今日死別,明日黃泉;但望相見,重繫前緣。
2019 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大型新編京劇《項羽和兩個女人》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西楚霸王項羽面臨著抉擇。
虞姬不只是美人,而是項羽的愛情與他自我人生的嚮往。
呂后不只是江山,而是楚霸王的志業與眾人寄托在他身上的希望。
人生的每個選擇,從不簡單。
場次 | 6/8(六)14:30、6/9(日)14:30
聯合主演| 李寶春、孔玥慈、陳雨萱、楊燕毅
【故事讀者】九折代碼:GUSHI
兩廳院售票系統全面熱賣 https://bit.ly/2FKnOnH
各種優惠請洽:02-2567-3679
利用 line@生活圈購票,享早鳥七折等優惠,並現場贈送節目單一本。
點此加入 https://bit.ly/2FnFQvI
一起灌溉臺灣的人文土壤!
-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故事》是全臺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歷史專門新媒體,擁有超過 20 萬使用者與 50 萬社群追蹤者,在輕視人文素養的時代,仍堅持專注於人文知識的傳播。
-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故事》懷抱著知識走進生活的使命,透過有趣的文筆和切角,讓臺灣與世界的歷史進入大眾日常,已經累積超過 5000 篇深入淺出的歷史文章!
-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在資訊爆炸破碎的時代,《故事》集結超過 100 位作者,以歷史人文的專業,提供理解世界的脈絡、探索議題的深度,帶領讀者在眾說紛紜中慢下來好好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