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9 月 26 日,高雄輕軌捷運首階段正式通車,其實這條「臺灣第一」的輕軌捷運路線,早在 1944 年就已存在,只不過以前它是載貨火車跑的「臨港線」,而現在是載人的輕軌捷運。
既然是載貨的火車,又叫「臨港線」,可見其行經區域,曾是高雄港邊的工業區。
現階段輕軌主要經過的地區,一是臺灣最早的工業園區,叫做「戲獅甲工業區」,另一個則是許多人都很熟悉,由舊港區倉庫改建的「駁二藝文特區」,兩者其實都是日治時期高雄港築港後的舊港區,目前被總稱為「亞洲新灣區」。
在戲獅甲一帶,有大家都聽過的「高雄市立圖書總館」、「高雄展覽館」、「夢時代百貨」,每逢週末假日,總是人山人海,時尚炫麗,很難想像在 80 年前,這裏是密佈煙囪的工業區,而戲獅甲的變遷,也可說是臺灣工業發展的縮影。
工業區的誕生
戲獅甲原本是個靠港邊的小聚落,傳說因當地人很會「舞獅」而得名。
1935 年,在南進政策影響下,總督府改變了原本「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想要在臺灣發展軍需工業,於是看上高雄港畔的戲獅甲,配合著高雄市的都市計畫,將此規劃為全臺最早的工業區,並引進了鋁業、化學工業、鋼鐵業,像是日本鋁株式會社、南日本化學、旭電化、台灣鐵工所,不管是新設、原來僅在日本設廠,或是高雄在地就有的工廠,都在此落地生根,是高雄日後成為「工業都市」的關鍵。
二戰結束,國民政府來臺,當時主管經濟的資源委員會看到戲獅甲的工廠群,多是以往中國大陸不曾擁有的技術,因此政府決定將大半工廠接收為公營事業,也讓戲獅甲成為公營事業的大本營:「日本鋁」、「台灣鐵工所」、「旭電化」搖身一變成為「台鋁」、「台機」、「台碱」,還有新設的「高雄硫酸錏」,以及從中國大陸遷來的「復興木業」、「六○兵工廠」等。
戲獅甲不僅沒有因為大戰的轟炸而蕭條,反而更加熱鬧,大批從外省而來的員工,也帶來外省文化,如今日仍在復興路臺鋁新村周遭的許多麵館。
台塑的起家厝
在戰後新設的工廠中,其中最重要便是台灣塑膠公司,其成立與美援及戲獅甲工廠群有密切關係。當時位於戲獅甲的台碱,以生產燒碱為主,燒碱是用食鹽在水溶液中電解而得,同時也會產生氯氣,主要用於製造肥皂及紙漿,然而燒碱的銷路頗佳,但氯氣市場卻遲遲未開。由於氯氣是有毒氣體,為恐貽害環境和人體,台碱需花費購買石灰加以吸收,再運往外海拋棄,十分浪費。
其實氯氣與電石可以生成塑膠原料:聚氯乙烯(PVC,Poly Vinyl Chloride),因戲獅甲另一間公營工廠「台肥」有生產電石,因此兩者均建議爭取美援,生產聚氯乙烯。
政府及美方對此提議均感興趣,但對於要交給公營或民營卻有所爭論,最後決定交給民營,一開始政府屬意是永豐化工的何義,但何義認為臺灣缺乏塑膠下游產業,不願接手。而此時王永慶與其合夥人趙廷箴正尋求投資標的,於是與政府一拍即合,自接洽到答應,僅僅一週時間,日後成為全球最大 PVC 公司的台塑,就在此因緣際會下誕生。
台塑成立初期,因為要鄰近供應原料的台碱,便設立在戲獅甲,後來也造就了臺灣塑膠及石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而這個台塑的「起家厝」,目前也保留部份,日後將規劃成為紀念公園,見證這個工業園區的歷史。
十大建設的石化、中船、中鋼
除了台塑之外,位於戲獅甲的公營事業,如台鋁、台機、台碱、台肥、硫酸錏,在 1950-1970 年代,均繳出不錯的成績單,可說是戲獅甲的黃金年代,但也讓工業區逐漸飽和,需要向外擴展。
政府對此規劃兩條路線,一是延續台塑 PVC 的石化產業,以後進的中油高雄廠為主,規劃以仁武、大社的「仁大工業區」,另一則是以鋼鐵、造船等重工業為主,配合高雄港的擴建,在戲獅甲以南規劃「臨海工業區」,其代表就是以中船為主,搭配中鋼、台機的造船產業。而石化、中船、中鋼,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十大建設」。
這兩個外擴的路線,臨海工業區就在戲獅甲旁邊,但為何仁大工業區距離戲獅甲如此遙遠?
主要是因為 PVC 後來發展出可用乙烯,可以取代電石為原料,且價格更為便宜,但乙烯的產生需要用輕油裂解,也就是我們目前所熟知的石化產業最上游。在台塑成功打響石化產業中游的塑膠產業後,政府不願將石化產業上游再拱手讓給民間,於是以中油高雄廠為核心,興建第一、二座輕油裂解廠,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一輕、二輕,後來更發展至林園的三輕、四輕。
雖然台塑一直爭取要興建自己的輕油裂解廠,然而在政府不點頭狀況下,台塑只好將重心也遷移至仁武,不過即便如此也不曾放棄爭取,直到最後的六輕才宣告成功。
相較於成功的石化產業,戲獅甲另一個轉型:重工業則是跌跌撞撞,臨海工業區當初的夢想,是要讓戲獅甲工業區的產業升級,並與軍需工業結合,不僅僅中鋼要自己煉鋼、台鋁要開發新的鋁合金、中船要製造自己的艦艇(好熟悉的國艦國造)、台機也得幫軍方製造新的軍用車,於是中船、台機都啟用國軍將官擔任董事長,在缺乏經營成本的概念下,大幅虧損,不僅讓中船成為十大建設不願被提起的失敗案例,台鋁、台機也走上破產命運,台鋁由中油、台電、中鋼接手,台機則乏人問津,需要分廠切割出售,也讓戲獅甲走向衰微。
如何讓戲獅甲起死回生:民營化、多功能經貿園區到亞洲新灣區
石化產業遷離、重工業失敗,以及原有產業的衰敗,如曾經風光一時,以販售肥料為主的高雄硫酸錏廠,在農業式微後,也風華不再。這使得戲獅甲公司多半虧損,加上高雄人口快速成長,戲獅甲外圍已成為住宅區,許多工廠的污染導致民眾抗議並要求遷廠,於是這些公營企業該如何處理,成為政府頭痛之處。
1990 年代以前,政府因應公營企業的虧損,是以併入其他賺錢的公營企業為主,如戲獅甲區域內,台碱由中石化接手,台鋁則由中鋼、台電、中油接手。
在 1990 民營化旋風從國外吹向臺灣,全國上下均認為把這些賠本的公營企業交由民營就會起死回生,政府也認同此觀點,希望以釋出股票的方式,轉手給民間經營,然而執行起來卻不是這麼回事。打先鋒的中石化及中華工程就讓大家質疑,接手企業究竟願不願意經營本業,是否會變成「財團化」?這迫使政府做法改變,就是依舊釋股,讓官股雖不過半,但仍是可主導的最大股,如中鋼、台肥,也是今日公營企業「民營化」的模式。
不過那些虧損連連的企業,卻連此條件都沒有,最後僅能分廠出售,如台機在戲獅甲區域內兩廠區,幾經波折,分別售予統一及東南水泥,統一接手的台機鋼品廠,日後就成了知名的「夢時代」。
無論如何,此時的戲獅甲已不適合繼續維持工業區型態。
1992 年,政府喊出「亞太營運中心」,希望將高雄港變成海運中心,這與高雄港舊港區急欲翻身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地方政府順勢推出「多功能經貿園區」,將舊港區分為倉儲、文化、商業三大區塊,重新開發,原有的工業區土地瞬間就可變成商業區,廣受業者支持。
這個規劃案從國民黨吳敦義市長時期提出,民進黨謝長廷市長通過,可見是不分黨派的共識。更有趣的是,它的上位計畫「亞太營運中心」在 2000 年政黨輪替後就漸漸消失,如今「多功能經貿園區」依舊活躍,只是換上了「亞洲新灣區」的外衣。
「多功能經貿園區」為何要換成「亞洲新灣區」,又要回到當地業者的身上。雖然土地從工業區升級成商業區,可以讓他們的土地增值不少,但要花大錢開發,必須精打細算,1999 年通過了「多功能經貿園區」,但區內開發案不如預期,這也使得市府陸續推出各種方式來刺激業者投資。
「亞洲新灣區」首先以公共建設來帶動區內發展,這也是今日所看到的輕軌捷運、高雄展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等五大建設,讓區域內人潮湧現,刺激業者開發意願。2016 年則由臺灣港務公司及市府合作成立「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直接主導戲獅甲區域內廣大公營事業土地的發展,配合各種政策,這都使得戲獅甲的開發,更加快了腳步。
如今園區內,除了利用老倉庫所興建的台鋁 MLD 商場,以及台電南部電廠,已經很難看到昔日工業區的樣貌,可說是近幾年來高雄都市景觀改變的代表。
戲獅甲是臺灣最早形成、
最重要的工業區,
從戲獅甲的變遷過程,
可以看到臺灣工業發展的縮影,
本書是第一本研究戲獅甲工業區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