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兵源不足、疫病纏身:清法戰爭中,讓法軍感到無奈的攻臺戰役

2024-06-13

1884 年,清朝與法國因越南一帶的統治權益,紛爭不斷。儘管兩國相互多次相互交涉、也嘗試和議多次,但仍因統治利益發生不少衝突。法國政府為了更有效的施壓清朝,兩國不得不邁向戰爭一途,雙方的緊張關係也因此蔓延到臺灣附近海域。

然而,這場在臺灣與澎湖的戰役,卻讓一名負責撤退任務的法國海軍薩勒(André Salles)在回憶離開臺灣當天時,說道:
 

這片土地從來沒有像此刻一樣,如此絢麗耀眼地配得上她美麗的名字。⋯⋯然而,法國這一個偉大的文明國家留下了什麼?

他更是給了這個自問自答,一個悲觀的解釋:
 

一座插滿著十字架的墓園,還有一個被遺棄、被破壞、被燒毀的市區。

為了戰爭來到遠東的法軍,究竟遇到經歷了什麼,以至於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充滿無奈與感慨?


打仗總是需要一個理由

1884 年 4 月,一艘法國軍艦進入基隆港灣,劃破了寧靜。三位法國人上岸,開始觀察地形、繪製地圖,甚至想要進入清軍的砲臺。雖然被清兵驅離,但是這樣的舉動,卻因此成為法方威脅清方的理由。

法方向基隆廳通判抗議,臺灣的商人不願意賣食物和煤炭給法國人,更是指責清廷是刻意禁止人民與法國人交易。法方甚至還進一步威脅:若沒有交付煤炭,便要對基隆砲擊。面對本次法國人的挑釁,清方官員只好摸摸鼻子,試圖以委屈換取和平。不過與此同時,清廷也決定派出劉銘傳主導防務,強化臺灣的海防警戒。

法國軍方則是派出孤拔(Courbet,1827-1885)中將出任司令,將原本活動於東亞海域一帶的軍艦,整併成遠東艦隊。法軍除了在福州周邊巡航,也不定時開砲施壓。法方希望藉由展示軍力,想辦法讓清方在和議中讓步。談判幾乎決裂之際,擁有煤礦資源的基隆,便被捲入這場清法兩國的衝突。
 
法軍司令孤拔(Courbet,1827-1885)(Source:wikipedia

拿下基隆,卻攻不了淡水

1884 年 8 月,孤拔的艦隊先以基隆北側的砲台為目標,一小時內瓦解了清方經營的沿海防線。隨即派遣偵察隊登陸、調查地形。然而,成功上岸並不代表能夠順利佔領。面對兵力數量眾多的清軍,法軍儘管一時搶灘成功,但在人海戰術的接連攻擊下,最後也只好選擇暫時撤退。

這波攻擊讓法方認知到:若想要佔領基隆,又想要攻擊淡水,勢必需要更多的兵力。面對兵員的缺乏,孤拔也開始考慮是否要放棄攻打基隆。或許轉往攻打中國,才能真正地威嚇清廷,達到談判的目的。於是在孤拔的轉念之間,法軍便轉往攻打福建沿岸的海防設施。

福州既挫,臺灣尤危。

法方採取的攻擊,確實讓清廷受挫不少。清廷方面也不得不增加北臺灣的防務。但是,戰事的推展總是受到中央內閣的牽制。法國政府經過一番爭論,才決定派發援軍,讓孤拔艦隊得以重新攻打基隆,並拿下淡水。

1884 年 10 月,隨著法方援軍到來,戰爭也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面對基隆,法軍直接以守備容易與能夠俯瞰市區的 Clément 山(今火號山一帶)為目標。藉著船艦砲火的掩護,法軍的進攻變得十分順利。法方不但擊退駐軍,更是成功佔領市區。不費太多力氣就拿下了基隆,讓法國人增加了許多信心。他們認為,不需要派遣太多兵力去支援淡水的戰場。
 
1884年10月,法國軍隊進攻淡水(Source:Wikipedia
然而,法軍攻打淡水時,卻因為清軍兵力調度成功,碰了一臉灰。

「被迫撤退、沒有彈藥、損失嚴重!」一名法國小兵站在港口的石柱上,用手臂打出命令法軍撤退的信號,短短的三句話道盡了法軍淡水之役的失敗。
 
資料來源:Maurice Loir, L'escardre de l'amiral Coubert, Berger-Levrault (Paris), 1894, p. 169
攻克淡水的重挫,使得法軍瞬間失去能使清廷讓步的籌碼。戰爭的走向,也因此發生變化。


令法國軍隊身心俱疲的拉鋸戰

淡水戰役的失利,讓法軍只能設法鞏固在基隆的地位。

這時,臺灣北部逐漸進入冬季,天氣狀況越來越不穩定。濕氣、寒冷、浪濤的多重打擊下,法軍的身心狀態也每下愈況。就算法方實施海域封鎖,加強控制臺灣島周邊的船艦。但是,這樣的策略,反而讓長期待在船上的海軍們,吃盡了東北季風帶來的苦頭。

這樣的惡劣情況下,法軍除了要應付疫病、維持軍隊日常生活,又要防範不斷侵擾的敵軍,也代表著佔領基隆的成本越來越高。儘管有現成的砲台設施可以作為防線,但是法軍仍然又一次因為兵力不足,無法有效地驅趕山頭上的清軍,更別說擴大佔領地區。

這段期間,法軍一方面應付零星的軍事衝突,一方面又要和疾病對抗,想要獲得勝利已是難上加難。沒有支援的情況下,連能不能在這個遠東的小島上活命,都只能自求多福。已經有太多人死於疾病,就算擬定了作戰計畫,也會被這些無情的疫病打亂步調。

雖然早在淡水之戰遭清軍擊退後,孤拔已經再度向中央要求支援。但是,直至 1885 年 1 月援軍才抵達基隆。就算讓戰事勢如破竹、不惜犧牲性命的援軍們,讓推進戰線的任務變得快速。這波順利的進攻,卻因為 2 月的連續大雨,使得戰事後來陷入遲滯,走走停停、毫無進展。

直到 3 月,好不容易耐過飢餓與潮濕的援軍,才有辦法「大顯身手」。法軍趁著連日好天氣,順利佔領了清軍一直以來的重要據點:月眉山和紅淡山。歷經多月,法軍這才算是解除受到清軍包圍、騷擾的危機。通往暖暖的道路,這才算是暢通無比。

3 月的天氣晴美無雲,陽光給予山川鮮潤與光彩。對法軍來說,遲來的春天和不受清軍干擾的日子,才讓臺灣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麗島。然而,此時正也因為清法雙方在越南的軍事衝突越演越烈,使得遠東艦隊必須隨著中央而調度軍隊。

3 月中,孤拔收到了一封巴黎電報⋯⋯。


法國政府命令:佔領了就撤退

電報說道,不會再派遣新的援軍到遠東作戰,也希望孤拔去佔領澎湖。

對於孤拔而言,佔領澎湖與其說是法國政府想要擴大征服的野心,不如說只是為了潤色退出基隆的前戲。用許多同袍生命和痛苦換來的、好不容易拿下的基隆陣地,也只不過是一場短暫又美好的勝利。將至  4  月,法軍集結至臺南外海,並在幾天後抵達澎湖,展開砲轟攻擊。清軍雖然試圖抵擋,但負責守備的通判甚至未戰而逃,法軍便順勢在馬公安頓下來。

對於孤拔而言,佔領澎湖與其說是法國政府想要擴大征服的野心,不如說只是為了潤色退出基隆的前戲。用許多同袍生命和痛苦換來的、好不容易拿下的基隆陣地,也只不過是一場短暫又美好的勝利。將至 4 月,法軍集結至臺南外海,並在幾天後抵達澎湖,展開砲轟攻擊。清軍雖然試圖抵擋,但負責守備的通判甚至未戰而逃,法軍便順勢在馬公安頓下來。

好景不常。於此同時,法軍這段期間在越南諒山之役中慘敗。孤拔為了調度基隆的作戰部隊至越南,也悄悄安排基隆的撤退工作。越南戰事的變化牽動著臺灣、澎湖戰場的資源調度,加上當政的法國總理茹費理(Jules Ferry,1832-1893)因飽受批評而下臺。法國內閣的變動,使得法方與清廷的談判成為可能,4 月的戰事也因此暫停。

協議的停戰期間,海岸封鎖解除,清法雙方的敵對關係也一筆勾銷。

等待和平條約批准的同時,法軍只能消磨時間。生活突然安閒下來,不少法軍和岸邊的漁夫交易買魚,有的則是買菜和家禽。法軍也因此填補了戰爭期間無法滿足的口腹之欲。可用的軍需品在這段期間從基隆送往澎湖,基隆漸漸地只剩下駐守陣地的部隊。

才剛征服的地方,馬上變成要放棄的據點,這件事並不要緊。6 月初,一封允許孤拔休假的電報,卻與孤拔的死神,幾乎同時抵達澎湖。為國費心費力所換來的休息,卻因為一場疫病,成為孤拔的永久安眠。

遠東艦隊為孤拔舉行喪事的同時,好似也是為自己在奮戰中所承受的痛苦,劃下句點:不必再承受酷暑和嚴寒的試煉,也免於傷寒和霍亂的肆虐。
 
基隆法軍公墓,上面寫有「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Source:Wikipedia
1885 年 6 月底,最後一艘法軍軍艦離開基隆。法軍在此飽受氣候所擾、身受病痛所困的日子隨之落幕。7 月底,澎湖的撤退任務在禮炮中完結,艦隊黯然離去。最後,這場戰役的舞台基隆與馬公,只剩下法軍帶不走的墳墓,以及被破壞殆盡的城鎮廢墟。
參考資料
  1. 《臺灣通史》卷十四‧外交志法軍之役
  2. E. Garnot 著,黎烈文譯,《法軍侵台始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3. 薩勒著,黃㵾任、彭照軒譯,〈遠東艦隊〈偵察號〉上的日子(1884年11月-1885年10月)〉,《師大臺灣史學報》13(2020年12月)。
  4. René Coppin原著、Julie Couderc譯註,《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 1884-1885》,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5. 羅瓦爾,《孤拔將軍的艦隊》,巴黎,Berger-Levrault出版,1894。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黃瀞任
刊登日期 2024-06-13

文章分類 故事
支持《故事》 喚醒人文知識的力量
支持專注「歷史」的新媒體,一起找回人文知識的價值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