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段文字皆是斯拉夫民族的建國傳說,但三段文字中,酋長家的兄弟數目卻自一人變成了三人,甚至,這些傳說除了開頭跟結尾相似之外,主角人數、故鄉位置和遷徙人數都有差異。然而,斯拉夫民族的建國傳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版本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得從斯拉夫國家的起源找起。
斯拉夫人的國家起源
斯拉夫人屬於印歐民族的一支,而斯拉夫民族起源地的確切位置目前仍眾說紛紜,只能確定大約是在維斯瓦河(Wisła)和第聶伯河(Dniepr)之間,也就是今天的波蘭、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
在日耳曼人遷移入西歐後,斯拉夫人逐漸佔據了黑海到波羅的海的土地。但因為東歐大平原缺乏屏障,他們常受到突厥語族、伊朗語族騎兵的侵擾,這也讓斯拉夫人與遊牧民族之間的互動,成了斯拉夫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早期的各個斯拉夫部落雖有著相似的文化、語言和宗教,但他們很少隸屬於同一個國家。斯拉夫民族與克爾特、拉丁和日爾曼民族的發展類似,他們都是因為外族的侵略或領導,才擁有了自己的國家與民族意識。
首先出現的斯拉夫國家,是薩摩王國與保加利亞帝國,接著是大摩拉維亞公國。九世紀時的拜占庭文化圈與拉丁文化圈都未越過波蘭西南一帶,因此斯拉夫部落沒有受這兩個文化的影響。
十世紀時,波蘭公國的建立者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的進行了以大波蘭(Wielkopolska)為中心,往北、往東併吞其他斯拉夫部落的對外政策,希望能夠聯合斯拉夫人抵抗日耳曼人。然而,光是以武力征伐,梅什科顯然難以讓其他斯拉夫人心悅誠服。因此,梅什科搬出了親緣關係與共同敵人的說辭,順理成章地把瓦爾塔河和維斯瓦河流域的城鎮都納入了他的領土範圍。波蘭勢力的擴張,自然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競爭者——已建立了完整國家的捷克人和羅斯人。
為什麼有不同版本的傳說?
在斯拉夫建國傳說中出現的三個人民:列赫(Lech)、捷克(Czech)、羅斯(Rus),他們分別率領人民往北、往西、往東遷徙,後來成了波蘭人、捷克人和羅斯人的祖先。
事實上,當初率領波蘭人、捷克人和羅斯人遷徙的領袖,都是同一家族的三兄弟,但為什麼他們後來卻形成了三個不同的國家?如果我們仔細檢視三兄弟分家的故事,會看出一些人工的斧鑿痕跡。
關於建國傳說,現在能找到最早的文字紀錄是十三世紀的《大波蘭編年史》(Kronika Wielkopolska)與十四世紀的《達利米爾編年史》(Kronika Dalimilowa)。前者提到了酋長家的三兄弟,後者只有捷克和列赫出現。波希米亞境內也流傳著僅有捷克一人的傳說。除此之外,九世紀的《法蘭西皇家編年史》(Royal Frankish Annals),也有提到查理曼的兒子小查爾士在征討波希米亞時,曾殺死當地領袖列赫。
歷史學這因而推論列赫和其子民,與波蘭人的祖先有關係。若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捷克語和波蘭語的關係最近,這層關係也支持了這兩支民族是到中世紀才分家的理論。
至於波蘭人和羅斯人的關係,則相對稍遠一些。直到十一世紀初,波蘭人的勢力才擴張到基輔羅斯西部。此後,這兩支民族開始在德涅斯特河流域,展開了長達 300 年的拉鋸戰。
當時的波蘭已經天主教化並使用拉丁文字,讓當時的波蘭和信仰東正教、書寫西里爾字母的羅斯人在文化上有了一些分歧。波蘭的國王與公爵們,只好抬出「共同祖先」的說法來哄騙羅斯人——反正大家都是斯拉夫人,不要分那麼細。
波蘭的統治者們希望藉此合理化對俄羅斯的征服行動,因此《大波蘭編年史》才會記載了三兄弟的故事。最終,卡齊米日大王(Kazimierz III wielki)順利地在十四世紀併吞了今日的西烏克蘭地區。
三兄弟分家的故事,就與中國三皇五帝的傳說一樣,都是建立在歷史事實上的政治宣傳品——兩者傳說都讓人們相信,親緣相近的民族本該屬於同一政治勢力。不過,後來發生在 十七到二十世紀,波、烏兩大民族間的一連串戰爭,反倒讓這「本為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故事聽起來充滿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