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造就英國霸業的金融創新,為何化為一場泡沫?解密百年前「南海泡沫事件」始末(上)

地穴裡的燭火 2020-10-26

1720 年夏天,整個倫敦只盯著一個數字:南海公司的股價。

 
南海公司股價表。(Source: Wikipedia

倫敦的仕女們蒙著面紗走入交易巷,泰晤士河畔的船伕賣掉維持生計的小舟,走進咖啡館裡買賣股票。這筆股價在半年內翻了七倍,使妓女成為了富豪,男僕則入住了用豪華宅邸。金融煉金術彷彿實現了人們點石成金的夢想。


全城沉醉於這場黃金夢,看不清南海公司實際上毫無價值,不過是炫目的愚人金。入秋後,果然股價如泡沫般崩跌,經濟一夕間落入慘淡蕭條的窘境。人們的情緒驟然從狂熱轉化為恐懼,因此自殺的人不勝其數,就連物理巨擘艾薩克.牛頓爵士也損失慘重,他留下了一句名言:

 

我能計算天體的運行,卻不能計算人類的瘋狂。

物理巨擘艾薩克.牛頓爵士。(Source: Wikipedia

失足的天才與癡狂的群眾太過令人津津樂道,世人不禁將所有金融泡沫都框進同樣的敘事之中。不論是 2001 年的網路泡沫,還是 2008 年金融危機,每當經濟泡沫塌陷時,人們總會重新回顧南海泡沫事件,哀嘆人性不變的愚蠢,儼然成了一則亙古流傳的金融寓言。


然而,這則寓言卻過於簡略,將泡沫化約為一場愚人的狂歡。南海事件是不斷重演的泡沫典型,也是重商主義的時代產物。在倫敦城與西敏寺中,雙面刃般的金融創新、乘著浪頭的投資人、厚顏無恥的欺騙彼此層層交疊,造出一道道驚滔駭浪。直到南海泡沫三百周年的今天,這段歷史仍映照著金融世界從未止息的波浪。

 

連年戰爭的沉重債務

1710 年,英國陷入兩場打了十年的戰爭,即為大北方戰爭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沉重的軍費使國債不斷攀升,財務壓力沉重。國庫卿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剛上任時,竟然得先賣樂透才能支付馬上要到期的利息。


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Source: Wikipedia

更麻煩的是,過去政府部門自行舉債,但債務的條件與對象都參差不齊,甚至有左手借右手的亂象,難以準確結算。因此,哈利還得先搞清楚政府到底欠了誰錢,又欠了多少錢。經過一番調查後,才發現兩千一百萬英鎊的公債中,竟有九百萬英鎊沒有專門的款項支應。這種窘況該如何是好呢?


當時,英國有兩大經濟機構──東印度公司與英格蘭銀行。東印度公司長期壟斷印度與東南亞的貿易,甚至曾一度控制全球半數的貿易金流,獲利驚人。私營的英格蘭銀行則是為了籌措重建艦隊的經費而創立,獨佔發行紙幣的權力,承攬不少政府當時的債務。


利用英格蘭銀行是現成的方法,然而銀行由前朝輝格黨把持,身為托利黨人的哈利不願受其牽制,希望另尋他法。於是,哈利與金融家約翰.布朗特(Sir John Blunt)共同想出了一個計畫。


公債換股的南海公司

這個計畫結合了東印度公司與英格蘭銀行的概念,用貿易特許的利潤來解決長年戰爭的債務。哈利和布朗特打算創辦一間新公司,用公司股份換取債權人的公債,同時由政府授予公司貿易特許狀,以貿易利潤支付股利。但是,從哪找來新的貿易機會呢?答案是因繼承戰爭而衰敗的西班牙。


西班牙在南美州的殖民地種植甘蔗、棉花等作物,這類經濟作物需要大量勞力,當地原住民又因傳染病大量死去,因此西班牙人從非洲引進黑奴到美洲作苦力,這也成了西班牙人持續數百年的商機。早從十六世紀起,西班牙王室就利用買賣黑奴的權力向熱那亞銀行家借債,稱為「黑奴專營權」(Asiento de Negros)。


羅伯特與布朗特計劃,先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黑奴專營權,再透過皇室特許狀轉移給承接債務的公司。當時南美洲周圍的海域稱為「南海」,所以這間新公司就叫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


不過,因為戰爭還沒打完,就算拿了女王的特許狀,也沒有地方可以貿易,但九百萬的債務卻等不了人。於是羅伯特先調用菸酒稅付給南海公司,以 6% 利率要求債權人把九百萬公債轉換成股分。


若仍是由政府拿稅金付給債權人,中間多個南海公司有什麼意義呢?對債權人來說,轉換後的股票在證券市場流通,比公債更好脫手。以政府的角度看來,轉換後的債務不僅利率較低,且集中掌握在自己人手上,不用擔心被債權人贖回,能避免現金不足的問題,可說是個雙贏的交換。


1711 年 7 月 29 日,特許狀還沒生效前,就有 200 個大戶在第一次認購中轉換了價值 275 萬英鎊的公債。加上後來幾次的認購,總算是收全了九百萬的債務,計畫成功!羅伯特也順利升任第一財政大臣。


麻煩雞肋的黑奴貿易

1713 年,戰敗的西班牙在烏特列支簽下一系列和約,英國的戰利品之一就是羅伯特與布朗特垂涎的黑奴專營權,允許南海公司每年在南美洲買賣四千八百位黑奴,持續三十年。


此份合約授予英國「黑奴專營權」。(Source: Wikipedia

黑奴貿易的阻礙之一:非洲公司

終於能開始貿易的南海公司,卻不是第一批來到非洲的英國商人。早在 1672 年,就有商人成立皇家非洲公司買賣黑奴。


雖然特許狀在 1698 年取消了,但非洲公司仍掌握與土著王國的外交關係,在西非海岸線也擁有堡壘與倉庫。最後,南海公司只能在西非海岸買下黑奴,並在皇家海軍戰船的保護下,將黑奴轉賣到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殖民地。


黑奴貿易的阻礙之二:西班牙

除了非洲公司,南海公司還得應付西班牙殖民當局。當第一批黑奴抵達南美時,當局甚至不願收貨,最後只能虧本轉賣到西印度群島。《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就曾評論:

 

除非西班牙人同時失了常識、癡呆了,才會放棄、拋下自己的商業利益,丟下他們世上唯一有點價值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自掘墳墓。除非如此,我們才能假設他們會在任何狀況下拋下這價值難以估量的珠寶,也就是西班牙種植園的貿易專利。

這其實並不能怪西班牙,畢竟南海公司時常賄賂殖民地官員,夾帶走私品,條約中明訂分給西班牙國王利潤的四分之一,南海公司也從未付過──因為貿易最後根本沒有利潤。南海公司慘澹經營了六年後,英國與西班牙因四國同盟戰爭再次開戰,隨著公司在南美洲的財產被全數沒收,奴隸貿易又做不下去了。

 

造就霸業的金融創新

十八世紀前後,構成現代金融體系的制度陸續在英國出現。1666 年的倫敦大火催生了 1680 年的火險公司,讓保險不再侷限於航海事業;第二次百年戰爭中的比奇角的慘敗,促使國王在 1696 年籌組英格蘭銀行來重建艦隊,成為今日中央銀行的雛形。在一連串史稱「金融革命」的創新中,南海公司也是其中一塊重要拼圖。


南海公司。(Source: Wikipedia

成立南海公司的初衷絕非誆騙投資人,而是解決國債問題。在重商主義盛行的十七世紀,軍事和經濟相輔相成,戰爭雖能使國家擴張勢力,獲得殖民地與貿易機會,但卻所費不貲,使國家往往得使用經濟特許籌措財源。南海公司即為兩者互補的典型。


雖然奴隸貿易的失敗與金融泡沫的爆發使南海公司的發展跌跌撞撞,但它最後仍成為英國財政的重要支柱。南海公司的創舉不在於失敗的貿易活動,而是國債管理。它將分散的短期國債轉換成集中的長期股份,進而讓英國政府得以穩定地用低利率取得資金,這些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創舉。


1713 年,西班牙王位戰爭的勝利標誌英國軍事力量的崛起,這背後就是依靠著南海公司的龐大資金,使大英帝國擁有持續運轉戰爭機器的本錢,讓原本靠羊毛維生的邊陲島國得以稱雄世界。泡沫崩跌三年後,南海公司仍持有三千四百萬國債,占全部國債的三分之二。南海公司持續管理公債,直到 1853 年才在改革中被解散。


若故事就停在 1719 年的夏天 ,那麼南海公司留給世人的印象,或許會是一場成就英國霸業的金融創新,而非惡名昭彰的泡沫蕭條。1720 年以後,南海公司的經濟泡沫才正要開始。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20-10-26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